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文章在這裡:
【出書計畫】我的人生九宮格 - 9 個 6 分法, 69 個故事, 96 句金句
有一天發覺無法編輯、更新,經跟 Vocus 客服詢問,才被告知內文字數上限超過太多(客服回信舊版編輯器的單篇文章字數上限為 40,000 字,我一看我文字已經上達 149,946 字......,我心想我是甚麼很賤又囉嗦的人嗎?),因此 10/16 後,內容都更新在這裡。
這篇文章比較像是自我的對話、累積跟檢驗,只要有任何的貼文 / 素材 / 靈機一動的想法 / 讀書心得,都會更新這篇文章。說實在,不一定真的會出書,但我相信,一定有一些可以讓我跟你都會有的啟發。
【主動回報:一項值得鼓勵的職場藝術】
約好了明天早上 11:00 的會議,
Team-Member 在今日下午 14:38 預先提供資料,
這優化了會議運行的效率,
甚至可以說是「主動回報」的最佳實踐範例之一,
很難不給讚啊。
同理,
需要交件給老闆的資料,
我也習慣忽略死線,
永遠提前交給老闆。
已經對焦過的專案或會議紀錄或下一步行銷方案,
不讓老闆擔心,
不讓老闆提醒你
不讓老闆來找你要東西,
幾乎是我嚴格要求自己的「本份」。
這不容易,
也不一定能每發必中,
但值得為此努力。
如果可能會逼到死線,
也必須「主動回報」,
向老闆說明難處,
並同步提出「解決方案」,
原本可能會黃掉的事情,
因為你的主動出擊,
可能「逆轉勝」老闆的印象。
【我是中階主管,禮拜五下班前我會做的 9 件事】
▍ 回想這一週以來的 3 個小勝利,為什麼做得好的原因
▍ 回想這一週以來需要改進的 3 件事情(如對話 / 會議報告等),接下來的行動方案為何?
▍ 回想這一週以來卡住的 3 個專案,寫信給自己提醒
▍ 查看下一週行事曆,確認禮拜一一大早須聚焦的一件事情
▍ 查看下一週行事曆,確認最重要的 3 個會議 / 行程
▍ 確認下一個月的行事曆,確認有無可提早完成的溝通 / 專案
▍ 思考週末如何離開工作,計畫放飛自我 / 玩小孩的行程
▍ 思考週末幹一件大事,如 30 公里 LSD
▍ 思考週末帶家人吃一頓好料,暴飲暴食
結論:要不是得去接女兒,這 9 件事情真的會讓我下不了班......
原文發表於 Linkedln:
https://www.linkedin.com/posts/elvis-lin-a747b488_%E6%88%91%E6%98%AF%E4%B8%AD%E9%9A%8E%E4%B8%BB%E7%AE%A1%E7%A6%AE%E6%8B%9C%E4%BA%94%E4%B8%8B%E7%8F%AD%E5%89%8D%E6%88%91%E6%9C%83%E5%81%9A%E7%9A%84-9-%E4%BB%B6%E4%BA%8B-%E5%9B%9E%E6%83%B3%E9%80%99%E4%B8%80%E9%80%B1%E4%BB%A5%E4%BE%86%E7%9A%84-3-%E5%80%8B%E5%B0%8F%E5%8B%9D%E5%88%A9-activity-7275811115375239168-1ox6?utm_source=share&utm_medium=member_desktop
【寄出 Email 前,我會多 CC 一個人】
事繁如網、心煩如麻,許多時候,寄出 Email 後,對方可能太忙,不一定會回信,但「後續追蹤」又是職場工作的「要事」之一。
怎麼辦?
我會多 CC 一個人,就是「自己」。
特別不一樣的是,如果是寄給老闆或更大老闆的信,一般在 CC List 裡的收件者都是講究的,少一個則危險,多一個則多餘,因此我有時會改把自己放在 BCC(密件副本)中。
「CC 自己」這個多做 10% 的動作,也是想委婉不失禮節地告訴收件人你很在意。某些時候,正因為你的「在意」,那封 Email 因此被重視,不至於石沉大海、無疾而終。
年底時分, 原本平靜無聲的朋友圈, 突然急促地沸騰了起來。
各種悲傷故事紛至沓來, 諸多流言蜚語甚囂塵上,多數都市傳說輪番上演。
在科技業素有戰功的 Howard, 年中被高薪挖角到傳產業, 一開始就被委以重任, 卻嚴重水土不服, 已經被冰凍了 3 週, 不知道能否撐到年終, 只清醒當初獵人頭開的天文數字已升級為神話 - 餘生無法企及的那種。
在流通業默默耕耘 16 年, 去年好不容易爬上科主管的 Ada, 在公司內部一番宮鬥後, 無端成為犧牲品, 只能申請轉調到冷門單位, 重新開始。 看不見未來, 只看見 3 個孩子的收費單, 還擺在玄關檯面, 跟 3 個孩子一樣, 嗷嗷待哺。
在新創業刻苦耐勞 5 年, 週平均工時 62 小時, 7/24 On-Call 的 Pepsi, 從第 3 號員工, 一路跟著公司成長到 7 倍規模, 卻突然被降職等。 靜默無聲數週後, 在 Threads 上發了三句文: 「明明是幫 Team-Member 爭取加薪, 卻跟老闆擦槍走火, 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職場上, 缺好差事、好老闆、好同事、好環境、好福利、好薪水, 卻最不缺 - 鬼故事。
年底時分, 每間公司都在面臨打考績的關頭, 也是任何一階的主管的頭疼事。
在中部一間傳產工作,底下帶 8 位同事的朋友 Jerry 跟我說: 「 8 個同事中, 老中青世代都有, 也不乏剛入職幾個月的 Z 世代。7 個人中, 4 個要升職、 2 個要加薪、 剩下的那 1 個呢? 兩者都要,還威脅拿不到的話,立刻離職。最後一個進來的是 Reaves。 我心裡正想著: 來吧, 怎麼要求都嚇不了我的。
聊了半小時, 正當我躊躇思索著如何進入關鍵議題時, 只見他悠悠地說,老闆, 我雖然工作 7、8 年了, 但進入這個領域、這間公司不過 1 年 2 個月, 所以我有自己的期待、規劃跟節奏, 您不急著幫我爭取, 明後年如果我表現還是不差, 我們再來討論。」
我問 Jerry, 論表現, Reaves 在他下面的 8 位同事排第幾?
「第一。」Jerry 悠悠地說。
【人間不值得?那職場怎麼可能值得?】
李誕說:「人間不值得?」那職場呢?
年關將近,最近陸陸續續跟同事面談,一直有固定 1.5 個月跟 Team-Member 1-1 的習慣,但無論此前的 1-1 如何掏心掏肺、裸裎相見,年末的績效考核面談,總是特別困難。
這其中的困難,並無任何是非對錯,更無應得不應得,主要在於:
▍ 公司不是我開的,我能幫同事爭取,但只能零承諾;
▍ 公司單位多,每一個人都得跟一坨人競爭,分高下;
▍ 同事年資、能力、個性、需求各有不同,溝通好難。
正因如此,看到這篇文時頗有感觸,茲摘要如下,也提醒自己:
▍ 當員工告訴你,我想離職、我累了的時候,背後的原因很複雜,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這種累不是因為工作累,真實的原因是:不值得。
▍ 別等員工離職了,才懂真正的原因。
▍ 阻止人才離開,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讓他們開口。他們一開口,基本上就無法挽回了。
▍ 員工離職原因一籮筐:日常工作沒有回饋、公司決策混亂、朝令夕改、對人不對事、無效會議太多,各種形式、向上級溝通不順暢、領導管理風格喜怒無常、無法適應直屬上級的管理風格、沒有晉升和發展空間、成長性太低、錢沒給夠、心委屈,產業發展前景不明朗等。
▍ 當一個人說自己太累的時候,他通常不是因為某件事或某個人,而是過往所有「情緒的積壓」,在一個時間點被某個因素觸發,然後就爆發了,這些情緒的積壓來自於日常。在這之前,員工發出過無數次求救訊號,但都被組織管理者拒絕了。
▍ 真誠的提問、認真的傾聽,如果員工覺得你值得信賴,一定會坦誠相待的。
▍ 金錢,總是會流向安全的地方;人才,總是會流向被尊重的地方。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nagement/blog/3013366?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bw&utm_campaign=content&fbclid=IwY2xjawG_fpNleHRuA2FlbQIxMAABHdrbHlgHNFVTK_jM04iJ7kkG890nzmNUxJKsTT1WVlJpVZBI8zfbWeUdXw_aem_Rx14CzE5w5ZA3UmfeEbO0Q
【超用力的乙方窗口,可以幫公司拿到多少營業額?】
Duncan 在 A 公司時,
陌生開發了 Z 廠商。
就跟所有初次見面的網友,
總要火力展示一樣,
初次提案時,
Z 廠商窗口給了一個 ACE 級,
但超預算 23% 的提案。
Duncan 的老闆選了 Z 廠商,
但下修成 125 萬的規模。
後來 4 年半,
Z 廠商繼續承接 Duncan 在 A 公司的 14 個案子 -
有 30 萬的小 Case,
也有幾筆 6,000~7,000 萬的大單。
某一次,
A 公司的 W 部門,
請 Duncan 介紹活動公司,
他毫不猶豫地介紹 Z 廠商,
據說,
後來總共多接了不下 20 個案子,
有奈米級的,
也有天王星級的。
時隔多年,
D 已經換到 B 公司,
有個 90 萬的中型案子找了 Z 廠商一起來比稿(共 5 家),
後來 Z 廠商又被選上,
D 問 PM 原因,
PM 說乙方「窗口」:
1. 做事用力
2. 報價老實
3. 態度正向
4. 解決問題
5. Never Say NO.
超用力的乙方窗口,可以幫公司拿到多少營業額?
答案是 5 個億,
而且還在累加中。
[ 你是領導者嗎?10 個對你 EQ 的捫心自問]
▍ 你通常能察覺自我的感覺,並理解成因?
