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是從堅持自律後開始崩盤的。”

2024/03/1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有個朋友,社交媒體頭像已經用了大半年的「不瘦十斤不換頭像」,手機壁紙也已經好久沒換了 ——

起初,看她這麼堅定,朋友們都覺得減肥這事兒穩了。因為這位朋友從來都是意志力超強的人,想做什麼,一定做到為止。

比如考研時,她真的可以每天早上七點風雨不改地去圖書館學習,持續一年;工作後她要換一個跨度很大的行業,又真的閉關兩個月讀了好幾本行業相關的書,再見面已經是這個行業的半個專家。

減肥看起來那麼多方法,只要生活自律點就沒問題,沒成想,卻成為了她人生一大滑鐵盧。半年過去,體重不降反升三公斤。

她坦白,這也不是啥體質原因,就是自己沒好好堅持下去 ——

「我一直忍著不吃這個不吃那個的,但有時候實在忍不住了,就會說獎勵自己放縱一下,這一放縱就收不回來了,放縱得越來越多;
去健身房嘛,我一開始也是無論如何都會去,但實在感受不到什麼快樂、覺得好辛苦,慢慢地就給自己找越來越多藉口不去了....」

 

為什麼在其他事情上擁有超強意志力的人,無法好好自律?

後來我才知道,大家都誤會了,其實自律,最怕要仰仗意志力。

 

只靠意志力來自律,

很可能被反噬


 

提到減肥、自律、改掉壞習慣這些詞語,大家可能很自然地想起「堅持」。

確實,這些事情離不開持之以恆地去做。

但是,「堅持」的意義顯然被誇大、甚至可以說被誤解了。

 

事實上,如果你在實踐自律的過程中總是感受到自己在很努力地「堅持」著,一直感受到自己的意志力正在發揮主要作用,那要警惕了,這麼下去,你的自律很可能會失敗,甚至會反彈。


2011年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對德國的205人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跟蹤調查。研究參與者獲得的黑莓手機會隨機響起,研究人員會詢問ta們當前正在經歷的欲望、誘惑和自控力等問題。

 

研究顯示,那些更努力去控制自己不看手機的人,表示感覺更加疲憊。而他們最終都沒有實現不看手機的目標。反而在筋疲力盡而放棄之後,開始放任自己。由這個研究可以窺見,如果單靠「意志力」去抵制誘惑,我們會走向自我枯竭。誘惑是無止盡的,但我們的意志力有限。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朋友一旦不再「忍著吃東西」,就一發不可收拾,以至於收不回來。因為在「忍著」的時候,她事實上是在一步一步地走向自我枯竭。

 

真正的自律,

其實不是一件很用力的事


其實,真正能通過自律抵達目標的人,通常不覺得自律需要很用力。Ta們更容易感受到的,也許是朝著自己想要的目標越來越近的喜悅。


我朋友就是這樣的。當被問到為什麼當時考研和換工作可以堅持下來時,她的回答是:

「那些時候的自己,只覺得每天都能學到新東西,每天都有新期待。而且,無論是考上研,還是換到我想要的工作,我都知道那是我更想要的生活,只要想著自己朝著這生活接近中,我就感到很興奮。」

 

你看,她並沒有說自己是通過什麼什麼方法堅持下來的,而全都在說自己有多快樂。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人的動機和態度會對意志力損耗的速度產生影響。

 

致力於意志力和自我控制領域的學者 Mark Muraven 就曾做過研究(2018),他要求參與者完成一項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務,比如說解決難題或者忍受疼痛。一些參與者在完成任務前被引導產生內在動機,而另一些參與者則沒有這樣的引導。

結果發現,那些被引導產生內在動機的人比較容易堅持。而那些沒有產生內在動機,只認為自己是被迫在進行自我控制的人,則更容易放棄。

 

這意味著,如果一件事你是主動想做、為了自己好的,你會更有動力去自律。而如果一件事你是為了迎合別人,其實你說不清對它的興趣到底在哪,很可能,就無法堅持下來。

 

這從我朋友身上就可見一斑。她真心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名研究生、可以獲得那份工作,她知道那將讓她的人生變好,而不是因為所有人都去做、或者有人要求她去做。所以她堅持得很開心。

相反,我們也問她為什麼要減肥,她的回答是:「那胖了大家都說不好看嘛,就有身材焦慮了。」

而當我再問她:「你認可這種審美嗎?」她說:「我不認可,但只有我不認可也沒用呀。」


除了是發自內心地想要完成目標以外,可以輕鬆自律的人通常還有一個特點:


自律是ta們的日常習慣。

 

2015 年,心理學家 Brian Galla 和 Angela Duckworth 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研究了自我控制能力和未來成就之間的關係。

