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淋過雨的大人,可以成為孩子的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在有小孩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會是虎媽,什麼事情我說了算,要像船長一樣堅定地領導方向。有了孩子之後才發現,船長很難當。先不說水手們的服從性問題,對於自己所領導的方向,也有諸多自我質疑。

看見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看見自己的盲點卻很難。如果彼此又處於不對等的地位,這樣的溝通更加困難。大人和小孩,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容易不對等的關係。在大人們指責孩子難搞的同時,會不會是我們看不到自身的盲點與問題,所發出的偏頗言論呢?

作者陳志恆在學校擔任了十年的輔導老師,將自己與學生們的相處整理成文。書名所框出的兩個群體令人心驚且不免自問:「受傷的孩子」為什麼會受傷?「壞掉的大人」又是哪裡壞掉了呢?

書中雖然以學校輔導老師的角度出發,但所處理的問題卻都是親子關係。甚至他所處理的不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是父母內在的焦慮以及家庭教養責任的失衡。

書籍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受傷的孩子與渴求愛的靈魂」,在許多文句間都可以看到討論童年創傷的專家愛莉絲.米勒《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中的論點:孩子的「親職化」。乖巧、懂事、服從的孩子,其實是用這樣不給大人造成麻煩的方式,照顧著焦慮、擔心、害怕的父母們。

父母的擔心,超越孩子的年紀。當孩子還小時,我們擔心他的安全,幫桌角包上保護套,這是合理的。但當孩子成長了,有足夠能力面對社會時,父母卻用各種理由將孩子綁在身邊,就是不合理的。

這些過分懂事的孩子,犧牲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及面貌,來照顧著父母不斷提出的要求。此時的父母其實才像是小孩子,用各種威脅利誘,只要孩子順從他們的想法。

孩子們所受的傷是:真實的自己沒有辦法展現與被接受。父母想看到的是「父母想要」的樣子。而更多時候,是父母曾經想要、但沒有得到過的自己的樣子。

這些「壞掉的大人與令人窒息的愛」,是本書的第二部分。

現今許多教養書籍、教養專家,但為什麼大家仍覺得教養很難?為什麼多數的父母們仍延續使用陳舊的威權教養、羞辱教養?

每當孩子在學校裡出事的時候,老師是否習慣地連絡媽媽?即使夫妻都有工作,媽媽總是那個到校處理孩子事務的人。然而,這樣的擔任教養的角色在家庭裡往往得不到尊重與感謝:總是被指責不會教孩子、過度寵孩子……。得不到尊重與感謝的大人,產生了委屈。這些委屈又吐出去,漫延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問題通常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互動狀態的問題。

第三部分則開始討論到「改變」,也就是如何在「關係中帶給孩子更多的力量」。有一句近來常見的話語是「正因為淋過雨,所以總想幫別人撐傘」,大人們協助孩子,正是想藉由這樣的經驗,讓孩子發展出對人的信任,也願意將這份信任,傳遞出去。

而這樣的協助與改變,必須由大人自己做起。或許有人看到這邊會驚喊:「為什麼是我?難道孩子們都不用改變嗎?」

答案是:「是的。」需要改變的都是大人,因為我們是大人了。愛莉絲.米勒認為,只有孩子需要向外索求無條件的愛。當我們不再是孩子時,就有能力給予自己這份信任。

第四部分「那些從孩子上身上學到事」,對我而言像是進一步地反思。陳志恆作為助人者,敏銳地觀察到自己內心因為學生來輔導而膨脹起來的虛榮感。其實,父母又何嘗不是呢?這種「被他人所需要」的感覺,讓我們對自己產生價值感。但,父母的價值若是只建立在「孩子需要我們」之上,又太沒價值了。

「成功的諮商與輔導,最終是要讓個案不再需要助人者,而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自己的路。」

成功的父母,追求的不也是孩子可以獨立自主,靠自己的力量過好自己的人生。父母所提供的,只是當下所需的協助;最終所追求的,則是相信孩子足夠堅韌,可以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陳志恆雖然是一位輔導老師,但所輔導的對象卻不限於學生。在與家長、學生的三方會談中,他同樣觀察到了父母內在的焦慮、無助,以及努力卻不被認可的委屈。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是書中最觸動我的一句話。孩子看似失控的行為,或許是他想要引起關注所發出的另類呼救。父母們看似無法改變、高壓強硬的言行,其實包裹著害怕與擔憂的無措,只好依靠舊經驗與舊策略(原生家庭的成長體驗)來應對。在陳志恆的觀察中,這兩方並非對立,都需要支援,而他的文字同樣充滿了對於這兩方族群的理解與體諒。

然而,他以旁觀者立場所書寫出的觀察,有時也犀利地讓人疼痛。每位父母,都期待孩子成才,但如果內在認定孩子就是一無是處,看不到孩子的亮點,那麼再多的期待也不會讓孩子成功。

期待是一回事,相信是一回事,而「真正影響孩子發展的是父母的信念,而非期待。」當父母數落孩子時,我們是不是只看到那些做不好的地方,忽略了他們亮眼之處?我們「恨鐵不成鋼」的時候,是不是沒有想過鐵也有存在的價值,人生並非只有一種成功標準。

各種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信任,信任才能發展出穩固的情感連結。陳志恆在書中曾言,助人者是「可以信任的陌生人」,能夠幫助學生及個案釐清自己的想法,卻無法插手他們的問題。

