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晚,我們約在市民大道的一家熱炒店。
雙方都太忙,沒有時間與心力為這場「熱炒 Chat」做功課、檢視餐廳的 Google 評論。
於是,2 個人沿著市民大道晃,刻意挑了 9 成滿的店家,代表味道可以,又不用排隊。畢竟,2 個中年男子,最寶貴的,無非「時間」- 早已成為「共享經濟」的時間。
「我居然能 17:15 從公司光明磊落地離開,好整以暇地騎 Wemo 來跟你約會。
騎車來的路上,突然想起,第一份工作,我也都 17 點多一點就閃人。不過,此彼岸到此時,宇宙確實變了非常多。」Mike 說。
沒想到,在大企業擔任 CPO 的他,可以這麼悠然自得、沉著淡定、工作與生活平衡。
餓壞的兩個大男生,秒點了蒜泥白肉、鐵板牛柳、咖哩螃蟹、清蒸鱸魚、肉絲水蓮、五更腸旺,都是硬漢菜。
酒過三巡,Mike 吐了真言:
「2006 年,我剛進職場,年薪東湊西湊才 65 萬,朝 8 晚 5,這麼早下班不知道去哪,經常窩在圖書館,直到 9 點半;
2024 年,工作第 18 年,年薪來到沒想過的 355 萬,朝 8 晚 5,這麼早下班當然知道去哪,就是回家陪家人,直到晚上 9 點半,才有自己的時間。」
2 個小時又 20 分,這場「熱炒 Chat」結束,總結他年薪翻了 5.5 倍的 17 個原因:
▍每一份工作起碼做 5 年
▍第一份工作跟此時此刻看起來有點餘裕的他,之前曾有 8 年每天平均工作 11 個小時,週工時 60 小時
▍換到全新產業時不刻意求高薪
▍重視結果,無所不用其極
▍尊重別人的時間顆粒度
▍永遠主動回報
▍不讓老闆擔心
▍向上管理只做 1 件事 - 練習站在老闆以及老闆的老闆的角度想事情,「如果我是他(們),還會這樣決策 / 行事嗎?」
▍成長型心態與無限賽局思維
▍拋棄玻璃心及受害者心態
▍每週都跟陌生人吃一次熱炒
▍對於外派機會超積極
▍不八卦
▍好好說話
▍永遠重視數據
▍直覺,也很重要
▍絕對的細節控
說好的輕鬆碰一下、吃個飯,我的手機上卻打了滿滿的筆記。在他的同意下,硬是要展開再濃縮,不過於嘮叨絮語的話,大概可以進一步分享如下:
1. 每一份工作起碼做 5 年
他曾在傳產、MNC、區塊鏈以及科技公司擔任產品經理,每一份工作,總是堅持 5 年以上。思維上也許稍嫌傳統,甚至過於「忠心耿耿」,但他總是記得前輩說過的:「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
「做產品,5 年其實並不算久,但至少可以看到幾個產品迭代、新產品上市、甚或一炮而紅等關鍵時刻。」Mike 說。
2. 有一段時間,每天平均工作 11 小時,週工時 60 小時
除了第一份工作跟現在是舒服地朝 8 晚 5,之前有好幾年,工時非常長。「剛好,年輕的時候,我是正港工作狂。又要配合跨過公司,不同市場的時差,不僅一到五平均工作 11 個小時,週末加班也是常態,」他說,「現在有小孩要顧,我要求自己要多陪陪家人,但年輕跟另一半當『頂客族』的時候,若要說我老婆嫁給我,而我,嫁給了工作,似乎也不為過。」
「我能力不是頂強,但比較『好事』,講難聽點就是『濫好人』,可是,做得多、承擔得多,也比較有機會被看到吧?」吞下一大口肉絲水蓮,Mike 隨便又噴出一句金句。
3. 換到全新產業時不刻意求高薪