▍ 你知道自己作為領導者的不足,以及優勢?
▍ 你能夠有效管理自己沮喪的情緒,並且很快恢復?
▍ 你能夠很順利適應現實情況的改變?
▍ 你能夠專注於主要目標,也知道應該採取甚麼步驟來達成?
▍ 你通常能察覺與你互動的人的「情緒」,也能「同理」他們看事情的角度?
▍ 你有說服別人的才能,也能運用你的影響力?
▍ 你能夠引導談判達成令人滿意的協議?
▍ 你能解決衝突?
▍ 你能夠與團隊合作?還是更傾向獨立作業?
摘自:高 EQ 領導力,頁 55-56
領導者的 3 重焦點:
▍ 對自我的關注 - 重點在復盤與進化
▍ 對他人的關注 - 重點在關懷與協助
▍ 對世界的關注 - 重點在資訊與宏觀
3 重焦點的 3 個使用說明:
▍ 不同時空下,3 重焦點的比重須機動調整
▍ 不同場景下,部分焦點可完全放下
▍ 不同需求下,漠視應專注的面向,將帶來災難
【給 22 或 24 歲將要進職場的你:
拋棄這 16 個學生思維,避免成為大人巨嬰】
1. 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2. 道德感太高,喜歡審判別人,非黑即白,看不透職場小人,看不起職場政治
3. 只做人不做事
4. 只做事不做人
5. 慕強文化:越優秀的人,越能取得資源,「謙虛」在職場世界不是美德
6. 以為多少努力就有多少收穫,且時時精算、時時計較
7. 愛用「等級」去分人
8. 在學校,開會經常流於「討論」;在職場,開會的唯一目標是要「定案」
9. 商業世界的本質:交換思維、信任與契約關係
10. 在學校,你經常「製造」問題;在職場,你必須「解決」問題
11. 以為所有事都像考試那樣有個正確答案,人生都耗在尋找「正確」上而停滯不前,喜歡批判別人與自己的「不對」。現實是,很多事情沒有絕對好壞對錯
12. 玻璃心
13. 甚麼都好好好的濫好人
14. 像在學校一樣,做什麼事都只會埋頭苦幹、被動等待,只做好份內的事,不主動舉手,不主動提案
15. 一不開心就玉石俱焚,思想極端、行動猛烈
16. 在學校,你經常「信口開河」;在職場,你必須「說到做到」
對了,還有幾個:
17. 以為跟學校一樣,不會的東西總會有人教自己,不會主動尋求答案
18. 你以為你對別人客氣,別人就會對你客氣。現實是,人只會對強大的人客氣
19. 怨天尤人,永遠不看向自己,錯的永遠是別人
資料來源:
https://raymondhouch.com/raymondpodcast/studentmindset/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3007675
https://www.adaymag.com/2024/09/20/student-mentality-to-break-through.html
【為了奪勝要經歷多少痛苦,你計算過嗎?】我看 Netflix 《黑白大廚》的 9 大職場相對論
#保證無雷
我非常愛看實境節目,也很鍾愛煮飯比賽,因此《黑白大廚》上檔的第一天我就開始追了,對我而言,這檔斥資不低的節目更是職場的超級縮影。
1. 職場上其實並非全然非黑即白,如果你以為職場上都是黑白相稱,那就錯了。永遠要理解職場上充滿著灰色地帶。
2. 對於黑領而言,白領相當於企業中的長期得勝者。
3. 對於白領而言,黑領相當於來勢洶洶的後起之秀。
4. 盲眼的評審,相當於權威的第三方,有時候,裁決的人確實會被感官蒙蔽。
5. 選擇比能力更重要 - 在團體殊死戰中,拿坡里美味黑手黨策略性地投靠李愛德華陣營,就是抓準了愛德華韓文較不流利,他即可順勢成為主導比賽的二當家。
6. 對什麼負責?時間、任務、目標、還是夢想?
劉潤曾說:「這個世界上大致有 4 個不同層次的人:對時間負責、對任務負責、對目標負責、對夢想負責。對時間負責是要擁有高品質的心流,對任務負責是在時限內完成任務,對目標負責是列計劃、給資源、溝通、看結果,對夢想負責是有舉起火把的熱情,和用火把指引方向的理性。」
我覺得白領如崔鉉碩以及待過米其林三星餐廳工作的「三星」很顯然都是對「目標」負責的代表;而「料理狂人」則是很明顯是對「夢想」負責,在他身後似乎總有熊熊烈火。
7. 垃圾裡也可看到黃金,即時修正的敏捷 - 鄭智善主廚去看網紅的剩菜,確認菜色的缺點,並即時改正。
8. 考核過程,不要考核結果?別傻了,職場上都是看結果的。雖敗猶榮,還是吃敗戰啊。
9. 明星球員也是要跟隊友傳接球 - 第一次黑白團戰時,有許多原本獨當一面的明星主廚,都發生跟團隊融合不良的狀況。正如《不夠善良的我們》裡所說:「一個人只要解決孤單這一題就好,兩個人呢,就會生出一大堆的麻煩。」
英國企業家史蒂文・巴利特(Steven Bartlett)主持的同名 Podcast 節目「The Diary Of A CEO」是歐洲最受歡迎的商業訪談節目,也是英國下載次數最高的節目,是因為他們懂得從小處下功夫。
例如,他們會在來賓上節目前,先研究他們喜歡的音樂,並在他們抵達時,作爲背景音樂輕聲播放,雖然從未有來賓提及,但他們相信這有助於他們放鬆心情;他們還研究了訪談時的最佳室溫,維持最舒適的溫度;他們會在每集節目公開發布前幾週,先用人工智慧和社群媒體廣告對節目標題、縮圖和宣傳進行 AB 測試。
摘錄自:瓦基,《執行長日記》讀後心得:顛覆傳統規則的四個事業人生智慧
【職場溝通學】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就別放縱善變的情緒。
個案 Kevin 在一間中小企業工作 4 年半,年紀輕輕卻平步青雲,他已經升到部門主管,帶領 11 人的團隊,準備躍向更大的 Scope。
他最近跑來跟我訴苦說:
「Elvis,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主管,不聰明但冷靜如霜;不努力但理性如冰?」
我:「我不懂,你的意思是?」
Kevin: 「說來話長,簡而言之,就是無論你們在談論任何事情 - 專案進度也好,人事衝突也罷;年度計劃也好,供應商關係也罷,無論你的情緒如何上綱,他從未隨你聞雞起舞;無論你如何動之以情,他永遠法官視角?」
我:「有。我很敬佩這樣的人。我到現在都做得不好。然後,怎麼了嗎?」
Kevin: 「結果就爆炸了。我爆炸了。總之我前陣子變成宮鬥劇的主角。我跟他描述細節,他表情紋風不動;我跟他訴苦,他不為所動;我要求他以主管之姿處理,他說我要先多聽聽,多蒐集資訊。」
我:「後來呢?」
Kevin:「我最後急了氣了爆了語氣高昂了,結果就爆炸了。我爆炸了。然後他淡淡冷冷賤賤壞壞地說:『難怪你會變成宮鬥劇的主角。』」
「後來呢?」
Kevin: 「今天就是後來。他找我進辦公室,起手式很暖,像冬天的艷陽一般,他問道:『好多了嗎?』如果是的話,我給你三個建議好不好?」
第一、好氣好氣的時候,從一數到六,或數六個 NBA 球員,或數六道你最愛的美食。從一數到六,怒氣應該可以削減 50%;
第二、溝通的重點是要在維持關係的前提下,達成你的目的。你生氣了,我不生氣但我不爽了,你的目的,達成了嗎?
第三、沒有人想跟盛怒之中的人說話。不要放棄溝通,但不要急著溝通。從人事時地物五維度,檢視完自己,再跟他人對話。
劉潤:
「這個世界上大致有 4 個不同層次的人:
對時間負責、
對任務負責、
對目標負責、
對夢想負責。
對時間負責是要擁有高品質的心流,
對任務負責是在時限內完成任務,
對目標負責是列計劃、給資源、溝通、看結果,
對夢想負責是有舉起火把的熱情,和用火把指引方向的理性。」
【給 35 歲的徬徨工作人】劉潤:4 項必備能力
35 歲,要提供確定性的能力 -
1. 經驗豐富:應該去找誰、需要哪些資源、有哪些必要條件;容易在哪個環節出問題,會在哪個部門卡住、需要在哪個細節上承擔風險。
2. 人脈廣
3. 職業化程度高:不遲到、不早退,主動回報,分享新資訊
4. 技能熟練度高
工作不是你想推就推, 想要就要的, 項目不可能一直等著你, 工作也不是給你療傷用。 ~劉亦菲,《玫瑰的故事》
【前海軍陸戰隊軍官如何騙吃騙喝?他的台積電美國夢成魔之旅】
有沒有這個可能,職業軍人當了 7 年後,能開展超精彩職涯,甚至成為台積電美國廠的前期部隊?
