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分析工具」聽起來陌生,其實指的就是專案執行時的一套固定思維與脈絡。再直白一點的說,就是當面對不同的事情時,我們慣性思考的方式。
不管是企業經營,或者是某項部門專案,都可以依不同的情況採納相應的「專案分析工具」。如果我們現在不談職場的應用,調換一下場景,其實專案分析工具也可以套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舉例來說,假設我今天想購買一支 ETF,我會自覺地考量很多因素,包括這支 ETF 的成分股、過往配息、近期波動幅度、目前價格等資訊,這些資訊的統整結果,決定了我是否要買下這支 ETF,以及決定了我是否可能因此獲利。
回到所謂的專案分析工具,就是指當我在處理事情時,我會用到的各種分析式的想法。這些想法在處理日常的生活時,看似雜亂,但當這些想法有順序性與邏輯性地編排在一起,便會成為所謂的專案分析工具。
接下來再從企業的角色切入,每個企業都有各自的文化與管理方式,這些都影響了企業在面對問題時,會使用的思維模式,也就是專案分析工具。
像是 Google 在布展未來5年的目標時,使用 OKR(目標關鍵成效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來決定未來目標的清晰輪廓,並制定可衡量的目標績效推動。
又像是 Apple 在推出新型產品時,使用 SWOT(強弱危機分析 SWOT Analysis),軍演自身產品的競爭優勢與市場風險。
從生活的例子,以及企業在目標規劃的例子中可以知道,專案分析工具代表一套又一套的思維模式。因此,如同每個人的思考模式都不一樣,專案分析工具也有百百種,每個產業、國家、企業都有自身慣用的模式。
然而,以現今的市場來說,仍是有被大企業與眾多專業的經理人同時使用的工具。本篇文章即是提供正在觀看的讀者,目前市場上,主流且高效的 6 種專案分析工具,期望各位能夠找到最符合自身專案或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方式。
OKR:目標關鍵成效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
OGSM:一頁計畫表
PDCA:循環式品質管理 Plan-Do-Check-Action
飛輪圖 Flywheel
WBS:工作細目結構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PERT:計畫評核術 Program Evaluation Review Technique
Objective目標
Key Result關鍵成效
作為最古老,且目前市面上最廣為接受與使用的專案管理工具,OKR 大概是每位企業家與經理人都了解的分析模型。
OKR 的使用情景在於一個企業為了實現「遠大的目標」時,所使用的思維模式。因此,依據 OKR 字面上的意思,建立 OKR 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僅包含了兩項要素的設定:
當然,看似簡單的架構,實則代表了 OKR 的設定需要相當精準的設定,才不會淪落到無法實現的理論模型。
因此,O 與 KR 在訂定上,皆有著需要細心琢磨的考量點,例如時效性、影響性與精確性等。
另外,提到 OKR 被眾多企業接受與使用的原因,除了清晰的架構外,也因為 OKR 強調了上下階層的訊息流通程度。不同於多數傳統公司直接下達指令,並要求下屬直接執行的做法,OKR 期望每個策略的訂定與執行計畫皆是上下階層共通討論後的結果。
假設情境:
企業:A服飾品牌
背景:明年春夏季將是各服飾品牌的關鍵競爭時期,A服飾品牌得在今年完成市場的消費者培養。
目標:讓更多人對我們留下「質感」的印象,並觸及到不同年齡層的消費族群。
O:提升A品牌知名度,價值受到年輕世代族群的認同
KR1:FB 粉絲群累積 100 萬
KR2:官網會員數累積 5 萬
KR3:實體快閃活動參加人數達 3000 人
Objective願景
Goal具體目標
Strategy策略
Measures檢核
雖然不像 OKR 般這麼普及,但是 OGSM 也受到很多知名企業的採用,包括 Coca Cola、NASA、Toyota 等。
與 OKR 相似,OGSM 的設定通常都是為了實現「遠大的目標」,且 OGSM 著重在團隊往目標邁進時的「過程」,只不過,OGSM 多了策略思維,並且,將為了達到目標而進行的行動,更明確且嚴謹的規範了出來。
那麼,多了的「策略思維」與「明確且嚴謹的行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從 OGSM 的制定架構得知:
假設情境:
企業:B 台灣飲料品牌
背景:未來三年內,台灣人的飲料文化將受到韓流的影響而大幅改變,B 飲料品牌需搶先佈局台灣市場。
目標:在台灣飲料的新市場形成時,B 品牌將作為此市場先驅。
O:讓全台灣人認識 B 品牌與其代表文化
G:2024.12.31 前,B 品牌對全台的曝光量達 2,300 萬
S:透過 YT 網紅,觸及 15 - 35 歲的消費族群
M-Dashboard:
1. 2024.09.20 前,取得 10 位 YT 網紅管道
2. 2024.10.10 前,取得 500 萬 YT 網紅曝光成果
3. , etc.
