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過一些,現在想說可以繼續做分享
可以思如何做一件事情,能不能連帶一次順便多做一些事情
例如我在買食物的時候,如果附近是711,那或許就可以順便加值悠遊卡,然後再去家樂福買食材;或者有時去圖書館還書,也可能也會順便到附近超商取貨
就可以看看順路上能做什麼,這些店家是不是順路,比較不會每次有一件事情就還要出一次門
或者之前我排服務學習時間,也優先考慮當天有課的中午去做,因為如果那天沒課只是為了去做服務,就覺得這樣通勤來往會消耗掉很多時間
同一段時間之內,能不能把一些是事情交疊在一起做,通常這些事情要不能影響到另件事情,且屬性差異較大
例如我自己有做菜,就可以微波加熱食物時候,順便把一些蔬菜洗好,或者食物放在電風扇前面散熱時候,就可以洗蔬菜,或者用語音輸入文章草稿
或者有時候我在家裡運動,順便可以聽一些影片或音頻,例如一些稍後觀看的YT或B站影片,或者是聽聞有書APP
在查找資料時,常會遇到想看或需要看的影片或文章,但立即觀看,可能會花大量時間,以及任務切換增加大腦負擔
所以我會使用 稍後觀看 的方法,例如將網址存到Google Keep或用瀏覽器的網頁固定功能,過段時間後再回顧這些內容,如發現某些資訊不是所需,就可直接放棄;若仍想看,則安排一個時間專門觀看。
過一段時間後看,也可以比較方便理解該資訊是不是真的所需或有興趣
這裡的拒絕包各種事情,例如各種行動、活動、聚會、邀請等等
如果不會拒絕,就會很常感受到時間被剝奪,那就會一直迎合別人的目標,而距離自己目標越來越遠
面對各種活動,包含各種聚會、講座、展覽,可以評估一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以及也要評估一下時間和經濟等等,以及帶來的各種效益(幸福感 經濟 成長等等) ,再決定要不要參與,該拒絕的就要拒絕
或者是吸收資訊的時候,也可以檢視哪些資訊是所感興趣或需要的,依照自身情況去接收,有些資訊要讀,有些則不讀
可從多面向去評估,例如學習、樂趣、時間、花費、目標等等
可以看一下分數比例,決定哪個項目要花比較多時間和心力,或者考慮課程甜度,決定要花多少心力做
例如時間有限情況之下,就掌握分數佔比高項目去優先下手去做,或者有時候也會去用學分數去乘一下
當然,這會有例外,如果有興趣當然可以多鑽研一些,例如我之前有關心理學課程討論課,雖然只要回答就有分數,但裡面討論真的很感興趣,就把一些很多想法給寫上去,但時間吃緊逤想完成其他各目標,就還是先以分數佔比高優先
想想看一件事情,是不是可以有多重應用價值,這樣同樣時間能夠發揮更大效益
例如一些課程討論很有趣,我自己寫很多東西,我也覺得很適合去部落格分享,就可以等課程結束後,去變成文章分享出來
或例如修一堂有關幸福學的課程,裡面可獲得一些方法提高快樂感,同時課程又滿足我的好奇心和興趣,這修課過程就會比較順,以及這些內容如果很受用就可分享等等 (PS但我後來這學期沒選上,不過我就自己有找些課外書來看啦)
或現在紀錄大學生活和方法,就可以讓我以後可以當回憶錄來看阿,同時裡面這部份內容能變成文章去分享,去感受那種我能為他人帶來交流和幫助的感覺
以及我會寫些童年遊戲文章,一方是我很喜歡看這些內容,然後把一些資料整理起來,不僅是方便自己去看,發布後也可以給很多玩過這遊戲的人來看,就有個共同回憶這樣
選課安排課程時候,可想想看如何安排課程
如果把課程安排集中在同一天,有一兩天沒有課程,可以讓自己有幾天可以不用出門,能減少些通勤往返時間
或者有些課程採用線上,也是可以考慮看看的方向,或者有些專題課是約討論的時間不固定,就可以把討論時間安排在學校有課但空堂時段的同一天
可以按照情境作不同規劃,情境例如課堂上、書桌前、搭車時候,可能會因為時空而有不同方式,找到適合那時做的事情
例如我在搭車時候,打一些很複雜報告就不太適合,但有些課程會有那種500心得報告,有交有分數的,這類型就可以很比較方便用通勤時候用手機打,而在課堂上或書桌前面就可以優先做些筆電能做的事情
上面幾點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