研究找來一群參與者,為ta們設置了一系列「學業勤奮任務」,評估ta們在這些任務中表現,並從此以後對這些參與者進行長期跟蹤,記錄ta們在未來取得的成就。

研究發現,那些能夠在這些任務中發揮出色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本身就習慣了去做任務要求的事情,把其當成是例行公事,比如集中注意力去學某樣東西、規劃好一天的時間並實行,ta們並不需要動用自己的意志力,因為這些事對ta們而言,並不需要對抗什麼東西。



想要自律,

你可以這麼做


聽起來都很玄誒,找到內在動機、形成習慣,好像都不是能馬上做好的事情。

其實也不一定的。我們再來仔細地看 ——

 

  • 動機

「動機」確實是一個衡量你要不要實踐自律、或者改變某種習慣、嘗試某種生活的基準。

到底我有這份衝動,源於我內在性地想讓自己更好、有這欲望,還是源於外在的規訓和從眾心理?如果你沒有找到內源性的動機,我勸你再想一想,找到了,再出發。

其次,如果你決定要開始自律了,你依然可以在過程中的細節裡挖掘不同的動機,讓這自律過程進一步變愉快、輕鬆。

讓我們繼續拿減肥來舉例子吧。如果你決定減肥,那你可能需要為自己烹飪減脂餐。這時候,你就可以從中探索烹飪的樂趣、又或者物色到自己更喜愛吃的食物。

比如,我就聽說有人發現自己非常享受在煮飯過程中聽音樂,從此他每天期待著那段一個人呆在廚房裡聽歌的時間,無需任何其他動力,就已經很期待踏入廚房。

  

  • 習慣

我承認,在將自律的日程培養成習慣再去按部就班地做的過程中,儘管懷著強烈的動力和興趣,也肯定需要意志力的參與。就像我那朋友考研,無論如何,早上七點看見寒冷的天氣中飄著雨,她還是需要咬咬牙的。

但意志力在這件事上只會出場一段時間,配搭起你的內源性動力,堅持一下,很快你的堅持就會變成日常,不用再花費更多力氣維持。這件事甚至會體現在生物鐘上,我朋友那陣子,就是七點一到自然醒,晚上十一點準時困,「一天不學,渾身不自在」。

對了,如果你在養成習慣上實在覺得艱難,我推薦你一個「兩分鐘法則」。它的邏輯很簡單,就是當你想把一件事養成習慣時,你先讓它規律地出現在你的生活裡,即使一開始只出現個兩分鐘。

比如你想養成每天睡前看書一個小時的習慣,但很難一開始就做到,那你可以先保證自己每天可以看書兩分鐘,只看一頁也好。


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我們還有一個問題要處理 —— 有太多引誘著人放棄的障礙了。

 

  • 清除障礙

為什麼學習一定要到圖書館去呢?因為宿舍裡有舒服的床、能玩遊戲的電腦、閒聊的室友 —— 有太多障礙。

真正做到自律的人,可能只是面對的障礙足夠少。

前文提到的那項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的研究中,那些最「善於自我控制」的人在整個研究期間,受到的誘惑都較少。心理學家 Marina Milyavskaya 和 Michael Inzlicht 以類似的方式,對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 159 名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監測(2015)。這一次,所有學生面對的誘惑都一樣,結果,即使是在其他方面展現出更強自控能力的學生,也未能實現目標。

這兩項研究對照說明,那些看起來很享受自律、能夠通過自律來達成目標的人,很可能都是因為誘惑更少,而不是因為ta們意志力有多強、覺悟有多高。

所以,要想自律,我們首先清除障礙,或至少增加抵達障礙的成本。就像我一位正在戒煙的朋友,他給所有身邊人、包括室友和同事都發去消息,一旦碰到他抽煙,就可以向他索取100元紅包;如果被聞到身上有煙味,也要罰款50元。

煙是避不開了,但通過抬高吸煙的成本,他確實已經快要戒掉香煙了。

 

 

最後

 

沒有意志力什麼都做不成,這是肯定的。但想自律,最怕的就是發現自己只能靠意志力了。

這就像下棋,意志力是那個將軍,而內源性動機、習慣、無障礙的環境,是你的車馬炮。假如你覺得,車馬炮都沒了,只能不斷挪將軍,那十有八九,這盤棋已入死局。

 

所以,每一位想要自律、想要做出改變的朋友,都要先找好,自己的車馬炮。

 

如果你有其他正在為改變自己、實現自律而努力著的朋友,轉發 給ta,讓ta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吧。

 

 

今日互動

你最近正在努力實現什麼目標呢?

不妨分享一些你覺得有用的「自律」方法吧。

17會員
67內容數
是戳穿係,不是治愈係。飯糰@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