M-Plans:
1. 2024.09.01 前,與 10 位 YT 網紅簽訂合約
2. 2024.09.10 前,與合作 YT 網紅完成廣告拍攝
3. , etc.
Plan計畫
Do執行
Check查核
Action行動
PDCA 也是起源很早的一項管理工具之一,與 OKR 以及 OGSM 有想當多的相似處,例如對策略的明確訂定與定期檢核成效的要求。差異最大處在於兩點:
從下圖的圖解,我們能夠了解 PDCA 循環的過程,以及透過循環,一件專案得以不斷被優化的原因:
假設情境:
企業:C 醫材開發商
背景:為了取得市場的信任程度,以及證明自家產品的高端品質,C 開發商欲申請 ISO 的國際認證
目標:2024 取得 ISO 9001 的認證
Plan 計畫:
1. 2024.08.01 - 08.10 評估 ISO 取證對市場開發的優勢
2. 2024.08.11 - 08.15 成立公司內部 ISO 專案小組
3. , etc.
Do 執行:
1.-1. 評估後,預估取得 ISO 認證可增加 30% 市場信心程度
2.-1. 進行公司高層初步會議,確定成立專案小組,並指派 A 人員作為 ISO 專案小組指揮官
3. , etc.
Check 查核:
1.-1.-1. 查核通過,目前無發現任何潛在風險
2.-1.-1. 經數次會議後,發現 A 對品質管理的意識不足,導致專案無法順利推進,且專案小組組員間的共識程度薄弱
3. , etc.
Action 行動:
1.-1.-1.-1. 訂定每季對市場再次評估的時間點,確認市場意識
2.-1.-1.-1. 改由 B 人員作為專案小組指揮官,並重新共識目標
3. , etc.
飛輪圖之所以出名,除了業界的口耳相傳外,也有賴於極為成功的業界案例,也就是全球最大電商平台 Amazon 的「客戶至上」飛輪圖。
2000 年初,Amazon 創辦人傑夫.貝佐斯 Jeff Bezos 採用了「客戶至上」飛輪圖,成功創造了「飛輪效應」,為日後成為電商帝國立下了功不可沒的勞。
那麼,什麼是「飛輪效應 Flywheel Effect」呢?
