天方夜譚03:長期穩定配息為何變成瘋狗浪?聊聊台灣的人口結構與職場生態

2024/01/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讓我們從兩個金融市場現象,聊聊台灣的社會心理趨勢。

號稱國民ETF的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發行不到三年,受益人數衝破百萬,買氣爆棚。後續,類似概念的ETF都賣得風風火火。

 與此同時,另一檔同樣人氣不弱、訴求相仿的元老級ETF—元大高股息(0056),也在去(2023)年「與時俱進」,將從原本的年配息改成季配息。同一時間,新發行的復華台灣科技優息ETF(00929),更是進化,把高配息型ETF配息頻率「進階」為月配,並且在半年內就達到千億的認購規模。

為什麼投資人特別青睞這樣的金融產品?背後的心理驅力為何

常聽到的比喻是這樣:如果你把高配息ETF想像成房地產,擁有高配息ETF就跟當包租公一樣;如果每個月都有房租入帳,可以用來支應生活所需,是不是好棒棒?

對很多保守型投資人來說,這就是高配息的魅力,也是為何月配比季配吃香、季配又比半年配、年配更爽的癮感。

這裡所談的投資人保守性格,不是指定存族那種不願承擔任何風險的極端,而是指不願意為了追求獲利極大化而承受較高虧損風險的投資偏好。

簡單講,就是避險掛帥,然後在這個前提下追求投資報酬。

這種保守投資性格,跟職場50歲以上的中高齡上班族心態最對味。實際上,他們也是高股息ETF的主要投資群體,而他們購買的理由之一正是「賺取非薪資的被動收入」。

 「目前還有工作就當補充性收入,未來退休就成為穩定現金流。說穿了,買高股息ETF跟當包租公收房租的意思差不多,只是因為高房價讓人望之卻步,加上少子化與管理成本,當房東未必更划算。」一位年過五字頭的職場上班族私下這麼盤算。

我認為,把理財偏好放在高股息ETF是50歲以上人們的理性選擇。他們心知肚明,這把年紀若還繼續待在職場,職位與收入大概與拋物線頂點的距離已經不遠,接下來,年資不是燃料,年齡則是負擔,年過五十,縱使沒有中年危機,也會有中年平庸的焦慮感。這會讓他們更意識到「未雨綢繆」的重要性,更積極規劃職場之外的非薪資收入來源

趁油箱裡還有油,職場大叔大姐也要設法如何軟著陸。更何況,台灣的勞參率過了55歲就急遽下滑,實際退出職場的時間比法定65歲還來得早,面對這種職場熔斷的風險,不會有任何人扮演央行給你無限QE,必須自求多福,而這也是為什麼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投資收入,會變得如此迫切的原因。

長期來看,這也是台灣人口結構急速高齡化,不可避免的保守。根據國發會統計顯示,台灣目前的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4.4歲,到2030年時將快速提高至48.4歲,2050年時更將高達56歲,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是不可逆的趨勢。

好在,台灣的理財環境愈來愈成熟,相關的理財產品也愈來愈資訊透明,不再需要像過去那樣蒙著眼、道聽塗說,吃盡資訊不對稱的虧。高股息ETF打中了這類投資人的心。

薪水領得愈久,就愈了解不能光靠薪水過活。印度創投家拉維肯(Naval Ravikant)說過:「財富就是連你在睡覺時,都還有人幫你賺錢的事業或資產。」既然職涯再上坡已經很吃力,為何不讓高配息公司裡的那些新鮮的肝幫你抬轎?

追求高配息的背後,主要是希望打造一張財務安全網的避險心態。至於增加配息次數,雖然與年度入帳總額無關,但它帶來了更接近月薪的經常性效果,讓投資人的財務快感與安全感獲得更大滿足

再溫習一次,高股息ETF的行銷潛台詞就是:長期穩定的現金流

靠薪水過活,花無百日紅。這群職場大叔大姐跟年輕人不一樣,已經過了衝浪的生命週期,無論是工作薪酬或投資理財皆然。

保守型投資人渴望「財務自由」,但他們不是為了致富,更是為了尋找降落傘,就算當不成人生勝利組,也不要落入匱乏的沙坑。對他們而言,購買高股息ETF既是投資,也像是買保險

高股息ETF風行是台灣50+上班族的轉念寫照,也是台灣社會愈來愈多大人變老人的高齡化必然

37會員
26內容數
這個園地是40+的輔導級、50+的普級。一千零一夜是伊斯蘭地區的民間故事採集,據說因為國王每夜聽到入勝,便因天明不忍殺了女主角,如此延續了一千零一夜。職場故事的綿延起伏,難道不像一千零一夜?然而,所有職場的快意情仇、真實想像,都離不開另一個天明(退休)。就讓我當個採集說書人,說說職場與退休的一千零一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