今天要介紹的主角,是我的高中同學 Pippen,想寫他的故事,是因為他一路都是待在大企業,專注在本業,不見異思遷,現在更在美國工作,令人佩服。
就讀高雄中學時,Pippen 的課業屬於班上的後段班,考取銘傳大學後,他把課本丟在一旁,變成籃球系隊隊長,182的身高,顛峰時期也在校園裡小有名氣。
經濟考量,加上軍人世家出身,畢業後就報效國家,開始海軍陸戰隊的 7 年人生;後來一路歷練德州儀器公司、Jabil(管過無錫、成都、深圳、廣州、惠州等工廠)、康寧等,2023 年帶著一家人投靠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廠,根本人生勝利組阿!說什麼「騙吃騙喝」,根本是一步一腳印,實在不得了阿。
我很欽佩 Pippen 的有 3 件事:
一、心熱頭冷、目標清晰:他跟我說過,為了給女兒更好的機會和眼界,他一直瞄準海外的工作,中間一段時間為了女兒能夠學習好中文選擇回到台灣沉潛,他還是非常清楚只是過渡期,一有優質的海外機會,就要暴力奪下。
二、專心一意、功德圓滿:正如李國修老師最為人知的座右銘:「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如果說,國修老師這輩子只想做好一件事:「開門、上台、演戲」;那 Pippen 的那件事肯定是:「證照、專業、態度」。
三、平時求穩、戰時求破:他的職涯看似順遂,但其實在剛離開部隊的時候,也一度掙扎過。他也自嘲騙吃騙喝,都是遇到貴人運氣好,但我看到的是,他在每間公司都有一定的穩定度跟貢獻值,每一個 Jump 也都有戰略考量,可說是當穩則穩,該衝則不落人後。
以下,是 Pippen 給年輕人的 7 個職涯建議:
1. 專注特定專業領域,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不要見異思遷,看到某個領域薪水更高就轉換專業跑道。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有幾度都公司高層都提供更好的職位給他,但他唯一要求就是本業不能放棄。
2. 少計較,即使跌倒,也要抓起一把沙子 – 不要太過於計較,與其花時間抱怨,不如思考從挑戰中能學到什麼,這樣才是長遠的進步之道。
3. 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陸戰隊三不怕精神)-人生有更多無法預測的難關,但是路是人走出來的,總有辦法關關難過關關過
4. 勇敢走出舒適圈 –不斷逃離舒適圈,人生是一本書,人出生的時候是白紙,經歷過的每一段都是精彩的篇章。不要留下任何遺憾離開,不要因為畏懼挑戰而留下遺憾,讓每一頁都值得回味。他的每一個工作都很硬,不是全新的職務、就是新建廠專案,而當一切逐漸穩定可以輕鬆時,往往就是他選擇離開的時候。
5. Work Hard 才有資格 Play Hard,當你 Work Harder 就有本錢 Play Harder -他帶著老婆小孩四處奔走,到處打工之餘,也去過超過20個國家旅遊,充電後才能繼續拼搏。
6. 人在江湖,混的都是人設,請跟前公司保持良好關係 –職場上,個人形象很重要。無論在哪家公司工作,都要與前雇主保持良好的關係,這將對你的職涯有利。即使在退伍20年後,至今他仍跟部隊的老長官和戰友們保持聯絡。
7. 人不能忘本,試試保持謙遜,不要以為公司沒有你會倒-退伍後,他把海軍陸戰隊隊徽刺在自己的右手臂上,就是為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從哪出來,不斷努力壯大自己才能夠保護身邊的人。
[林書豪也很焦慮!你正在擔心的,79% 不會發生!]
林書豪談「賽前焦慮」,學到 3 件事:
1. 你不孤單,很多人都在面對焦慮。
2. 焦慮不是全部。
3. 焦慮永遠不會消失,但可以學習與它共存。
對於工作而言,我會這樣衍伸所有人都會有的 -
「職場焦慮」。
我知道的 7 件事:
1. 「焦慮」最可貴的價值是 - 那代表你「在意」那個交辦、那個專案、那場簡報,正因為「在意」,你才可能把事情做好。而一切的源起,正是「焦慮」。
2. 每個人都在「面對」焦慮,有人「處理」它,有人「迴避」它。
3. 既然「遇見」焦慮不可避免,我習慣「預見」焦慮,作法是定期檢視未來 1 天至 1 週的行事曆,有什麼重要的討論 / 會議。
4. 工作超過 15 年,我認為,焦慮帶來的好處大於壞處,好處包括:成長、升遷、職涯轉換、影像力等。
5. 焦慮不是全部。
6. 焦慮永遠不會消失,更應學習與它共存。
7. 很多焦慮源自「事情會朝著我們不喜歡 / 不想要的結果而去」,但賓州大學研究說,「一般人擔心的事情,79% 不會發生」。
8. 「報告前焦慮」會帶來緊張跟心跳加速,它帶來的腎上腺素是好的,有助於你專注表達。
更多文章發表:
(同步發表於
Linkedln: https://www.linkedin.com/posts/elvis-lin-a747b488_%E6%88%91%E5%8F%AF%E8%83%BD%E9%8C%AF%E4%BA%86%E7%95%B6%E5%B0%8F%E4%B8%BB%E7%AE%A1-10-%E5%B9%B4%E4%BE%86%E6%88%91%E5%BE%9E%E5%9C%A8%E6%84%8F%E5%88%B0%E9%88%8D%E6%84%9F%E7%9A%84-9-%E4%BB%B6%E4%BA%8B-%E5%9C%A8%E8%B5%B0%E5%BB%8A%E9%96%93%E6%93%A6%E8%BA%AB%E8%80%8C%E9%81%8E%E4%B8%8D%E6%89%93%E6%8B%9B%E5%91%BC-activity-7275822135116230657-PibL?utm_source=share&utm_medium=member_desktop
已累積 22,666 個觸及、387 Likes)
以及
Threads:
https://www.threads.net/@elvistaiwan/post/DDym90ryyDW?xmt=AQGz5JnS0_n4vMl7Pi_9c-5ud_4Vs64eYfANX6tTAif75g
已累積 26,676 個觸及、566 Likes
(同步發表於
已累積 3,556 個觸及、57 Likes)
以及
Threads:
已累積 8,876 個觸及、192 Likes
[15 年前最完美的滑鐵盧 - 花旗銀行儲備幹部 MA 的招聘]
2009 年,我自 2,336 名應徵者角逐的「統一企業儲備幹部」面試中脫穎而出。那是退伍後,初出茅廬,開啟了職涯。
2011年,我三十而立。在台南養精蓄銳 3 年,我跟嘉玲一樣,想北漂看看這世界。
想要離開舒適圈的動能,驅使我投遞了花旗銀行儲備幹部 MA 的招聘。從大學到研究所,我沒有修過任何一門財務、會計、保險相關的課程,卻膽大妄為地應徵了全國頂尖商學及財務系所畢業生的首選MA Program之一,更別提還有一票虎視眈眈的海龜生。
****************
信件主題:Final Interview Notification for 2011 MA Program of Citibank
內文:
Dear applicants,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that you have been selected for the final round interview for Management Associate.
The interview has been scheduled as follows:
Date: Jun 10, 2011 (Friday)
Time: 13:15-17:30
Venue: 臺北市松智路1號12樓
****************
年輕的同義詞,就是失敗無足輕重、沈沒成本輕如鴻毛。也許是非本科系的學生總是有那麼一點點特別、也許是沒酒量就有酒膽到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我居然一路過了三、四關,然後,收到了上面的這封通知信。
2011年6月10日的最終戰,會議室裡坐了八個人,氣勢凌人覆蓋著遑遑不可;肅殺的氣氛掩飾著緊張。
團體戰分成兩組,用英文討論早已忘記了的商戰情境題。我早已忘記了誰誰誰說過什麼話,卻記得自己慌了手腳。有人用比母語還母語的純正美國腔,撿到槍頻頻發射觀點;有人用數學邏輯開始一連串的辯證;有人個頭不高,但墊起腳霸佔著主席台,看起來是有點像凱薩大帝。
據說在 Final 8 裡的候選人最後誕生了五個幸運兒;據說拿到offer的五個人中都是國外名校財經相關科系畢業的魔王級人物;據說那年的一、兩個拿到 offer 的競爭者現在已經在花旗銀行擔任高管。
而我,最終沒有墮入銀行業的深淵,卻獲得了一次最棒的失敗的經驗。
15 年後,我輾轉進入保險業,這才明白,人生都是過程,而過程中每個過不去的路障,都能讓你更雄壯威武。
那些路障,甚至稱不上失敗,只是要你拐個彎而已。
[夢想一定要有,但不一定需要馬上實現:Kathy 的 Google 圓夢之旅]
Kathy 是我之前一份工作的合作廠商窗口,頭腦清楚、創意十足、性格執拗。以合作過的乙方而言,她幾乎是無可取代的存在。
2019 年春天,她在 IG 上分享拿到 Google 香港的 Offer,她寫道:
“ Google 一直是我的 Dream Job。從大二開始,我就想加入這間公司。但我不急,我很害怕自己在不夠厲害的年紀,加入一間太厲害的公司,會不會早早夭折?因此,畢業後,我先加入一間籍籍無名的活動公司,從幫知名品牌寫企劃案、訂會議便當、借記者會場地、跟音響公司接洽開始,老老實實地做。年輕的我,長得一臉草莓族,但非常耐打耐磨。那些狗屁倒灶的雜事、老闆的冷嘲熱諷、以及客戶的百般刁難,都讓我練就一身武藝。
4 年有成,後來我陸續換了雅詩蘭黛跟 L'Oréal 兩家公司,然後又被挖角到另一家公關公司,負責的都是百大企業的案子。
33 歲這一年,我認為自己準備好了,於是應徵 Google 職缺,然後,我。做。到。了!」
當我在心中為她喝采時,三個月後,卻瞥到她的限動說:
「反送中,不知道該不該去,也不曉得等待 12 年才拿到的入場券,能否為我保留?」
5 年後,上個月,她秀出一張 Google 台灣的員工證,笑容滿溢、臉上發光。
**********
2014 年 10 月,Gogoro 創辦人暨執行長 Horace 坐在我面前,開始描繪這個能源科技新創的宏大願景,講完了他的願景,他問我:「Elvis,那你的夢想是甚麼?」
這種理想題我早已有準備,便胸有成竹地回答:「我想引用之前看中國歌唱比賽節目《中國好聲音》時,有位歌手的話 ── 『我沒有夢想。我專注於做好眼前的事情,夢想會自個兒朝我走來』。」
我自以為是地又重複了一次:「我沒有夢想。我專注於做好眼前的事情,夢想會自個兒朝我走來。」
Horace 看著我的眼睛,過了大概三秒鐘,用帶點不可思議、難以置信的語氣說:「你怎麼可以沒有夢想?」
面試結束後,我在 Gogoro 林口總部的大門外沉思,立刻補發了一封信:
「親愛的 Horace:
我是 Elvis。我想寫這封信再次感謝您剛剛的時間。
另外,我想進一步補充一些我沒能好好回答的那個問題 -「你的夢想是什麼?」
是的,我確實有一個夢想。我希望能在海外工作。我曾在巴黎待過10個月,在巴西聖保羅待過 40 天,並且有超過 10 次的商務旅行經歷。我享受每一次的經驗,就好像我一生都住在那些地方一樣。我知道我能夠很好地適應並取得成功。因此,像 Gogoro 這樣關注國際市場的公司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
Kathy 是一個非常有夢想,而且需要夢想的人。
她最終加入了 Google,實踐年少時的渴望。
我是一個非常有夢想,而且需要夢想的人。
我最終加入了 Gogoro,卻在有機會出海工作前,離開了公司。
社群時代,大家倡導的是「人生苦短、不要遲疑、勇敢追夢」,但對於夢想,我有 5 個想法:
✓ 夢想一定要有,但不一定需要馬上實現;
✓ 不同的人生階段,夢想會改變;
✓ 夢想的藍圖可以調整,妥協不是懦弱,是識時務
✓ 夢想應該要被設計成階段性目標
✓ 夢想一定要有,但不能強求;無法實踐的夢想,沒有這麼殘酷。跟人生一樣,剛好而已
無法實踐的夢想,沒有這麼殘酷。跟人生一樣,剛好而已。就像蔡康永所說:
「你如果對人生的殘忍或記憶的不可靠,
都做好心理準備了,
實在沒道理那麼脆弱。
脆弱的人應該是那種對人生毫不理解,
以為美人魚長了兩條腿上岸去,
就能嫁給王子的人,
那才會受傷害,
覺得人生不如所想。」
其他已發表相關文章:
「在豐富的說故事生態系統中如魚得水的人,職涯晉升速度很快。」
~《矽谷流萬用敘事簡報法則》
【跟一群人說話,上台前的最後 3+1 個提醒】
小二的葛格練了一個多月, 準備自信登台。 今天是他們班的說故事比賽內戰, 前 5 名可以代表班上去參加全校廝殺。
他很認真練習, 馬麻把拔跟妹妹在他平日練習時, 也都聽得津津有味。
剛剛送他到校時, 我幫他將書包上肩, 便當袋上手, 看著他,問: 「葛格,把拔提醒你的上台 3 件事是甚麼?」 他眼睛發亮地看著我說:
▍咬字清楚 ▍語速穩慢 ▍音調正常
「很好,還有一件事呢?」 葛格:「可以手勢,但不要多,老師跟同學會分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的短講曾獲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三度開懷大笑,6 個演說決勝的關鍵技巧 👇👇👇
https://www.darencademy.com/article/view/id/16862
【30 歲身價 40 億?《執行長日記》作者的水桶理論】
《執行長日記》作者,創業家 Steven Bartlett 提到,決定人是否成功以及能否發揮潛力的,就看如何填滿這 5 個水桶:知識、技能、網絡、資源、聲譽。
這5個水桶可以化成以下5個問題來思考:
▍知識 – What you know – 你知道什麼?
