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重啟身體機能,找回健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身處豐衣足食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忽略「吃」這件事的重要性。琳瑯滿目的飲食法不斷推陳出新,但往往過於強調「吃什麼」而忽略了「何時吃」以及「如何吃」。


其實有一種更根本、更古老的方法,能幫助我們找回身體的平衡,那就是「斷食」。斷食並非新概念,自古以來,人類就因為各種原因進行斷食。如今科學研究正逐步揭示斷食的機能證實它不僅僅是一種體重控制的手段,更是一種能重啟身體機能、促進整體健康的強大工具。


斷食的核心在於「策略性地限制熱量攝取」。這看似簡單的行為,卻能啟動身體一系列精密的調控機制。斷食並非挨餓,而是一種有意識的飲食調整,讓身體有時間休息、修復,並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透過斷食,我們得以重新認識「吃」的意義,找回身體的內在平衡。這並不是鼓吹禁慾或苦行,而是在倡導一種更符合身體自然節律的飲食方式。


斷食的好處超越體重計的數字


斷食最容易被聯想到的效果,或許是「體重減輕」。但必須強調,體重減輕只是斷食帶來的「附加效果」之一。更重要的是斷食對身體產生的全方位正面影響,遠遠超出體重計上的數字變化。透過觀察許多案例,我們發現斷食彷彿為身體按下「重置鍵」,帶來由內而外的改變。


體重管理方面,斷食確實能發揮作用。但必須澄清,如果在斷食過程中的進食時間,攝取的熱量超過身體一天所需,仍然會導致體重增加。斷食的重點在於創造一個「熱量赤字」的環境,但並非鼓勵暴飲暴食。如果在進食窗口期間肆無忌憚地大吃大喝,反而可能適得其反。斷食提供的是一種更有效率運用能量的途徑,而非無限制地消耗熱量。想像一下,身體就像一個水庫,進食就像是注水,斷食則是控制進水量,並讓水庫有時間排水。如果進水量一直大於排水量,水庫還是會滿出來。


更重要的是斷食對血壓的穩定作用。高血壓是現代常見的健康問題,長期高血壓會增加心臟病、中風等風險。斷食有助於降低血壓,這與身體內部的多重調節機制有關,包括體重減輕、胰島素敏感性提高,以及神經系統的調節。斷食就像是為血壓裝上了一道調節器,使其維持在健康的範圍內。


心血管健康方面,斷食也能扮演守護者的角色。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健康殺手之一。斷食能改善多項心血管風險因子,例如降低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並減少體內的發炎反應。這些都有助於減緩心血管疾病的進展。可以將斷食想像成心血管的清潔工,定期清理血管中的「廢物」,保持血管暢通無阻。


斷食的科學原理:啟動身體的自我修復


斷食之所以能帶來如此多樣的益處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因為它巧妙地觸發了身體內建的自我修復機制。這就像是按下了一個隱藏的「更新」按鈕,讓身體得以進行深層的清理與修復。


細胞自噬,是其中一個關鍵機制。細胞自噬就像是細胞內的資源回收系統,會主動清除受損、老舊的細胞零件,將其分解成可再利用的原料。這個過程對於維持細胞的健康運作極為重要。斷食能有效啟動細胞自噬。當身體感受到熱量攝取減少,細胞就會進入一種「備戰模式」,開始清理內部的廢棄物,修復受損的部分。


可以想像成身體就像一座繁忙的城市,細胞自噬就是城市的清潔隊,負責清運垃圾、修補破損的道路與建築,讓城市保持整潔與活力。透過斷食,等於是給清潔隊加派人手,讓他們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保持細胞的年輕與活力。


胰島素敏感性是另一個重要的環節。胰島素就像一把鑰匙,負責打開細胞的大門,讓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提供能量。如果長期攝取過多的糖分和精緻碳水化合物,細胞會對胰島素產生抵抗,就像鎖孔生鏽了,鑰匙插不進去。這就是所謂的胰島素阻抗,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肥胖等問題的關鍵。斷食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讓細胞重新變得敏銳,再次打開大門迎接葡萄糖,血糖自然能維持穩定。這就像是為細胞的鎖孔除鏽,讓鑰匙能順利開啟。


