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跟孩子談論死亡與自殺嗎?】

更新於 2024/12/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許多家庭在經歷自殺事件後,選擇絕口不提。「大人已經夠累、夠煩、夠痛苦了,沒有必要將孩子牽扯進來」——這是不少家長在成為遺族後的心聲,或許是因為悲傷太過強烈,導致難以開口,又或許是深怕影響孩子的發展,所以打算「等他長大後再說」。

 

「可是孩子也有知道的權利。同樣的,他也有悲傷的權利。」倘若你正在猶豫該如何讓孩子面對死亡與自殺議題,我們可以試著從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著手:

 

1. 幼兒

死亡的概念對幼兒而言是模糊不清的。親人的「不見」可能會改變幼兒的依附關係,造成深遠的影響。為了協助幼兒在成長期中建立安全感,我們可以運用淺顯易懂的故事繪本,陪伴幼兒認識何謂死亡,進而讓幼兒慢慢瞭解,即便是死亡亦帶不走愛與連結。

 

推薦閱讀:《媽媽的毛衣》

 

2. 兒童

面對死亡以及自殺事件,兒童的反應會取決於大人的反應。若大人的選擇是絕口不提,以致兒童的情緒無處釋放,那麼失落將一直停留在兒童的心裡,變成長期未解的議題;反之,若大人願意表達悲傷,並與兒童共享感受、一同懷念逝者,那麼兒童將獲得往前走的力量,且親子關係能夠更加緊密。

 

推薦閱讀:《向悲傷罷工—小鳥停在愛的手上》

 

3. 青少年

當青少年正值探索自我與世界之時期,自殺事件可能會造成青少年的生活陷入混亂,甚至失去原有的功能,比如學習、社交等等。此時一個安全的支持系統對青少年十分重要,能讓其舒適地自我揭露,並感受自已是被接納的。大人可以透過肯定的言語、足夠的信任,陪伴青少年面對失落經驗。

 

推薦閱讀:《Michael Rosen's Sad Book》

 

跟孩子談論死亡與自殺,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公開地談論自殺並不會助長一個人的自殺念頭,反而可以協助對方重新思考自己的選擇,看見生命的其他可能性。當你準備好了,不妨找個時間邀請孩子聊一聊,共同面對生命中的喜與悲。

 