▍技能 – What you can do – 你會做什麼?
▍網絡 – Who you know – 你認識誰?
▍資源 – What you have – 你擁有什麼? ▍聲譽 – What they think of you – 外界如何看你?超茅塞頓開的ㄟ......
國小必須 7:50 進教室,帶孩子出門前這段不用進浴室的「戰鬥澡」,是許多父母的噩夢。
也是我的。
我從來沒有期待它能變成美夢,有些事情,真的勉強不來。
去年,葛格小一,早晨的戰鬥開始:
▍7:00 起床弄早餐 / 水壺
▍7:20 叫起床 / 等賴床 / 尿尿 / 換衣服
▍7:27 開始用餐,重點是,他吃東西超級慢
▍7:40 出門
▍7:50 到校
忘了說,以上是「理想情境」,一個禮拜大概會有一半是 7:50 出門,遲到是必然。
今年,葛格小二,妹妹小一,早晨的戰鬥更是轟轟烈烈:
妹妹吃早餐的速度快很多,但她更會賴床,所以正負值相抵。
2 個人,也增加了忘了帶水壺 / 外套 / 便當袋 / 雨衣 / 某課本的機率。
只要一回頭拿,基本上,就遲到了。而跟大多數孩子一樣,他們並不在意。跟被小蚊子叮屁股一樣,不痛不癢。
心焦、在意的是把拔,而誰在意,誰痛苦。
直到上禮拜三,局勢有點改觀。
「他們發現了早到的好處、有趣、以及特別。」
上禮拜三,會議的緣故,我必須 7:20 出門,前三天晚上,我就耳提面命、打預防針,週二晚,更是提早了 20 分鐘將他們趕上床。
「你憂慮的事情沒有發生,是因為你做足了準備。」
週三一早,2 個人都準時彈起身、彈跳下床。
比平常 3 倍速地尿尿 / 換衣服 / 吃早餐 / 出門,關上大門前,我看了下牆上的掛鐘 - 7:17,甚至比目標提前 3 分鐘。
當天,我是公司最早到的人。早上舒服了,一整天都很平順。晚上,我帶著不錯的心情抵達家門,2 個孩子卻比我更開心,又跳又叫。
▍「我全班第三名。」
▍「我比老師早到。」
▍「我贏了某某某。」
▍「我時間好多喔。」
▍「可以從側門進。」
▍「老師稱讚我棒。」
「明天也可以早點出門嗎?把拔?」這是 2 位孩子那天上床前的心聲。
人生當然不是烏托邦,哪可能從此順風順手?但讓孩子嘗到了早到的「甜頭」,當他們思考這件事時,想到的不是「早到」,而是「好處」、「有趣」、「特別」。當我下次還需要他們配合早出門時,似乎不這麼艱難了。
回到職場上,我們要如何:
▍從事情轉移到利益?
▍換位思考強調好處?
▍讓對方覺得不一樣?
▍與其強迫不如體驗?
思考一下。
[被歲月追殺中,快 43 歲的我,最喜歡的 10 句話]
1. Micro Speed; Macro Patience.(小事求高效;大事求耐心)
2. 成熟,就是有能力適應生活中的模糊。
3. 別停止折騰。
4. 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就別放縱善變的情緒。
5. 人生不是要等待暴風雨過去,而是要學會在雨中跳舞。
6. 世界那麼忙,根本沒空針對你。
7. 我們都會變老,但不要變無聊。
8. “ Improve Yourself, Don’t Prove Yourself. “
9. Train Yourself to Take Nothing Personally. Nothing.
10. 生命是一場去蕪存菁的旅程。
🙆🤪💪👍😆🤛😊😁😄😃😀⭐🌟✨🤘
【這個男人太狠!離開 Gogoro 後,依然是最棒的人生導師之一】
前 Gogoro 首席產品長彭明義在科技產業擁有豐富經歷,卻決定在55歲暫離職場,回到台大就讀工業工程研究所在職專班,做一個「全職學生」。
為什麼?他這麼說......
⚡ 你如何管理工作,就拿10%力氣管理人生。
⚡ 我現在55歲,如果再晚5年,我怕自己的吸收能力和體力都下滑,念不了太多書。
⚡ 現階段的自己,更想探究事物的本質。
⚡ 日常工作中,操作之上是決策,決策之上是分析,分析之上是數據,數據之上是邏輯,但職場裡只管成果,沒人教邏輯。只有回到學校,才有機會看到一件事情的本質。
⚡ 我學到的東西比大學時多很多。並不是因為我變厲害了,而是我有充足的驅動力。不是為了文憑,也不是為了交友網路,是為了自己。
⚡ 以前我要對公司負責,但現在,我只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相對於工作中的目標管理,僅有一次的人生,難道不是更重要嗎?
出處:〔55歲重回台大讀書,暫離職場反而綜觀人生全局!前Gogoro產品長彭明義:你如何管理工作,就拿10%力氣管理人生〕,50+ FIFTY PLUS
【Never Skip Twice】
要做到真正的「全勤」,
實在有點強人所難。
偶爾跳過一日,
長遠看來倒也不至於產生太大影響。
但是,
連續跳過兩日,
或是三日呢?
這就很可能讓你養成「時常跳過」的習慣。
偶爾跳過一日,
我會利用那份中斷連續紀錄的罪惡感,
驅使自己隔天設法恢復收聽。
也就是說,
盡量不連續錯過兩次,
更不用說三次了。
多年之後翻譯《原子習慣》,
發現作者James Clear也提出never skip twice的原則,
當下一邊翻譯一邊頻頻點頭。
~《原子習慣》譯者
【名言集錦】
▍ 蔡康永:
「當你覺得這個世界充滿惡意、
不喜歡你的時候,
不是選擇從這個世界離開,
而是改變我們自己。
告訴自己說,
感受到惡意的時候,
能把這件事情理解為『它不重要』。」
▍ 「情商到最後就一件事 - 你怎麼看事情? 而不是那件事情是什麼。」
▍ 「人設, 是一個你會做的, 又能讓別人注意到你的角度, 因此有了存在感, 而這個存在感對我們幫助很大, 讓我們得到很棒的感覺。人設, 應該是工具, 不是負擔。更重要的是, 生活當中很多人, 片面認識即可, 不需要全面、真實去面對。 所以, 人設很假, 又怎樣?」
▍ 「我很喜歡躲在後面看人, 觀察是我重要的樂趣, 而且我很喜歡讓有趣的人認識有趣的人。」
~英國作家珍妮特.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
(改寫自: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
~Steve Jobs
~Oscar Wilde
這是句可愛的短勵志語錄,對於遵守成規感到壓力的人來說,可以做為心靈的安慰劑。
~Tony Robbins
~Thomas Jefferson
~Oprah Winfrey
~Eleanor Roosevelt
~James Cameron
~Thomas A. Edison
~Frank Sinatra
~Ernest Hemingway
資料來源:
https://www.adobe.com/tw/express/discover/quotes/inspirational
【21 個有道理要死的 A Day Magazine 金句,不是打到笑點,就是戳中死穴】
▍ 人生煩惱就 12 個字:放不下,想不開,看不透,忘不了。根本沒人對你好,除非你漂亮,或瀕臨死亡。
▍ 所有人都想拯救世界,卻沒有人幫媽媽洗碗。
▍ 醜就算了,還喜歡好看的。
▍ 窮就算了,還愛亂花。
▍ 懶就算了,還要找勤勞的老婆。
▍ 胖就算了,還愛吃。
▍ 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 活到現在,拿得起放得下的只有筷子。
▍ 沒有人能通過你邋遢的外表,去發現你有美麗的靈魂。
▍ 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後,笑著笑著,就哭了。
▍ 太過於依賴一個人的下場,不死也半殘。
▍ 如果總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那麼你的生活就會變成一件褲襠,別人放什麼屁,你都得接著。
▍ 信任是把刀,你給了別人,他就有兩個選擇,捅你或是保護你。看清一個人何必去揭穿;討厭一個人又何必去翻臉。
▍ 本事不大,脾氣就不要太大,否則你會很麻煩。能力不大,欲望就不要太大,否則你會很痛苦。
▍ 嫉妒的起點,是人們對自身脆弱的隱憂。
▍ 很多人闖進你的生活,只是為了給你上一課,然後轉身離開。
▍ 人一定要出去見見世面,但是不出去還不知道,原來宅在家裡這麼爽。
▍ 一眼就心動的人,要怎麼做朋友。
▍ 不要輕易把傷口揭開給不相干的人看,因為別人看的是熱鬧,而痛的卻是自己。
▍ 熱烈接吻之後,如果不做愛,要怎麼收場,握手致意嗎?