代謝轉換,是斷食帶來的另一個生理變化。身體主要有兩種燃料:葡萄糖和脂肪。平常,身體會優先燃燒葡萄糖。但當斷食一段時間後體內的葡萄糖存量逐漸減少,身體就會切換到「燃脂模式」,開始燃燒脂肪來提供能量。這種轉換不僅有助於體重控制,更重要的是,燃燒脂肪會產生酮體。酮體被認為對大腦有保護作用外還能減少發炎反應。這就像是為身體啟動了備用能源系統,讓身體更有效率地運用資源。


荷爾蒙變化也是斷食影響身體的一環。斷食會影響體內多種荷爾蒙的濃度,例如生長激素、皮質醇等。生長激素對於細胞的生長、修復和代謝都有重要作用,斷食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皮質醇則是一種壓力荷爾蒙,長期過高的皮質醇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斷食有助於調節皮質醇的濃度,讓身體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這些荷爾蒙的變化,就像是指揮家調整樂團的演奏,讓身體各個系統更和諧地運作。


斷食的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斷食並非只有一種標準模式,可以依照個人的生活習慣、身體狀況,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斷食計畫。


間歇性斷食是最廣為人知的方法之一。它並不是要長時間挨餓,而是在一段時間內限制進食,另一段時間則正常飲食。就像是讓身體有規律地「工作」和「休息」。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法包括:


  • 16/8 斷食法: 這是相對容易入門的方法。每天將進食時間壓縮在八小時內,其餘十六小時保持空腹。例如,可以選擇中午十二點吃第一餐,晚上八點吃完晚餐,之後除了水、無糖茶或黑咖啡,不再攝取任何熱量。這種方式能融入大部分人的生活作息。


  • 5:2 斷食法: 每週選擇不連續的兩天,進行低熱量飲食(大約 500-600 大卡),其餘五天則正常飲食。這種方法給予身體更多的休息時間,但需要較高的自制力。


  • 隔日斷食法: 這種方式較為極端,每隔一天完全斷食,或只攝取極低熱量。不建議初學者輕易嘗試。


間歇性斷食的優點在於,不需要完全放棄享受美食,而是透過調整進食的時間,讓身體有規律地休息與修復。


長期斷食,指的是超過 24 小時以上的斷食。這種方式能更深層地啟動身體的淨化機制,例如更明顯地促進細胞自噬,更有效地改善代謝健康。然而長期斷食的風險也較高,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電解質失衡等問題。務必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齋戒,在許多文化與宗教中都有悠久的歷史。例如,伊斯蘭教的齋戒月、佛教的過午不食等。這些齋戒的傳統,背後都蘊含著深遠的智慧。它們不僅僅是宗教儀式,更是一種幫助人們淨化身心、提升靈性的途徑。


斷食與特定疾病:潛在的輔助力量


斷食除了能提升整體健康,對於某些特定的疾病,也展現出潛在的輔助效果。


心血管疾病方面,斷食能發揮多重保護作用。除了前面提到的穩定血壓,斷食還能改善血脂異常的問題,例如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濃度,提升「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這些都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以把斷食想像成心臟的保養廠,定期進廠維修,讓心臟保持最佳狀態。


神經退化性疾病,像是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是許多長輩的健康隱憂。研究發現,斷食可能對大腦健康有益,例如提升認知功能、延緩大腦退化。斷食能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生成,這種物質對大腦的健康運作非常重要,就像是大腦的營養劑。


癌症方面,雖然斷食不能直接治癒癌症,但它在癌症的預防和輔助治療上,可能扮演一定的角色。斷食能抑制某些癌細胞的生長,並可能增強化療的效果。當然,這方面的應用還需要更多嚴謹的研究來證實。


發炎性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就像體內有一把火在悶燒。斷食能幫助減緩這種發炎反應,進而改善相關疾病的症狀。


斷食的注意事項:安全第一


斷食雖然好處不少,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在開始嘗試斷食之前,有些重要的事項需要特別留意。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斷食,孕婦、哺乳中的媽媽、成長中的兒童與青少年、有飲食失調病史的人,以及罹患某些特定疾病的人,都不建議自行嘗試斷食。


斷食初期,有些人可能會出現一些輕微的不適,例如頭痛、疲勞、感到有點虛弱等。這些通常是身體正在適應的過渡期反應。可以透過多補充水分、適量攝取電解質(例如在水中加一點點鹽巴)等方式來緩解。


斷食期間與恢復飲食的階段,飲食的選擇很重要。應該挑選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像是新鮮的蔬菜水果、全穀類、優質的蛋白質(例如魚肉、雞胸肉、豆類)等。避免高糖分、高油脂、過度加工的食品。