但親子,卻可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事實上,孩子的長大意味著父母的放手。隨著孩子的個人意識發展,父母所能掌控的部分越來越少。當孩子開始用叛逆證明價值時,父母是欣慰地想著「孩子長大了」,還是生氣地想著「怎麼又不聽話了」?兩種想法的背後,不同的是父母是否信任孩子已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決定,並且負責。

avatar-img
77會員
134內容數
對我而言,閱讀是一種休息時間。讓我們一起在忙碌生活中徜游書海,用閱讀豐富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ll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是一本探討極簡生活的書籍,作者澀谷直人以五十篇短文,分述少物帶來的居住、物品到身心、人際關係等多個層面自由。極簡生活是一種精準地掌握自身需求的生活模式,重點放在自我需求的滿足上。這本書藉由分享自己的生活,鼓勵讀者思考並尋找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達到內心豐富和生活品質的提升。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高木直子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插畫老師,她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將她的生活描繪得十分有趣,有時候又有一點淚光閃閃。 作為她的老讀者,一本一本地,從《150 cm life》、《一個人》的系列開始,陪她細數到東京就業的時光、一個人跑馬拉松或是吃飯,到她《已經不是一個人》的結婚生子。雖然我們並不相識,卻好像老朋
我是一個長期偏頭痛的人,至今還記得第一次頭痛發作時痛苦不堪的經歷。我第一次頭痛在 11 歲。某天假日,感覺身體有點不舒服而去午睡,沒想到卻越躺越嚴重。一開始只是右耳側輕微的緊繃,但後來演變為劇烈的疼痛。當時我痛到忍不住在床上打滾,試圖甩開疼痛卻徒勞無功。最後,我邊哭邊用力拍打自己的頭,才引來我媽
我們都很努力,只是有時候用力過猛,變成過度努力了。 前陣子看完了《樊登寫給過度努力父母的教養課》,這本書是他集結了自己閱讀十多本教養書的結晶。在前言的部分他提到,自己因為說了一些教養書,讓會員覺得他好像是一名教養專家,因此收到了
《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是一本探討極簡生活的書籍,作者澀谷直人以五十篇短文,分述少物帶來的居住、物品到身心、人際關係等多個層面自由。極簡生活是一種精準地掌握自身需求的生活模式,重點放在自我需求的滿足上。這本書藉由分享自己的生活,鼓勵讀者思考並尋找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達到內心豐富和生活品質的提升。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高木直子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插畫老師,她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將她的生活描繪得十分有趣,有時候又有一點淚光閃閃。 作為她的老讀者,一本一本地,從《150 cm life》、《一個人》的系列開始,陪她細數到東京就業的時光、一個人跑馬拉松或是吃飯,到她《已經不是一個人》的結婚生子。雖然我們並不相識,卻好像老朋
我是一個長期偏頭痛的人,至今還記得第一次頭痛發作時痛苦不堪的經歷。我第一次頭痛在 11 歲。某天假日,感覺身體有點不舒服而去午睡,沒想到卻越躺越嚴重。一開始只是右耳側輕微的緊繃,但後來演變為劇烈的疼痛。當時我痛到忍不住在床上打滾,試圖甩開疼痛卻徒勞無功。最後,我邊哭邊用力拍打自己的頭,才引來我媽
我們都很努力,只是有時候用力過猛,變成過度努力了。 前陣子看完了《樊登寫給過度努力父母的教養課》,這本書是他集結了自己閱讀十多本教養書的結晶。在前言的部分他提到,自己因為說了一些教養書,讓會員覺得他好像是一名教養專家,因此收到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家庭會面對孩子情緒上的挑戰。 從心理師陳品皓的著作《心理韌性》中的觀點出發,重申了情緒教育的重要性,並探討了母親在孩子情緒表達中的角色。希望能通過這些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本書探討了教育中的問題,從社會文化影響到教育制度的層面,此外,亦分享在「也思服務學習學會」機構如何引導受傷孩子復原。通過閱讀此書,不僅讓個人了解和反思過往經歷,並學習從中培養應對、調整和改變的能力,避免將問題傳承給下一代,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籍,值得細讀。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2023年年底時,一位母親因為陪讀,壓力大到身體不適,從那天起,孩子的變化使她發覺,孩子保持原本的樣子就好,真正需要拯救的是『你自己』!一本非常療癒的書,將「孩子帶來的焦慮」轉變為「我自己的幸福」的方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家庭會面對孩子情緒上的挑戰。 從心理師陳品皓的著作《心理韌性》中的觀點出發,重申了情緒教育的重要性,並探討了母親在孩子情緒表達中的角色。希望能通過這些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本書探討了教育中的問題,從社會文化影響到教育制度的層面,此外,亦分享在「也思服務學習學會」機構如何引導受傷孩子復原。通過閱讀此書,不僅讓個人了解和反思過往經歷,並學習從中培養應對、調整和改變的能力,避免將問題傳承給下一代,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籍,值得細讀。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2023年年底時,一位母親因為陪讀,壓力大到身體不適,從那天起,孩子的變化使她發覺,孩子保持原本的樣子就好,真正需要拯救的是『你自己』!一本非常療癒的書,將「孩子帶來的焦慮」轉變為「我自己的幸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