▍ 人都是這樣的,得不到的死皮賴臉,得到了的隨意丟棄。
出處:
1. 〔「根本沒人對你好,除非你漂亮,或瀕臨死亡。」:不講大道理卻打中人心的 12 句話〕
2. 〔「醜就算了,還喜歡好看的。」:蒐集網友「人生最大的問題」,每句都直戳痛處〕
3. 〔「活到現在,拿得起放得下的只有筷子。」:年末還沒清醒,選一句毒雞湯喝下肚〕
4.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次是恥辱」:理解這 12 條道理的人,心智都是成熟的〕
「再次進入延長賽, 你會停留在某種心態, 想著我們要如何脫身? 然後, 這形成了一種文化。 你親眼見證過(逆轉勝), 也親身經歷過(逆轉勝), 你知道, 絕地大反擊絕對可能。」 ~傑森·瓦瑞泰克,2004 年波士頓紅襪隊隊員,Netflix 紀錄片 - 逆轉勝:2004 波士頓紅襪傳奇
「我認為那愚蠢、冷漠、風趣、快活的心態, 讓我們能對抗壓力 - 對紅襪隊球迷而言, 這是長達 86 年的痛苦與心痛。」 ~Dave Roberts,現任道奇隊總教練,2004 年波士頓紅襪隊隊員,Netflix 紀錄片 - 逆轉勝:2004 波士頓紅襪傳奇
「剛上任總教練職務時, 我心想, 我很興奮, 我準備好了。 事實是, 起身經歷之前, 沒有人能真正做好準備。」 ~法蘭科納,紅襪隊總教練,2004年帶領紅襪打破86年魔咒奪下世界大賽冠軍
「我在場上為球隊付出一切。 失敗是比賽的一部分, 我痛恨輸球, 但我必須接受它。」 ~佩卓·馬丁尼茲,神之右手
2004 年, 年僅 28 歲的 Theo Epstein 接任 MLB 波士頓紅襪隊的第 11 任 GM。 當他猶豫不決時, 他爸會說:「大膽去做 ( Be Bold )。」 後來, 「大膽去做 ( Be Bold )」時常縈繞在他耳際。
「我在這裡是為了鼓舞隊友和我的球迷, 向全世界展示波士頓的實力, 這就是棒球吸引我的地方。 那種緊張感, 競爭的緊張感。」 ~佩卓·馬丁尼茲,上帝右手
身為全 NBA 最年長的球員,LeBron James 的抗老 3 魔法:睡眠、喝水和吃好食物。他受訪時說:「昨晚比賽結束後,我一回家就睡覺了,今天還睡了次小覺,吃了一些非常好吃的東西,並且今天不停地補水。」No Magic; Only Basic.
「在豐富的說故事生態系統中如魚得水的人,
職涯晉升速度很快。」
~《矽谷流萬用敘事簡報法則》
金句魔人
在網上看到一段故事:
有人問:「我們這一生的目的是什麼?」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學習跟自己自在的相處。」
2024 長榮馬 國內男子第一
年過40的林志傑在夜班與小孩家庭的平衡中
仍維持月跑量700K的訓練!
為配合接送小孩與上班時間的空檔
常常還在日頭正熱的14:00練跑🔥💦
他說: 「要跑的理由,只有你說服的了自己」
《有生之年》:
「我們以為的失去,
往往只是一段去蕪存菁的過程。」
少年時我們追求激情,成熟後卻迷戀平庸。——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生。——《白夜行》,東野圭吾
[史上最嗆,宰制後在地上再壓一下按一下....]
林昱珉 : 「去年也丟韓國丟了兩場, 想必他們情蒐應該做得很足, 但其實, 我也是蠻致歉的, 你情蒐做得再足, 還是要實際當下, 看到球的那一刻, 有辦法適應才能夠打得好, 那我們並不覺得他們今天有適應我的球路。 (WeAreSPORTS 訪問)
「人這一輩子, 說白了也就那麼幾十年, 只要開心的時候比難受的時候多, 那你這輩子, 值了。」 ~《玫瑰的故事》
「選錯了就選錯了, 別一遍遍的後悔, 總想著如果我當初怎樣就好了。別欺負當時的自己, 當時你, 站在霧裡也很迷茫。」 ~《玫瑰的故事》
「人應該學會自我成長, 自我成全, 任何時候, 都不要把自己笑的權利, 交給別人。」 ~《玫瑰的故事》
「即使是一個最內向的人, 在一生中, 也會影響上萬個人。」 ~《從內做起》,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 Source: 〈閱讀前哨站〉
「不要追求平均水準。 目標不要設定為四平八穩。 如果說有什麼目標, 那麼就是強化差異, 強化無法融入的部份, 展現你獨特的世界觀。」 ~里克・魯賓,《創造力的修行》
大多數人在「傾聽」時不是為了瞭解, 而是為了回應。 ~《與成功有約》 史蒂芬.柯維
【這個男人太狠!離開 Gogoro 後,依然是最棒的人生導師之一】
前 Gogoro 首席產品長彭明義在科技產業擁有豐富經歷,卻決定在55歲暫離職場,回到台大就讀工業工程研究所在職專班,做一個「全職學生」。為什麼?他這麼說......
⚡ 你如何管理工作,就拿10%力氣管理人生。
⚡ 我現在55歲,如果再晚5年,我怕自己的吸收能力和體力都下滑,念不了太多書。
⚡ 現階段的自己,更想探究事物的本質。
⚡ 日常工作中,操作之上是決策,決策之上是分析,分析之上是數據,數據之上是邏輯,但職場裡只管成果,沒人教邏輯。只有回到學校,才有機會看到一件事情的本質。
⚡ 我學到的東西比大學時多很多。並不是因為我變厲害了,而是我有充足的驅動力。不是為了文憑,也不是為了交友網路,是為了自己。
⚡ 以前我要對公司負責,但現在,我只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相對於工作中的目標管理,僅有一次的人生,難道不是更重要嗎?
出處:〔55歲重回台大讀書,暫離職場反而綜觀人生全局!前Gogoro產品長彭明義:你如何管理工作,就拿10%力氣管理人生〕,50+ FIFTY PLUS
人們傾向於高估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或評價。有一位心理學教授曾說: 「人們經常感到焦慮, 擔心自身行為和外表的微小細節會給他人留下什麼印象, 但有些焦慮可能子虛烏有。 我們外貌或行為表現的許多細節, 實際上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受到對方的關注。」~《高效原力》
別玻璃心了。 世界那麼忙, 根本沒空針對你。
「三八理論」:
上天公平的給了每個人每天24小時。
第一個8小時,大家都在工作;
第二個8小時,大家都在睡覺;
第三個八小時,你會幹什麼呢?
