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成其他身份認同政治,因為本來就是在進行破壞性影響,所以受害者心理變成預設值。這樣做的優點是可以快速凝聚政治共識,缺點則是無法與其他團體妥協。你或許會有疑問,怎麼會不能妥協呢,是不是別人歧視?對,就是因為你先認為別人會歧視,所以無法妥協,才造成其他人不想妥協。
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在此依然成立,現有制度的存在,當然有既得利益者,而且秩序可以推動多年,獲利者絕對不是一小撮人,而是廣大的平民百姓。同人活動變成現在主流活動之一,社會偏見也沒那麼多,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早年參與者,是希望社會接納次文化,並先做出犧牲,多年後自己也成年,有經濟基礎,可以跟多方對話,最後融入到整體文化中。
兩種正名運動的差異與成敗
LGBT身份認同,從最初就是以犧牲者的角度出發,認為自我認同不需要其他人同意,是天賦人權的一種,需要為了權益在法律上奮戰。可這在一般人的眼中,無異於冒出一群宣稱自己被社會欺壓,需要大家還他公道的團體,而所謂的被欺壓,就是普通老百姓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這誰聽的下去。台灣不是沒有人會去學校機關闡述LGBT群體的困境,並到處演講解釋修法的需要,但溝通良好的團體,沒有一個是開場就在訴諸悲情的。要成功到產生共情,並讓在場人士覺得,支持你們挺好的,前提是什麼?
前提是,這類演講都會先打造一個「我們都是同胞,有共同價值觀」的前提,在大家都能理解彼此沒有不同的狀況下,帶入遭遇到的各種困境,此困境都是「一般人會碰上的」。對,就跟同人團體在台灣、日本發展的狀況一樣,剛開始都是努力解釋,他們都是正常人,只是興趣跟別人不一樣。
開場就說你們都欠我的,這種宣傳有幾個能接受?
這可巧了,每年教師研習都有性別場次,且不少跟多元性別認同有關,近年更多了許多要求學校關懷性別認同學生的研習。這不好嗎?非常不好,可以說八成以上的研習內容枯燥乏味,照著LGBT團體官方文宣內容抄的一堆,不僅抄還照著念,弄到參加多次的老師,都以為是不是有中央廚房了。
都公開說自己是非主流了,想要說服主流,採用的方法竟然是開場就罵「你歧視,你們大家都歧視」。
外在為階級身份的指引,不是換裝遊戲辦家家酒
抱怨一下,回到共情上,從身份認同來談,為何外表服裝非常重要,要讓人能共情,就不能脫離一般人認知的太遙遠,這可以從幼稚園萬聖節活動談起。
還記得有過新聞,說整個幼稚園的扮裝,女生通通都是冰雪奇緣的艾莎,人人都是公主裝,每一個都臭臉。顯然,小女生的想法就是成為公主,無論這個公主是不是迪士尼創造的,也不管服裝是從出租店或手縫,公主裝的材質好壞都沒關係,公主的這個想像才重要。公主是那麼的唯一,也就難怪全園撞衫會不開心,量產型公主就不像公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