斷食與健康生活方式:相輔相成


斷食並不是萬靈丹,它應該與健康的生活方式相輔相成,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規律運動,是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環。運動不僅能幫助控制體重,還能增強心肺功能、改善情緒、預防多種慢性疾病。不需要追求高強度的運動,每天快走三十分鐘,或是每週進行幾次中等強度的運動,就能對健康帶來明顯的好處。


充足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重要時機。睡眠不足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專注力、代謝功能和免疫力。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固定時間上床睡覺、睡前避免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都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


壓力管理,也是現代人必須學習的課題。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會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學習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例如運動、冥想、練習瑜珈、培養興趣、與親友相處等,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壓力。


斷食的新觀點:更全面的健康視角


營養學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領域,我們需要持續更新觀念,才能做出最符合健康的選擇。


營養均衡,是任何飲食法的基本原則。斷食不應該以犧牲營養均衡為代價。無論是斷食期間還是恢復飲食的階段,都要確保攝取足夠的各種營養素,包括蛋白質、健康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生活習慣、基因背景都不同,斷食的效果和適用性也會因人而異。沒有一套「萬用」的斷食方法,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計畫,並在專業人士的建議下進行。


斷食應該是一種可以長期融入生活的習慣,而不是短期的減肥手段。選擇適合自己的斷食模式,並將其與健康的生活習慣結合,才能獲得長遠的健康效益。


除了巨量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維生素D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和免疫功能;Omega-3脂肪酸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益生菌則對腸道健康有益。這些微量營養素,往往是維持身體機能的關鍵。


重點摘要

  • 斷食的主要益處在於促進身體機能的恢復、改善代謝健康,並對整體健康產生正面影響,體重減輕是附加效果。
  • 如果在斷食過程中的進食時間攝取過多熱量,仍然會導致體重增加。
  • 斷食透過啟動細胞自噬、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促進代謝轉換、調節荷爾蒙等機制,對身體產生多方面的益處。
  • 常見的斷食方法包括間歇性斷食、長期斷食和齋戒,可依個人情況選擇適合的方式。
  • 斷食對於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癌症、發炎性疾病等,可能具有潛在的輔助效果。
  •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斷食,進行前應諮詢專業人士,並留意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 斷食應與健康的生活方式結合,包括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壓力管理等。
  • 營養均衡、個體差異、長期可持續性和微量營養素的重要性,是斷食時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加入羊羹學堂,解鎖專屬知識與成長機會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課堂文章會有試閱開放期,是希望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精華內容。

專屬會員福利與成長旅程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您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前往鎖定當前通行證活動方案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


