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取向學者將性格的不同歸因於人們處理資訊的過程。
Kurt Lewin 提到場地論的概念,說明每個人有自己的力場,行為是人與環境互 動下的產物,進一步建立基模。
George Kelly 提出個人建構理論,主張每個人都是所屬世界的科學家。個體在生存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嘗試,就像是科學家一般,在過程當中修正,藉此希望可以對未來預測與控制。首先,他將經驗進行普遍化或個人化歸類稱之為知識,接著賦予獨特意義的詮釋思考為認知歷程,而後將形成獨特個人構念稱之為認知基模,而許多個人構念的組成,便成為看待世界與自己的理論。
Kelly 理論最特別的地方是他並未接受歷史決定論,不認為過去事件決定現在 的行為。個體既不是因為大小便訓練、早期性經驗或雙親拒絕的代罪羔羊,亦 非受限於生理本能或潛意識力量。他主張,我們並非由內在驅力或需求所推動,因為活著本身就是動機。 Kelly 的理論對我來說有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因為他沒有服膺於過往的學說,而若是能以建構的理論來探索自我世界,忽然間生命主導權又像是回到自身手上,不若其他學者提到的受環境、基因、內在驅力等等因素影響,雖然可 能也因此帶來偏頗,但卻不失為一種嶄新的思考。
以前在讀 Freud 的理論時, 確實有那種要是什麼都是小時候就定終生、潛意識才真正是我們所想要對社會 說的話,那此刻的我,還能怎麼做呢?此刻的我是不是做什麼都無濟於事?也許是因為這樣,才讓我讀到個人建構理論時,有那種:「對耶,其實可以這樣思考。」
最近的生活相當困頓,感覺處處碰壁、非常無力,可是因為它,我開始覺得要是此路不通為何不主動換一條路前行呢?身為所屬世界的科學家,我不一定只能被擺佈,我擁有主導的權力。我不怕受熵,我和宇宙是連成一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