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庭在經歷自殺事件後,選擇絕口不提。「大人已經夠累、夠煩、夠痛苦了,沒有必要將孩子牽扯進來」——這是不少家長在成為遺族後的心聲,或許是因為悲傷太過強烈,導致難以開口,又或許是深怕影響孩子的發展,所以打算「等他長大後再說」。
「可是孩子也有知道的權利。同樣的,他也有悲傷的權利。」倘若你正在猶豫該如何讓孩子面對死亡與自殺議題,我們可以試著從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著手:
1. 幼兒
死亡的概念對幼兒而言是模糊不清的。親人的「不見」可能會改變幼兒的依附關係,造成深遠的影響。為了協助幼兒在成長期中建立安全感,我們可以運用淺顯易懂的故事繪本,陪伴幼兒認識何謂死亡,進而讓幼兒慢慢瞭解,即便是死亡亦帶不走愛與連結。
推薦閱讀:《媽媽的毛衣》
2. 兒童
面對死亡以及自殺事件,兒童的反應會取決於大人的反應。若大人的選擇是絕口不提,以致兒童的情緒無處釋放,那麼失落將一直停留在兒童的心裡,變成長期未解的議題;反之,若大人願意表達悲傷,並與兒童共享感受、一同懷念逝者,那麼兒童將獲得往前走的力量,且親子關係能夠更加緊密。
推薦閱讀:《向悲傷罷工—小鳥停在愛的手上》
3. 青少年
當青少年正值探索自我與世界之時期,自殺事件可能會造成青少年的生活陷入混亂,甚至失去原有的功能,比如學習、社交等等。此時一個安全的支持系統對青少年十分重要,能讓其舒適地自我揭露,並感受自已是被接納的。大人可以透過肯定的言語、足夠的信任,陪伴青少年面對失落經驗。
推薦閱讀:《Michael Rosen's Sad Book》
跟孩子談論死亡與自殺,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公開地談論自殺並不會助長一個人的自殺念頭,反而可以協助對方重新思考自己的選擇,看見生命的其他可能性。當你準備好了,不妨找個時間邀請孩子聊一聊,共同面對生命中的喜與悲。
「當他們選擇結束痛苦的生命,留下來的我們,也能想辦法找到悲傷的出口。」
▲ 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委辦-自殺者遺族關懷服務申請:https://forms.gle/v8DHa7S3K8stShQ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