avatar-img
25會員
264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迷途的羊羹 的其他內容
我們探討了晝夜節律對健康的影響,從大腦中的主時鐘如何調控身體節奏,到每個器官的最佳運作時間,晝夜節律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睡眠、飲食、新陳代謝和藥物療效。我們也討論了如何透過增加自然光照、規律作息、調整飲食時間等方法來優化晝夜節律,達到更健康的生活。
想知道食物除了填飽肚子,還能怎麼幫助我們更健康嗎?其實,身體裡有五大防禦部隊,默默守護著我們的健康!從血管新生到免疫系統,每一個都和我們吃的息息相關。透過吃對食物,就像幫這些部隊補充能量、升級裝備,甚至還能「餓」死壞細胞!
一起探索超加工食品的真相吧!我們將揭開這些食物如何利用食品科學、行銷策略和神經科學,操控我們的味蕾和心智。 此外,我們還會探討社會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習慣,並提出政策法規和個人行動的建議,幫助我們選擇健康的食物,逃離超加工食品的陷阱!
我們將探索腸道與心理健康之間的深層關聯,了解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情緒、行為和整體健康。討論飲食多樣性和發酵食品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並分享如何通過調整早餐和逐步改變飲食習慣來改善心理狀態。同時,思考台灣早餐文化的挑戰,鼓勵創新以支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老是覺得睡不飽、白天沒精神嗎?來看看光線跟我們身體裡那個「生理時鐘」的關係吧!搞懂早上曬太陽有多重要,還有光線怎麼影響那些讓我們想睡、想醒來的激素。從怎麼曬太陽才對,到晚上滑手機的藍光到底有什麼影響,都一次告訴。還有一些小撇步,像是固定時間睡覺、讓房間暗暗的,都能幫打造好作息。
腸道,遠不止是消化食物的管道,它更是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第二大腦」。透過腸腦軸線,腸道與大腦間進行著複雜的雙向溝通,默默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決策,甚至是直覺。我們將一起探索腸道微生物群的奧秘,了解古老醫學智慧與現代科學如何共同揭示腸道的重要性。
我們探討了晝夜節律對健康的影響,從大腦中的主時鐘如何調控身體節奏,到每個器官的最佳運作時間,晝夜節律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睡眠、飲食、新陳代謝和藥物療效。我們也討論了如何透過增加自然光照、規律作息、調整飲食時間等方法來優化晝夜節律,達到更健康的生活。
想知道食物除了填飽肚子,還能怎麼幫助我們更健康嗎?其實,身體裡有五大防禦部隊,默默守護著我們的健康!從血管新生到免疫系統,每一個都和我們吃的息息相關。透過吃對食物,就像幫這些部隊補充能量、升級裝備,甚至還能「餓」死壞細胞!
一起探索超加工食品的真相吧!我們將揭開這些食物如何利用食品科學、行銷策略和神經科學,操控我們的味蕾和心智。 此外,我們還會探討社會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習慣,並提出政策法規和個人行動的建議,幫助我們選擇健康的食物,逃離超加工食品的陷阱!
我們將探索腸道與心理健康之間的深層關聯,了解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情緒、行為和整體健康。討論飲食多樣性和發酵食品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並分享如何通過調整早餐和逐步改變飲食習慣來改善心理狀態。同時,思考台灣早餐文化的挑戰,鼓勵創新以支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老是覺得睡不飽、白天沒精神嗎?來看看光線跟我們身體裡那個「生理時鐘」的關係吧!搞懂早上曬太陽有多重要,還有光線怎麼影響那些讓我們想睡、想醒來的激素。從怎麼曬太陽才對,到晚上滑手機的藍光到底有什麼影響,都一次告訴。還有一些小撇步,像是固定時間睡覺、讓房間暗暗的,都能幫打造好作息。
腸道,遠不止是消化食物的管道,它更是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第二大腦」。透過腸腦軸線,腸道與大腦間進行著複雜的雙向溝通,默默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決策,甚至是直覺。我們將一起探索腸道微生物群的奧秘,了解古老醫學智慧與現代科學如何共同揭示腸道的重要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老師回饋:我自己也有實際執行過斷食法,是在台灣曝光度最高的168斷食法,在撐過一開始沒吃早餐的不舒服之後,沒吃早餐對身體的影響就還好,在兩、三個月內降低了一些體重。後來變成鬆綁的狀態,只有中午十二點以後可以吃東西,體重就維持在我覺得好的範圍內。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固定讓幾種食物輪番上陣,並不是一種自虐的行為。好像沒吃到各種美食就是過得不好,一樣可以安排去吃美食,只不過平日就試照自己安排的去吃。這樣的一天四餐吃法可說是為自己量身定制的,自然不必與其他人相同。也有人採取168斷食法,直接跳過一餐不吃,一樣是可行的。既然自己有自己的作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間歇性斷食的爭議不斷,但是否對減肥有用呢?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斷食減肥的經驗,以及對抗衰老的意義。他認為斷食可幫助自我修復細胞,清除不好的細胞及癌細胞,具有神奇的功效。雖然斷食需要16小時以上且卡路里攝入量低於500大卡,但效果值得一試。