人與人的區別,其實主要是由第三個8小時造成的。
多年前,公牛的內容行銷副總裁 Luka Dukich 在舊金山時叫了一台 Uber,司機是一個親切的羅馬尼亞人,來自巴爾幹半島的 Luka 備感親切,兩人相談甚歡,從工作到生活無所不談,司機跟 Luka 說自己的女兒在打大學籃球,Luka 禮貌性回應:「她一定很不錯!」
但他怎麼也沒想到,司機居然轉過頭來,伸起手指糾正自己:
「不,她不是不錯而已,她是最棒的。」
來自巴爾幹半島、從小在東歐雙親教養下成長的 Luka 笑了,因為東歐人就是會隨時把 "The Best"掛在嘴邊,他禮貌性回應了司機:
『那真的很棒。』
然後他們開始聊了很久的籃球,最後在下車前,司機給了 Luka 自己的名片,以防萬一 Luka 隨時需要載一程。
很久很久之後,Luka 想起這件往事,翻出這張名片,上面寫著 Dan Ionescu,並且發了一條推特向這個驕傲的老爸致敬:
「他是對的, Sabrina 確實是最棒的。」
早在 Sabrina Ionescu 成為職業球員、和 Stephen Curry 同場競技三分球大賽惜敗,甚至拿到 WNBA 總冠軍之前,她就是最棒的。
Dan Ionescu 早就知道了。
Source: norcalkings IG
Pic Source: Yahoo 奇摩運動
2024 世界 12 強棒球錦標賽
今晚 ( 2024 / 11 / 24 ),是台灣棒球這幾年最關鍵的時刻。
股神巴菲特的參謀 - 查理•蒙格的生活策略是:
「極度避免失敗 | 以避免失敗為前提的成功法則」
▍避免思考上的失敗 - 運用「思維模型」
▍避免邏輯上的失敗 - 最好「反過來想」
▍避免認知上的失敗 - 必須「跨域思考」
▍避免反射導致失敗 - 小心「誤判心理」
▍避免過度依賴記憶 - 使用「檢查清單」
(改寫自:商業周刊 1638 期,頁 87)
而在棒球這項運動中,有句名言:
「棒球是『失敗的運動』。」
「棒球是『失敗的運動』」- 野村克也
▍降低失敗的行為,例如顯性的失誤或隱形的失誤,就更可能得勝;
▍學會處理失敗,例如大投手被貓了全壘打,下一個打席祭出三振,就更可能得勝;
▍面對「暫時性的失敗」,例如一路落後卻不放棄希望,專注於上壘或發動奇襲,就更可能得勝。
更不用說,一個 3 成打擊率的打者,已經很優秀,但在 10 次機會中,他失敗了 7 次。說到底,
▍棒球是成王敗寇的運動,跟人生一樣;
▍棒球是堆砌基本動作的運動,跟人生一樣;
▍棒球是時常失敗失敗的運動,跟人生一樣;
▍棒球是連續性的運動,不管是例行賽或國際賽,經常都有下一次的機會,也跟人生一樣。
在現代棒球中,情蒐之所以重要,也是為了讓己方投手在每個打席前,洞悉對方打者對特定球種的不擅長;更可讓守備員因應對手打擊的習性,設下佈陣;亦可讓己方打者在每個打席前,洞悉對方投手的武器球。成功與失敗的極小顆粒,形成場上的極大分野,更決定了勝敗,這也是 2024 年這支 #TeamTaiwan 令人愛不釋手的原因 -
儘可能減少自己失誤;極大化對手失誤。
棒球比賽中,只會有一位先發投手,但卻可以有 1, 2, 3, 4, 5, 6, ......位中繼 / 後援投手,統稱 Bullpen(牛棚),就是為了要在領先時避免失敗;在危機時防堵失敗(拆彈);在落後時遏抑落後分數繼續擴大。
牛棚,在現代棒球分工細膩的趨勢下,愈來愈重要,甚至出現「一人左」這樣只要對付 1-2 位對方左打後,就可功成身退、打卡下班的角色。
今年鐵牛棚的強大,幸福的不只是會長、球迷、教練團,更幸福的是先發投手,可以無後顧之憂。
玉米可以在投球限制下權利去催,不用瞻前顧後,不用擔心害怕。他知道,如果下場時領先,鐵牛棚有機會幫忙守成;即使下場時落後,鐵牛棚也有能力維持現狀。他知道,只要到達球數限制,即使有些不甘心,拆彈手也會替他力保不失。
這真的是這幾年中華成棒隊投手群少見的榮光 - 整齊劃一、各擅勝場、信心爆棚、安定感足。
外傳已被華仔指名出演「拆彈專家 3」的眼鏡拆彈俠 - 莊昕諺, 接受緯來體育台訪問時, 分享他的「拆彈秘密」: 「第一次在一級國際賽事代表中華隊, 當然很緊張, 上了投手丘如何冷靜? 除了深呼吸之外, 我會盯住球場內的某一個東西(角落), 盯著不放, 抓回專注力。 專注後, 再看向捕手, 準備投出那一球。」
「Michael Jordan 對基本動作有超乎常人的執著與要求。所有他在空中做出的、 異常華麗的經典動作、翱翔等, 他從未練習過。他只練習基本功, 他知道, 只要練好基本動作, 在空中就能做出其他動作。」~Tim Grover,曾擔任喬丹 15 年的個人訓練師,巴克利、Kobe、歐拉朱萬也是他的客戶(摘錄自 GQ Taiwan Video)
大多數湖人球員, 在被問到對他們新主帥 J.J. Redick 的評價時, 都不約而同提及一個關鍵詞 - 「細節」- 他會對球隊在每一個回合的處理以及戰術執行精益求精。
《不夠善良的我們》 8 金句:
▍「你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為了抵達那個目標,
必須先經歷多少痛苦,
你計算過嗎?」
▍「我好像已經很久,
都沒有那種『好快樂』的感覺了,
大概是因為我不知道還可以追求什麼?」
▍「一個人只要解決孤單這一題就好,
兩個人呢,
就會生出一大堆的麻煩。」
▍「你到現在都沒發現,
自由業是沒有自由的嗎?」
▍「你五十歲就退休啦?
你有沒有想過,
你會活到幾歲?
那你五十到八十的錢存夠了嗎?
我告訴你,
起碼兩千萬。
你確定五十歲前能存到兩千萬,
然後退休?」
▍「跟你講再多,
你也不懂那種就快要老了的感覺有多恐怖。」
▍「你知道自己扛著自己有多累嗎?」
▍「我還以為 40 歲會真的不惑,
原來只是煩惱變另一種。」
「在分歧中,
你的目標不是說服對方你是對的,
而是找出哪個觀點是真實的,
然後決定該如何應對。
開放心態意味著尋求真理,
而不是專注於自己是對還是錯。」
▍「歸納我一生的成功,其實關鍵不是我知道的有多少,而是我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不知道的事。」
▍「不要擔心丟臉;要擔心不能達成目標。通常人們會試圖證明他們很有辦法,即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不要把「成功」當成是一個人的單機遊戲,而是願意向外尋求協助。外部回饋是改造人生的關鍵。當我們懂得讓合作夥伴在他們最擅長、而我們卻最需要的領域裡面發揮,這樣的合作會為我們創造更多的財富和成就。
~達利歐,《原則:生活和工作》
https://readingoutpost.com/principles/
【書摘集錦】
《魅力學:無往不利的自我經營術》( Olivia Cabane ,胡琦君譯,台北市:天下出版,2013 )書摘
1. 三個提升魅力指數的談話技巧:
(1) 句子結束時,降低說話的聲調;
(2) 別急著點頭,次數也別太頻繁;
(3) 開口前,先停頓整整兩秒鐘(頁 16 )
2. 展現魅力行為可拆解成三大核心元素:
臨在感、影響力與親和力。
臨在感,是「全神貫注於當下」的狀態。
由於人腦可以讀出細微的臉部表情變化,小到連 17 毫秒的變化都察覺得到,所以和別人對話時若沒有全神貫注,會輕易被發現。
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假裝傾聽,但不可能,我們的肢體語言會傳達出(多半是下意識的)明確的訊息。
心不在焉不但會讓對方察覺,也可能給人不夠可靠的印象,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心理效應,例如讓人認為你不夠誠懇,就很難取得其信任、或者更深入的交往、或是對你的忠誠。如此一來,就不可能有魅力。
(頁 20-21 )
3. 難以全神貫注在當下其實很正常。根據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吉伯特聯合主持的 2,250 人為對象的研究指出,一般人平均大約有 46.9% 的時間是心不在焉的。也因此,只要稍微提升一點臨在感,就可以對你的生活產生極大效用。正因鮮少人能夠全神貫注在當下,只要你能展現全然的臨在,便會產生驚人的效果。
有一個小技巧是:失神時,藉由專注在「呼吸」或是「盯住腳指頭一秒鐘」,重新將心思放回對方身上(頁 24 )。
4. 「視覺想像」的技巧
哈佛大學的視覺化專家克勞斯表示,「想像的畫面必須夠精確、夠生動、夠詳細才會有效」。
(1) 閉上雙眼,放輕鬆。
(2) 回想過去某段成功經歷:譬如贏得比賽或大獎或上一次成功演講完觀眾如雷貫耳的掌聲或者是聽眾給予具體的正面評價。
(3) 「聆聽」房間裡的聲音。
(4) 「觀看」人們臉上的微笑、與熱切的表情。
(5) 「感受」你腳踏在地板的知覺,以及大家跟你握手的手的觸感。
(6) 最重要的是,「體會」你的內在情續,感受那道溫暖的、自信的光芒。
(頁 93 )
5. 煩心時,透過感恩的思想來專注當下:
(1) 找出你最自豪的三項能力。
(2) 環顧四周、靜心思考,找件賞心悅目的景象 – 多小都無所謂,可能是天上雲朵的變化多端;或是眼前桌上那張紙的質感。
(頁 103 )
6. 「想像自己的告別式」是提升感恩之心的終級技巧,儘管毛骨悚然,卻是許多知名領導力研討會採用的方式,效果驚人。
刻意製造一種失而復得的欣慰感:想像完自己的葬禮之後,當你發覺自己還活得好好的,便會興起感激之情。
這是少數能幫助人們學會感謝生命的方法之一,也可以認清內心深處的核心價值,想像得愈詳盡愈好,最好五種感官都能派上用場。
開始了,首先設定好場景:
(1) 你的告別式在哪裡舉行?
(2) 安排在星期幾?
(3) 幾點鐘開始?
(4) 天氣如何?
(5) 想像一些你認識的親朋好友陸續抵達現場,有誰來了?
(6) 他們穿著什麼樣的衣服?
(7) 聞一聞靈堂前的花香
(8) 用力聽聽看,親朋好友們互相聊著什麼?
(9) 你的孩子們抿著嘴不說話,他們在想什麼?
(10) 他們坐在怎麼樣的椅子上?
(11) 椅子的觸感如何?
接下來,你的告別式開始了。
想一想誰是你最在乎的人,看著他們一個個走上台,看著你,他們說了什麼?或在想什麼?他們對你有任何遺憾嗎?有些內容是你想要或以為他們會說,但他們卻沒有說的?
再來,你又有什麼樣的遺憾呢?
最後一幕,看著人們跟隨你的棺木走到墓地,圍繞在你的墳墓四周。你希望自己的墓誌銘寫著什麼?或者你的告別式影片的結語是?