跟其他人一樣,Mike 也知道換工作,薪水調幅比較大,然而,有 1、2 次獵人頭介紹,換到「全新產業」的機會,工作內容以及公司前景都很吸引人,薪水更是開高高,但畢竟換一個產業換一個賽道,他反而會要求獵頭不要太貪心,不希望他們跟雇主再追高 Package。
他說:「年輕時,眼高手低是我的罩門之一。慢慢變老之後,對於眼前的糖蜜我比較會忍住,『延遲性滿足』吧......等累積了成績,再爭取加薪,不遲。」
4. 重視結果,無所不用其極
「在傳產做 PM 時,因為人微言輕、資歷尚淺,公司資源給得不是太多。我那時候經常想,若一直等待公司提供資源,不但可能撲空,也可能直接導致做不出成績,那我不就『一直人微言輕』了嗎?」他說,「與其被看扁,倒不如我自己自足,有一次提案前,我自掏腰包私下訪談 3 位產業人士以及 5 位消費者,後來真的獲得關鍵建議以及新品 bug。現在回想,那應該是我第一次獲得當時的小主管讚賞跟取信。」
5. 尊重別人的時間顆粒度
「區塊鏈產業的工作節奏極度高張,技術更新迅速不說,市場競爭和資金都很大,而且市場全年無休,團隊常常需要跨時區協作,甚至臨時加班處理突發狀況。因此,許多主管、同事的壓力非常大,使得他們非常不喜歡被打擾的同時,也希望你言簡意賅、切入重點,不要廢話太多。」Mike 說,「那時候的我,養成 3 個習慣:
▍向老闆報告時,要求自己提前列出 3 個重點,並且在 3 分鐘講完。為了做到「快速而準確地切入重點」,往往需要花 30 分鐘準備以及演練。
▍ 要找工程師問問題,一定先問他有沒有空,而不是劈頭就提需求。除非是要人命的事情,只要他不故意弄我、呼嚨我,我可以等。
▍ 指派任務給同事,在「會議邀請」裡先寫明白要幹嘛、為何而戰、目的與資源、何時要。」
6. 永遠主動回報
Mike 說,初入職場時,公司五點就下班,大部分同事都準時撤退。有幾次,他留得比較晚,發現小主管都弄到五點,請益之下,才知道小主管每周二跟週四下班後,都會總結過去 2 天的「小勝利」跟未來 2 天的「要事第一」給單位主管。後來我就模仿他,逐漸養成主動回報的習慣,一開始真的很痛苦,有時要「為賦新辭強說愁」,因此我調整成每完成一個小任務或者到達一個小的 Milestone,就主動簡訊或郵件回報進度。
「我想做到不讓主管追著我跑,問進度;讓他安心,我就舒服」他兇悍地夾起鐵板上最後一塊牛柳,一邊說。
7. 不讓老闆擔心
他在 MNC 工作時,經常出差。跟所有人一樣,不在老闆眼皮底下的出差期間,自然快意非常;但他開玩笑說,每個老闆都有點輕微的妄想症,只要看不到人,總想著部屬是不是打混摸魚去了,於是,Mike 養成出差時,每天晚間固定回報當日會議成果與隔日計畫,表面上是禮貌請教老闆的建議,實質上是安老闆的心。
8. 向上管理只做 1 件事 — 練習站在老闆以及老闆的老闆角度想事情、做決定
老闆在意的是「問題解決了嗎?」-出了包,他會立即列出「災害評估」、「短期應對計畫」以及「長期再發防止措施」;
老闆在意的是「這樣做的效益?」-提想法前,他會先列出目標與效益、人力與時間、大致預算的「One Pager」,並多讀幾遍,確定自己被說服,才會提給老闆報告。
9. 成長型心態與無限賽局思維
念書時,Mike 就知道自己不會滿足於照本宣科、變動不大的工作型態,因此入職場後,他也時常提醒自己,不要受限在組織框架以及產業限制中。例如,新品上市的專案失敗後,即使是 PM,他會主動要求參與業務會議,並提出產品如何能進一步調整的想法。很多人怕「躬親變事主」,他卻說,不當「事主」,要怎麼主導一切、發揮影響力呢?不當「事主」,只在旁邊碎念或敲邊鼓,要怎麼拿最後的功勞?好意思?