「當他們選擇結束痛苦的生命,留下來的我們,也能想辦法找到悲傷的出口。」

▲ 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委辦-自殺者遺族關懷服務申請:https://forms.gle/v8DHa7S3K8stShQcA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那是一個特別難熬的夏天。我深刻地記得,那是平凡的一天,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對話,平凡到讓我無法預料,父親在那個晚上選擇了離開。留下了我、弟弟和母親。家裡充滿了沉重的氣氛,每當我看到父親的照片,心中的刺痛便如影隨形。我經常在夜晚流淚,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流淌不止。白天,我把自己孤立在房間裡,避開所有
我們常稱伴侶為另一半,那麼失去一半的自己,該有多痛呢? 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彼此牽絆的伴侶,相信背後皆有著深厚的情誼與連結。在經歷另一半的自殺事件後,伴侶遺族必須承受比失戀劇烈百倍的孤獨與被遺棄感,而即便往後建立起新的關係,當初失去的痛亦未必隨之消散。 要重新適應伴侶缺席的生活,將會是一
在學習與悲傷共處之前,自殺者遺族可能會經歷許多難以消化的情緒。這些感受沒有先後順序或者對錯之分,它們就像是一座大型迷宮,讓自殺者遺族跌跌撞撞地走;有時出口似乎就在不遠處,有時走一走又回到踏過的路,反復面臨不同的情緒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透過媒體獲得有關自殺者的新聞,而自殺的決定經常令人難以理解。但若我們能夠放下偏見,嘗試理解自殺者的處境與選擇,或許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更深的包容。
自殺並不僅僅是個人的決定,對於身邊的人來說,帶來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   自殺者遺族是那些失去至親,親人以自殺方式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他們背負著難以述說的悲傷、疑惑和內疚,感到被無法填補的空虛所籠罩。當我們遇到自殺者遺族時,可能會感到無措,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幫助他們。這是一個充滿無助感和尷尬的
一條生命的逝去,往往隱藏著許多人的悲痛。無論是自殺者的家人、伴侶、朋友、同學、師長、同事等,凡是因自殺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我們皆稱之為自殺者遺族。在摯愛離開以後,自殺者遺族面對的不僅是悼念的哀傷,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複雜情緒。   在眾多死亡原因之中,自殺是讓遺族非常難以面對的一項。我們無兇手
那是一個特別難熬的夏天。我深刻地記得,那是平凡的一天,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對話,平凡到讓我無法預料,父親在那個晚上選擇了離開。留下了我、弟弟和母親。家裡充滿了沉重的氣氛,每當我看到父親的照片,心中的刺痛便如影隨形。我經常在夜晚流淚,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流淌不止。白天,我把自己孤立在房間裡,避開所有
我們常稱伴侶為另一半,那麼失去一半的自己,該有多痛呢? 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彼此牽絆的伴侶,相信背後皆有著深厚的情誼與連結。在經歷另一半的自殺事件後,伴侶遺族必須承受比失戀劇烈百倍的孤獨與被遺棄感,而即便往後建立起新的關係,當初失去的痛亦未必隨之消散。 要重新適應伴侶缺席的生活,將會是一
在學習與悲傷共處之前,自殺者遺族可能會經歷許多難以消化的情緒。這些感受沒有先後順序或者對錯之分,它們就像是一座大型迷宮,讓自殺者遺族跌跌撞撞地走;有時出口似乎就在不遠處,有時走一走又回到踏過的路,反復面臨不同的情緒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透過媒體獲得有關自殺者的新聞,而自殺的決定經常令人難以理解。但若我們能夠放下偏見,嘗試理解自殺者的處境與選擇,或許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更深的包容。
自殺並不僅僅是個人的決定,對於身邊的人來說,帶來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   自殺者遺族是那些失去至親,親人以自殺方式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他們背負著難以述說的悲傷、疑惑和內疚,感到被無法填補的空虛所籠罩。當我們遇到自殺者遺族時,可能會感到無措,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幫助他們。這是一個充滿無助感和尷尬的
一條生命的逝去,往往隱藏著許多人的悲痛。無論是自殺者的家人、伴侶、朋友、同學、師長、同事等,凡是因自殺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我們皆稱之為自殺者遺族。在摯愛離開以後,自殺者遺族面對的不僅是悼念的哀傷,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複雜情緒。   在眾多死亡原因之中,自殺是讓遺族非常難以面對的一項。我們無兇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沒有人說過的是,當你的小孩死了,一部分的你(非常小、但不可忽略的部分)也鬆了一口氣。因為,從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你預期中、日夜擔心且做好準備的那一刻,終於來到了。啊,你告訴自己,終於來到了。就是現在了。」
Thumbnail
上一篇,講到我絮絮叨叨跟過世的乾爹代表道歉,獲得乾爹覺有點煩的回饋之後。 很快我就在當同學過世的母親代表,完全理解了乾爹的心情。 當我躺在地上,代表同學過世的母親,我感到全然的放鬆、安詳、舒服與自在。 正當感覺一切都很好的時候,個案在一旁哭了,開始講述母親生前生病但因為自身太忙沒能多陪伴母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談論出生與死亡的相關議題不應該被視為禁忌。 忽略這些議題不健康,也反映了個人信念的抗拒心理。要把握機會練習面對死亡,至少讓自己能在最後一刻坦然面對。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不要去評斷自殺的人~你不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你有什麼資格去評斷他人?請尊重死者的選擇!並為他們祝福!
Thumbnail
一段關於父親離世後情緒起伏的過往,分享自己在父親過世後的情緒和療傷過程。透過心理師的建議和輔導,學習面對和思索這些情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孩子不是父母所擁有,不能被自私的剝奪生命。父母應該更多地理解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如運動、呼吸練習、冥想、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培養興趣愛好來幫助孩子減壓。
Thumbnail
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長大離家。但透過真摯而坦然的對話,我們和孩子的心是可以永遠靠近的。與其躲避那些複雜的情緒,不如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學著去擁抱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包括畢業。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Thumbnail
死亡對孩子來說是個模糊的概念。華人父母總是避諱談死亡,用不吉利、你不懂等言詞帶過。若無法迴避時甚至會說他只是去旅行、他只是睡著等委婉說法。但這種談論死亡的觀念對孩子真的好嗎?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沒有人說過的是,當你的小孩死了,一部分的你(非常小、但不可忽略的部分)也鬆了一口氣。因為,從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你預期中、日夜擔心且做好準備的那一刻,終於來到了。啊,你告訴自己,終於來到了。就是現在了。」
Thumbnail
上一篇,講到我絮絮叨叨跟過世的乾爹代表道歉,獲得乾爹覺有點煩的回饋之後。 很快我就在當同學過世的母親代表,完全理解了乾爹的心情。 當我躺在地上,代表同學過世的母親,我感到全然的放鬆、安詳、舒服與自在。 正當感覺一切都很好的時候,個案在一旁哭了,開始講述母親生前生病但因為自身太忙沒能多陪伴母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談論出生與死亡的相關議題不應該被視為禁忌。 忽略這些議題不健康,也反映了個人信念的抗拒心理。要把握機會練習面對死亡,至少讓自己能在最後一刻坦然面對。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不要去評斷自殺的人~你不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你有什麼資格去評斷他人?請尊重死者的選擇!並為他們祝福!
Thumbnail
一段關於父親離世後情緒起伏的過往,分享自己在父親過世後的情緒和療傷過程。透過心理師的建議和輔導,學習面對和思索這些情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孩子不是父母所擁有,不能被自私的剝奪生命。父母應該更多地理解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如運動、呼吸練習、冥想、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培養興趣愛好來幫助孩子減壓。
Thumbnail
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長大離家。但透過真摯而坦然的對話,我們和孩子的心是可以永遠靠近的。與其躲避那些複雜的情緒,不如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學著去擁抱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包括畢業。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Thumbnail
死亡對孩子來說是個模糊的概念。華人父母總是避諱談死亡,用不吉利、你不懂等言詞帶過。若無法迴避時甚至會說他只是去旅行、他只是睡著等委婉說法。但這種談論死亡的觀念對孩子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