練習結束,你可能會感動、甚至爆淚。儘量停留在這個情緒上,能多久就多久,並試著熟悉他們。
(頁 104-105)
7. 身體的變化練習
(1) 為了展現出自信、魅力、莊嚴的氣勢,你可以: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挺起胸膛、肩膀向後擴展、直挺挺站好,然後自信十足地將手放到背後。
史丹佛大學關菲爾德教授發現,身體巨大鼓脹(霸佔更多空間)的人,會感受到極大的生理變化。在一項實驗中,促進自信與能量的荷爾蒙上了了 19% ,焦慮荷爾蒙則下降了 25% 。
(2) 為了展現力量與親和力,你可以:
身子站直、向上伸展手臂,愈高愈好,接著把氣吸滿,想像你的肋骨向外擴張,比平時大上一倍,露出最大的笑容。接著,抬頭向上仰望,撐著一秒鐘不動,然後全部放鬆。
(頁 122 、 211)
8. 到達現場後,給自己五分鐘的獨處時間;進行中,偶爾給自己「內向空檔」。獨處後回到現場,你就能再次魅力四射(頁 145 )。
9. 避免負面表列
一位年輕的執行長告訴我:「當我跟團隊提到公司出現虧損時,常隨口加上一句:『任何事都無法擊倒我們。』結果一位員工告訴我,每當我這麼說,他總會想到公司被擊沉的畫面。從此以後,我再也不這麼說了。」
同樣的,當你告訴某人「沒有問題」、「不要擔心」、「不要猶豫要打電話給我」時,他們可能只記住「有問題」、「要擔心」、「要猶豫」。不妨改成說:「我們會處理的」、「隨時想打給我們都行」。
(頁 181-182 )
10. 具影響力的聲音
(1) 壓低音調、語調下降:聲音壓得愈低愈渾厚,共鳴愈大,影響力也愈大。
(2) 音量:上台前務必調整音量,讓任何區域、包括距離舞台很遠的聽眾都能聽得清楚的音量。經典的發聲技巧,是想像自己的聲音像是一支支箭矢,講話時能夠射向全場各個區域的聽眾。
(3) 慢慢說:採用緩慢且規律的速度,不時加入停頓點,展現自信。
(4) 注意呼吸:用鼻子而不是嘴巴呼吸,否則會讓人覺得上氣不接下氣,而且焦慮。
(頁 185-186 )
11. 具親和力的聲音
說話時,「微笑」。微笑足以影響我們說話的方式。研究指出,受試者單憑聲音就能辨識出 16 種不同的笑容。所以,即使是講電話時,你也應該保持微笑。
你不需要真的嘴角上揚,只要想像自己在微笑,你的聲音就會更加溫暖。
(頁 187 )
12. 鏡像技巧:與他人談話時,刻意模仿對方的肢體語言
當我們模仿對方的肢體語言,等於啟動了信任與愛慕的深層本能,敞開對方的心胸。一位前政治記者跟我聊到,鏡像技巧對於採訪有莫大助益,使得人們「變得樂於分享」,說得更多。
更多研究證實,模仿他人的肢體語言,能夠讓人購買你的產品,或給你更大的折扣。模仿,讓你在別人眼中更具吸引力。
下一次,跟別人談話時,可以觀察對方:手是怎麼撐著頭、腳是怎麼擺、身體重心又是如何變換。如果他們移動了左手,你就移動你的右手。你也可以隨著對方說話的速度、音高和語調,調整自己的聲音。
人們講話時通常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所以不會發現到你在模仿,但還是要特別注意以下模仿的技巧:
(1) 選擇性模仿:只模仿你認為自然的動作,例如男生模仿女生的動作可能會很怪。
(2) 調整強弱:如果對方動作很大,你可以做類似動作,但是縮小幅度或張力。
(3) 延遲一會兒:對方結束一個動作後,隔幾秒再模仿。
13. 人類學家費雪表示,當你猛盯著一個人看時,會使得對方心跳加快,並釋放出一種名為苯乙基胺 ( phenylethylamine ) 的荷爾蒙到血液裡。人們之所以一見鐘情,就是這個荷爾蒙在作祟。
(頁 202 )
14. 一旦原本與我們有大量眼神交會的人轉移了目光,大腦便會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分離焦慮 ( separation distress ) 。要避免分離焦慮,有個方法:每次跟人講完話,把目光放在對方身上整整三秒鐘。三秒種會讓你覺得度秒如年,但很值得,會讓他人感覺你真的在乎他們。
15. 注視對方的方式
若是處於狹窄、集中心力、做評估的專注狀態裡,就好似用警察的眼睛看世界,會使得眼神過於犀利,也會提高壓力反應,島直臉部及眼睛變得僵硬,抑制親和力。因此,要讓眼神有魅力,必須切換到柔和的狀態,才能讓眼睛和臉部放鬆,緩和壓力系統。
(頁 204 )
16. 把演講當作在分享秘密、告訴觀眾一些特別且不為人知的秘辛(頁 263 )。
17. 跟每位觀眾進行一到兩秒的眼神接觸。
18. Rule of 3: 人類的大腦習慣以三個一組的方式思考:奧運獎牌金銀銅、田徑比賽鳴槍倒數、三隻小豬的童話故事等
只要是 1-3 個項目,人類大腦一般來說都能夠快速記住,這是透過「直接數感」 ( subitizing ) 的能力,一旦事物的數量超過太多,我們的自信心會下降,反應時間也會增加。
【文章摘要集錦】
文章摘要
書摘的摘要
讀物:《原則:生活和工作》讀後心得:終身受用的六個智慧錦囊
摘要:
▍用極度開放的心態看待選擇
「在分歧中,你的目標不是說服對方你是對的,而是找出哪個觀點是真實的,然後決定該如何應對。」
人們經常由於自己的「自負」或「恐懼」而拒絕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做反而限制了他們獲得更多知識和更全面的視野。他指出,透過極度開放的心態,我們能夠更容易地放下自我中心的觀點,以接受、考慮,甚至採納他人的想法。
開放心態意味著尋求真理,而不是專注於自己是對還是錯。
▍「歸納我一生的成功,其實關鍵不是我知道的有多少,而是我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不知道的事。」
▍「不要擔心丟臉;要擔心不能達成目標。通常人們會試圖證明他們很有辦法,即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不要把「成功」當成是一個人的單機遊戲,而是願意向外尋求協助。外部回饋是改造人生的關鍵。當我們懂得讓合作夥伴在他們最擅長、而我們卻最需要的領域裡面發揮,這樣的合作會為我們創造更多的財富和成就。
出處:瓦基|閱讀前哨站 <wakichuang@readingoutpost.com> 電子報,歡迎大家訂閱
書摘的摘要
讀物:《矽谷流萬用敘事簡報法則》讀後心得:我讀過最好的簡報書
摘要:
▍「商業敘事」簡報架構,就是「四大路標」。這種敘事方法讓人感到很熟悉、有人情味、心滿意足,最後引發感受。如果一個想法讓我們有「感覺」,我們才會「記住」。
▍第一個路標:背景
背景就是要我們試著建立一個「關鍵的關注點」。在設定概念的時候,畫出明確的界線,方便大家共同關注。
▍第二個路標:人物
在商業敘事裡面,我們可以給人物一個姓名(例如瓦基),也可以給一個沒有姓名的通稱(例如台灣上班族),甚至是用你自己本人的名字。無論你選哪一種人物,目的都是為了展現「這個人物如何受到故事背景的影響」。
▍第三個路標:衝突
每個精彩的故事都有「衝突」。因為沒有衝突的故事就沒有人想聽。衝突可以是我們「過去」做得很糟糕的地方、「現在」遇到的阻礙、「未來」即將到來的挑戰。
你必須讓聽你講故事的人感到「緊張」,給他們一個繼續專心聽這場簡報的「理由」。
▍中間的神來一筆:大創意
每一個好故事都需要「大創意」,這就是「無論如何聽眾都要記得的一件事」。
當你已經建立好故事的背景、提出令人不安的衝突,聽眾很關心你的故事,這時候,你就要提出「大創意」,幫聽眾擺脫那種不安的感受。大創意必須激勵人心、很深刻、有辦法執行。
▍ 第四個路標:結局
每個精彩的故事都有「結局」。結局能夠帶你的聽眾安然度過衝突,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對銷售人員來說,結局就是指出產品的功能和好處;對顧問來說,結局就是指出解決問題的直接步驟;對產品經理來說,結局就是指出能促進產品成長和改善的方法。
▍投影片的標題必須簡潔扼要,明確的數據、時間和計量單位,就像在跟別人對話一樣。可以讓聽眾一秒就聽懂這整頁的重點是什麼。作者強調:「標題是對話式的陳述,能夠濃縮你的洞見,並協助推進故事。」
對照一下:
爛標題:營收。好標題:推出雲端服務之後,營收在過去 3 年飆升。
爛標題:近況更新。好標題:第一季由虧轉盈,大勝前兩季。
爛標題:消費者行為。好標題:大部分的消費者會在聖誕節購買或更換手機。
爛標題:專案時間線。好標題:我們預備分成 3 個階段推出。
出處:瓦基|閱讀前哨站 <wakichuang@readingoutpost.com> 電子報,歡迎大家訂閱
https://readingoutpost.com/business-storytelling/
書摘的摘要
讀物:《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讀後心得:愈淡泊愈美好的四個感觸
淡泊一點也無妨, 活出快意人生的禪練習
摘要:
▍現代人被訓練成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源自於
第一,社會文化。東方文化,期待我們符合父母、老師跟社會的期望,使得我們在面對各種事情的時候,經常感到壓力很重,因此被迫做出反應。
第二,成長背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被要求對細節加以關注,或是在犯錯時受到嚴厲的批評,我們可能會發展出「過度」在意每件事情的傾向。
第三,資訊爆炸。社群媒體帶來的海量資訊,讓我們接受「每件事」,大家都在談論某件事情或某個新聞時,不知道就好像很落伍,也使得我們發展出「過度」在意或吸收每件事情的傾向。
「過度關注」會造成「過度反應」。
▍醫師 Peter Attia 說過:「如果我們真的在乎某些人或某些事,哪怕為數不多,也會發展出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關係。隨著年紀增長,不論是工作上還是私人生活中,無意義的人際關係會變得愈來愈令人受不了。所以,應該把力氣放在和別人百分百的真誠互動上。」
我們要學會拒絕,和自己在乎的事情建立關聯,貢獻給那些我們在乎的「少數」;而不是為了迎合,服務那些我們必須費盡心力、強迫改變自己才能迎合的「多數」。
我們寧可冷酷無情也不要假裝在乎,別對每個臉色都有反應。
▍把反應保留給少數但重要的事