飛輪效應是指將一個公司的營運流程拆分成各個環節,並把這些環節組合成一個循環。在整個循環中,每個環節相互影響,因此當一個環節成功運轉時,便可注入正向的動力給到下游的環節。若每個環節皆得以如此運轉,那麼整個循環便可以成為一個不斷正向循環的「永動機」。
上述的解釋或需有些抽象,我們以下方的圖例來了解:
假設我們今天把一個企業的運營拆分成三個環節,分別是「獲利」、「研發」與「行銷」。三個環節看似獨立,卻環環相扣,相互影響 - 企業的「獲利」帶動了企業在市場上競爭所需的「研發」,接著再透過「行銷」將新的產品賣給市場,進而「獲利」。
飛輪效應指的便是,若企業今年的「獲利」大幅提升,便會讓更多的資金得以注入「研發」,而更多的產品,或者品質更高的產品讓「行銷」的成果提升,甚至降低行銷成本,進而提升企業的「獲利」能力。如此的正向循環便是飛輪圖強調的重點 - 單一環節的成功,將對其他環節帶來正向的動力。
假設情境:
企業:D 技術開發商
背景:在競爭市場中,D 技術開發商希望透過以運營的角度,整合自身擁有的優勢,帶動企業快速成長
目標:三年後營業額達到 NTD 20 億
WBS 主要組成為:
專案交付物
工作包
工作活動
有別於 OGSM 與 OKR 以願景為導向,WBS 更注重一件「專案」的分工與管理,也就是把「大的工作項目」,分配成「小的工作項目」,方便整件專案的管理與追蹤。
因此基本上,我們可以把 WBS 視為一個將專案分配成多個工作細節的拆分方法。舉例來說,一件大的專案 - 新軟體的開發案,可以拆分成多個工作項目,如市場評估、開發測試與業務行銷等,而這些工作項目,可以再下分成更細的流程。
為了統一管理專案,以 WBS 的概念所推動的專案,一定會包括 3 個層面:
1. 專案交付物:專案的最終成果,如一項新軟體開發案、一個網站的建立等。
2. 工作包:為了達成「專案交付物」,必須執行的具體工作,如市場評估、程式撰寫等。
3. 工作活動:「工作包」的細節或流程。
除了上述 3 個是必要元素外,也可以依據實際專案需求,新增其他的層面,例如:
1. 任務負責人
2. 任務執行區間
3. 任務所需資源, etc.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 WBS 會將專案拆分成很細的工作項目,所以很多人會將 WBS 與時間軸相關的管理工具共同使用,方便進度的追蹤。例如與甘特圖、Kanban、行事曆等時間管理工具的合併。
假設情境:
企業:E 網站設計業者
背景:E 業者收到客戶委託,需對既有的客戶官網進行優化,提升使用者體驗與外部引流
目標:2024.12.31 前完成客戶網站之重新設計
專案交付物:新官網
工作包:
1. 重新打造網站品牌力
2. 提升網站 SEO
3. 創造滿分使用者體驗, etc.
工作活動:
1.1. 品牌市場定位分析
1.2. Logo 重新設計
2.1. 檢視目前網站 SEO 程度與缺漏, etc.
PERT 最早是美國海軍特殊專案辦公室使用的專案分析工具,強調專案的「流程性」與「時間性」。
PERT 主要的組成包括:
節點:代表行動或者結果
各任務間的關聯性/關鍵路徑:每件行動的上下游關係
時間:每件行動預估的最短與最長時間
PERT 作為一個以流程導向的專案管理工具,因為架構簡單,所以很容易就上手。之所以說架構簡單,是因為 PERT 可以被視作一個「網絡圖」,網絡圖由一個個的「節點」構成,每個節點因相互的關聯性而相互連接。如下圖呈現:
針對不確定性高的專案,PERT 強調的「流程性」得以讓專案以清晰的形式呈現,且如上圖範例呈現,每個任務都需有預估的最短與最長耗時,此種設定便可以讓專案的負責人提前知道整個專案的時講軸以及資源分配,例如哪個部分可能耗時最久、需不需要投入額外資源以加速過程等問題。
假設情境:
企業:F 策展業者
背景:F 業者在今年 11 月將負責台北紡織展覽的策劃
目標:台北紡織展策展成功
以上的篇幅就是介紹目前市場上,受到多家企業採納的 6 種主流專案分析工具。
當然,除了這 6 種外,也有很多其他好用、受到特定產業或族群使用的工具,例如 CPM (關鍵路徑法 Critical Path Method)、MoSCoW Method 優先級排序法等。不過礙於篇幅,這些工具我們就留到其他篇說明。
最後,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這篇文章,初步了解專案分析工具的主要架構,甚至開始嘗試使用。如果覺得內容有幫助,歡迎關注我們 VersaVoice,定期觀看商業經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