Thumbnail
自噬斷食是斷食療法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身體進行自我清理和修復的過程。透過斷食,身體進入低糖和低能量的狀態,從而啟動自噬機制。這種自噬不僅可以清除老化或受損的細胞組件,還能促進身體的修復和新陳代謝過程。
Thumbnail
  在2023年11月,陸續實行斷食法已經有二個月的時間。發現體重再往下降了兩公斤多,這有點超乎月光的預期。原本以為實行斷食法後,身體也會慢慢適應,然後再度取得一個新的平衡,但沒想到還可以繼續瘦下去。這只能證明一件事,那就是斷食法比運動要有用得多。並不是說運動就沒用,但就是成效有限。因為運
Thumbnail
本文介紹斷食對運動員的影響,以及斷食的方法和效果。作者提到斷食的好處和風險,並分享斷食的科學解釋和建議方法。文章也探討斷食對運動表現和身體修復反應的影響。(AI)
Thumbnail
現在許多人已間歇性斷食來減肥,但卻不知道很多食物是斷食期間吃了就會造成前功盡棄,肥回來!今天就來告訴你有哪些食物在間歇性斷食時最好不要碰!
Thumbnail
先定義一下,在此所指的斷食,是指實施168或是1212這樣的斷食法,所以才會有飲食的問題。如果是真的什麼都不吃,那應該是叫做絕食,或者是在修仙可以僅吸收日月精華而不用吃五穀雜糧,那皆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中。所以在實施斷食法的過程中,也要注重飲食,不然斷食一陣子後,不僅感到日子很難過都吃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連醫師都需要把握減重的時機,自己親身去改變飲食習慣而瘦下來,一般沒有具備專業醫學知識的民眾,是不是也可以把握現在的時機,讓自己朝著理想的體重去邁進?現狀並不是無法更改的,而我們能改變的也只有當下。就算是看來無法控制的食慾,也可以在循序漸進下,能夠心甘情願的照預定的飲食計
Thumbnail
不反覆發胖的斷食調整 先說結論: 1.不吃正餐以外的食物 2.開始工作兩小時內要吃東西 3.睡前4-6小時不吃 不適合的斷食方法 1.因為限定時間,結果在8小時之內狂吃 2.起床沒有吃,就開始強度工作結果血壓血糖不穩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老師回饋:我自己也有實際執行過斷食法,是在台灣曝光度最高的168斷食法,在撐過一開始沒吃早餐的不舒服之後,沒吃早餐對身體的影響就還好,在兩、三個月內降低了一些體重。後來變成鬆綁的狀態,只有中午十二點以後可以吃東西,體重就維持在我覺得好的範圍內。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固定讓幾種食物輪番上陣,並不是一種自虐的行為。好像沒吃到各種美食就是過得不好,一樣可以安排去吃美食,只不過平日就試照自己安排的去吃。這樣的一天四餐吃法可說是為自己量身定制的,自然不必與其他人相同。也有人採取168斷食法,直接跳過一餐不吃,一樣是可行的。既然自己有自己的作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間歇性斷食的爭議不斷,但是否對減肥有用呢?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斷食減肥的經驗,以及對抗衰老的意義。他認為斷食可幫助自我修復細胞,清除不好的細胞及癌細胞,具有神奇的功效。雖然斷食需要16小時以上且卡路里攝入量低於500大卡,但效果值得一試。
Thumbnail
自噬斷食是斷食療法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身體進行自我清理和修復的過程。透過斷食,身體進入低糖和低能量的狀態,從而啟動自噬機制。這種自噬不僅可以清除老化或受損的細胞組件,還能促進身體的修復和新陳代謝過程。
Thumbnail
  在2023年11月,陸續實行斷食法已經有二個月的時間。發現體重再往下降了兩公斤多,這有點超乎月光的預期。原本以為實行斷食法後,身體也會慢慢適應,然後再度取得一個新的平衡,但沒想到還可以繼續瘦下去。這只能證明一件事,那就是斷食法比運動要有用得多。並不是說運動就沒用,但就是成效有限。因為運
Thumbnail
本文介紹斷食對運動員的影響,以及斷食的方法和效果。作者提到斷食的好處和風險,並分享斷食的科學解釋和建議方法。文章也探討斷食對運動表現和身體修復反應的影響。(AI)
Thumbnail
現在許多人已間歇性斷食來減肥,但卻不知道很多食物是斷食期間吃了就會造成前功盡棄,肥回來!今天就來告訴你有哪些食物在間歇性斷食時最好不要碰!
Thumbnail
先定義一下,在此所指的斷食,是指實施168或是1212這樣的斷食法,所以才會有飲食的問題。如果是真的什麼都不吃,那應該是叫做絕食,或者是在修仙可以僅吸收日月精華而不用吃五穀雜糧,那皆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中。所以在實施斷食法的過程中,也要注重飲食,不然斷食一陣子後,不僅感到日子很難過都吃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連醫師都需要把握減重的時機,自己親身去改變飲食習慣而瘦下來,一般沒有具備專業醫學知識的民眾,是不是也可以把握現在的時機,讓自己朝著理想的體重去邁進?現狀並不是無法更改的,而我們能改變的也只有當下。就算是看來無法控制的食慾,也可以在循序漸進下,能夠心甘情願的照預定的飲食計
Thumbnail
不反覆發胖的斷食調整 先說結論: 1.不吃正餐以外的食物 2.開始工作兩小時內要吃東西 3.睡前4-6小時不吃 不適合的斷食方法 1.因為限定時間,結果在8小時之內狂吃 2.起床沒有吃,就開始強度工作結果血壓血糖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