10. 拋棄玻璃心及受害者心態
他遇過幾次血流成河,這一題,是我那晚聽到最驚心動魄的環節。38 歲後,我才學會不教真,原來,「認真的人就輸了」,是真的。
我跟他分享:「世界那麼忙,根本沒空理你;既然沒空理你,你的情緒發洩,有價值嗎?不就傷人害己而已?」他頻頻點頭,同時問我怎麼沒酒了。
爽快地乾了一杯後,Mike 說,小的時候,被主管當眾指責,真的很想摔東西走人;長大後,被主管當眾指責,說聲對不起,當天晚上冷靜整理問題點,睡覺前提出改善方案,寄信給老闆。
小的時候,功勞被搶走,馬上找同事興師問罪;長大後,功勞被搶走,拍拍對方肩膀,開玩笑跟對方說「這樣不太對喔」,下一次默默做出更亮眼成果,證明自己實力。
11. 每週都跟陌生人吃一次熱炒
「喝咖啡或吃早午餐也可以,」他說,「你看我腰圍破 92 了,我把空閒時間都拿來跟陌生而有趣的靈魂吃飯,聊趨勢,拓展人脈了,實在沒空運動了。」
他夾了清蒸鱸魚鐵盤上,吸滿了醬油湯汁的蔥薑,鋪在白飯上,豪邁地扒飯,同時說:「除了約職場人士吃飯,我也會約學生尬聊,不但能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語言口頭禪,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些人才庫,未來搞不好會變成同事也說不一定,不就人才戰嗎?」
12. 對於外派機會超積極
生小孩前,某次得知公司要派人去印度,Mike 第一個自薦,儘管薪水變動不大,當地衛生環境又不佳,但畢竟沒有家累,上頭又願意給予主導權,他沒有想太多就去了。儘管後來水土不服,一年不到就陣亡,他還是覺得「那是我最成功的一次失敗經歷,而且,寫在履歷表上,看不出是失敗。」
13. 不八卦
喜歡吃肉的他,卻不喜歡八卦,若不慎捲入「談論、抱怨或非議他人」對話中,他絕對不接話,並趁機逃離現場;同事問他某某某為何離職或遭資遣,他一律回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課題與選擇,旁人實在無從置喙。」
14. 好好說話
他很早就明白溝通跟表達的重要。很會說話的人,即使沒有內涵,聽起來也是半吊子;很有內涵的人,又學過表達,聽起來真的是蓋世英才。
他說:「網上有句話說得再正確不過,世界上最難的 2 件事,一是把別人的錢,放進自己口袋;二是把自己的想法,放進別人腦袋。若想把自己的想法,放進別人腦袋,第一要『同理別人』,第二要『順勢而為』,第三要『言之有物』。我的三句型是:
1️⃣ 「我覺得你說得很好,我沒有這樣想過,同時......」
2️⃣ 「同時,關於你剛剛說的,我有一些想法......」
3️⃣ 「以終為始、總結而言,為了一起解決現在的瓶頸,三件事也許可以幫得上忙......。」
- 重視數據
他認為,數據可以不用做到極細緻,但不可能沒有。顆粒大的數字,也可以給點方向。即使在小型專案,也建立基本指標追蹤,定期回顧成效,找出改善空間。無論是向上呈報或跟部屬討論時,都要用數字來說話,避免各說各話、平行時空。
16. 直覺,也很重要
「數據再怎麼重要,也並非全部。在印度那一年,就是最好的一課。做了幾次市場調查,都導向應該開發 A 產品,但我花了 3 週在第一線走訪,看了所有規模與型態的通路,直覺 B 產品更有潛力,結果成為新藍海。」Mike 說。
17. 絕對的細節控
「我看簡報的細緻程度,是會讓 Team-Member 不寒而慄、非常不爽的那種 - 每一頁的字型顏色、字體大小、粗黑強調、行距、間距、色調等,我都非常苛求,」他的臉紅紅的,感覺微醺,繼續說:
「別人收不收提案不是我能決定的,但我一定要給出超級專業的提案,就算對方不收,我的老闆也看在眼裡」。
從年薪 65 萬到 355 萬的路上,看似一帆風順,實則不然。
他被誤解過,也被冷凍過,但無法致他於死地的子彈,都變成他成為成熟大人的養分;
一路上,他遇過許多毒蘑菇,有一些,他沒深思熟慮過就摘採,差點去了半條命,後來學會刻意忽略。
「人生太忙,他人的情緒、評價、蜚語,實在難以照單全收。問心無愧,足矣。」他一邊刷信用卡結帳,一邊拋下最後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