心理學的「認知負荷」理論顯示,人類的工作記憶容量是有限的,當我們同時處理太多任務的時候,會導致認知負荷太過沉重,導致效率變低、錯誤變多、決策能力變得更差。神經科學則顯示,大腦每一次對外界刺激要產生反應,都必須消耗能量,太過頻繁的反應會導致認知疲勞,降低專注力和判斷力。
出處:瓦基|閱讀前哨站 <wakichuang@readingoutpost.com> 電子報,歡迎大家訂閱
〔管理也有「熵增定律」?注入 3 大活水,打破團隊的慣性舒適圈〕
▍「熵增定律」 - 每個系統都會不可避免地走向混亂,比如你的房間就是會愈來愈亂;組織亦然,逐漸陷入低效模式。
▍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在任何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混亂的程度只會增大,不會變小,直到混亂達到最大化。 而「熵」,指的就是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熵值愈高,愈混亂。
▍人,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從熵增定律來看,無論是精神或人體,終究會走向衰竭與毀滅。熵增,似乎是宇宙送給我們的一道難題,祂,考驗著我們如何運用智慧對抗熵增! 物理學家薛丁格在他的名著《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中提到:「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生命以負熵為生」。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此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全球最大的網路零售商──亞馬遜(Amazon)的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也曾提到:「亞馬遜始終如一的管理哲學就是──『反熵』(Anti- Entropy)。」
▍由於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是如此自然、舒適。 也就是說,對抗熵增,必然是與舒適「對著做」的痛苦歷程。 因此,我們要對抗的,不是無形的熵,而是「不自覺地停留在最習慣、最舒服的狀態」。
▍對抗熵增的3大原則
既然熵有封閉性、無序性的特徵,可以以下3大原則,來做為對抗熵的方式:
1. 擴充邊界
2. 注入新能量
例如,為自己安排健身計畫、開始冥想、靜坐;在企業內設計對話機制、運用教練式晤談拉近部門間的距離、重新定義組織名稱(例如,將人力資源部門改稱為「人才戰略中心」)等,這些都可為系統注入一股新的動能。
3. 結構複雜化
這個變動不可測的時代,似乎指引我們走向「整合」的道路,例如,汽車不再被定義為單純的交通工具,人們愈來愈在乎內裝的享受、外型的個性代表、操控駕駛的樂趣,以及科技的便利性,因此,科技將造車工藝、人文、藝術等各領域結合成一個更加複雜性的結構體,也將為企業帶來更具獨特性的品牌價值。
出處:〔管理也有「熵增定律」?注入 3 大活水,打破團隊的慣性舒適圈〕,哈佛商業評論
Source: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23043/entropy-management-organization
#時間管理
專注在完成了「什麼」,比完成「多少」來得重要。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的作者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建議,可以用以下方式,來釐清最自己影響最大的任務或計畫:
1. 列出所有覺得自己應該做的事項清單:把所有必須做的工作全部寫在一張紙或一份文件上。
2. 要求自己選一項最有影響力的工作:仔細檢視這些事,然後問自己,如果一天只能做這其中的一項工作,哪一項能讓你在花費一樣時間的前提下,創造最大成就?
3. 再問一次,選出第二、第三大影響的任務:選出最重要的那一項之後,再問自己一次,如果在花費時間相同的狀況下,什麼是第二大和第三大最能為你創造成績的工作?
出處:〔時間管理 怎麼做才有效?4個「時間管理」技巧大公開〕,天下雜誌
【你又森七七了嗎?關於 憤怒 的 10 個真相】
1. 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就別放縱自己的情緒。
2. 憤怒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底線在哪裡。
3. 憤怒可以是健康的。
4. 憤怒的真相是「恐懼」,有的時候,越是心裏發虛,越會表現出強硬憤怒的樣子,試圖用憤怒的假象去掩蓋「恐懼」的真相。
5. 憤怒往往是我們在真正改變自己的生活之前會達到的極限狀態。
6. 憤怒可以是自己的事情,並不是所有憤怒都需要出口,並不是所有憤怒都要對別人出氣。
7. 從研究結果來看,發洩憤怒不但無法澆熄怒火,還會火上澆油。
8. 你對什麼事感到憤怒?動手做點什麼。
9. 你對誰感到憤怒?設定邊界。
感受憤怒,並了解它為何發生,是對待憤怒最好的方式,因為,每一種情緒的出現都有意義。
10. 憤怒在告訴你,「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參考資料:《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關於憤怒,這3個冷知識你知道嗎?〕
6 種下標公式,直接套用,不要客氣:
1. 數字(請必用阿拉伯數字)
✅ 從130公斤減到70公斤,他只做了這項運動
✅ 看完這篇被 20 億人震驚的 13 億人都沉默了
2. 具體
✅ 道奇「再見三殺」吞敗 教士勇闖季後賽
✅ 「法官」炸裂無用!本季第56轟出爐 洋基惜敗封王再等等
3. 助人(懶人包 / 解答 / 指南 / 攻略)
✅ 澳門兩天一夜旅遊攻略!澳門半島、氹仔、路環必吃必去景點一次蒐集
✅ 盤點 16 種「樂福鞋穿搭」指南推薦,從正裝造型到日常打扮通通都能輕鬆駕馭!
4. 點名小眾
✅ 如果你想斜槓......
✅ 如果你有環遊世界的夢想
5. 真誠的自我揭露(個人經驗 / 自白 / 獨白)
✅ 不求手腕高超,只求不被黑!那些套路深的職場生存法則。
✅ 心機女友的自白:女人不得不看的20條法則 。
✅ 黑心商家的告白,地溝油的真相。
6. 情感連結
✅ 這 3 個則新聞讓你知道台灣如何持續受到國際惡霸「打壓」
✅ 蘇丹「慘忍」鎮壓,「混蛋」軍隊屠夫的 5 大暴行「令人髮指」
【旅美 10 年的定海神針 - 比賽中的水滸傳林家正都在喊甚麼?】
一夕爆紅的林家正,是何許人也?
⚾ 1997 年生,28 歲,生於新北市
⚾ 國二在投手丘上的球速已超過 130km/h,但教練陳宗世認為「他的場上智慧及引導能力更為突出」,加上臂力夠強,才說服他轉為捕手
⚾ 穀保家商高一下,轉學赴美至加州的詹賽瑞天主教高中,一晃眼即 10 年
⚾ 2019 年,被亞利桑那響尾蛇隊於第 14 輪 422 順位選走,2022 年升上 3A,但 2024 年大半在 2A
⚾ 小聯盟通算打擊率 0.223 / 上壘率 0.310 / 長打率 0.278 / 整體攻擊指數 0.588
若有看比賽,都會發現林家正不停在「溝通」,這給我 5 個啟發:
⚾ 溝通的「勤勞度」 - 有講話沒事,沒事多講話;有溝就有機會通,沒溝也要硬擠(誤)。林家正講話的頻率與次數真的很高
⚾ 溝通的「時機」與「回馬槍」 - 在餅總下去後又在上投手丘提醒
⚾ 溝通的「對象」 - 許多捕手會偶爾對全場防守員作暗號或者提醒,但印象中這件事林家正比較少做,他的整顆心都專注在投手上,最常跟投手溝通
⚾ 溝通的「方式」 - 會很江湖、大聲地跟投手打氣
⚾ 溝通的「樣子」 - 他就水滸,你敢不聽
資料來源:MILB 網站、維基百科、台灣棒球維基館
「家正在場上的領導能力,
大家有目共睹,
但那只是一小部分。
在場下,
如情蒐會議時,
他都可以思緒很清晰地去跟所有人溝通,
並表達自己的想法。
他傳達一種篤定的、
沒有模糊地帶的風格,
因此到場上,
投手會很信任他,
覺得,
那就是這樣 -
聽家正的,
就這樣幹。
他的溝通能力,
可以讓投手群自在發揮。」
~高志綱教練,WeAre Sports 採訪(看影片聽打,部分文字有潤飾)
#植牙教練
其餘文章:
【7 大 Threads 文體供參】看奧運滑脆滑出 202 萬個瀏覽數、11.2 萬個愛心,好在我開始了
我是蹭流量的雜草?被網路微霸凌後的 5 個見解與 5 個動作
林奐名,目前在餐飲新創擔任營運總監。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卻從未擔任一天的正職記者。過去 5 份工作皆任職於知名企業:統一、雀巢、85度C、Gogoro 和恆隆行。他是 Gogoro 首批開疆闢土的員工之一,前後 6.33 年,先在其首間實體門市 – 信義全球體驗中心擔任總店長,後成為 Gogoro資深車主社群經理,透過線上跟線下操作,轉動 Gogoro 社群,產生大量行銷內容與媒體效益,並創造正向改變,引領 1,303 位車主創下金氏世界紀錄;亦曾率領 Gogoro 用戶社群行銷團隊以「團隊名義」獲選為《經理人月刊》2020 年度「100MVP經理人」之一!更曾以英文向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執行簡報。加入 Gogoro 前,是貨真價實的咖啡職人,號稱血液裡的咖啡因濃度高達 95%,並擁有「巴西專業咖啡鑑定師」與「國際咖啡品質鑑定師」雙證照。就學時即任政治大學職涯發展中心中、英文履歷表寫作與面試顧問團團長,並擔任英國國家廣播電台 (BBC) 特約口譯員、美聯社 (Associated Press) 實習記者等,亦曾遠赴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院攻讀交換學生學程一年。至今共累計超過 182 場教育訓練以及演講經驗,主題橫跨社群行銷、咖啡、履歷表/自傳/Cover Letter 撰寫、面試技巧與職涯諮詢等主題。
若有任何合作需求,歡迎來信:elvistaiwan202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