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下面這句話並不陌生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但在現實生活中,大人的選擇往往更需要取捨,而這正是我經常收聽的 Podcast 「大人的small talk 」主持人 Joe 和 Bryan 在書籍《大人學選擇》中探討的重點。兩位作者都擁有豐富的顧問和專案管理經驗,透過實戰分享,幫助讀者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成熟的決策。他們討論的議題涵蓋職場、財務、人際關係和兩性相處等,為不同領域的挑戰提供清晰的指引。
以下是我從這本書及 Podcast 中整理出來的幾個職涯發展的重點:
1.選擇具有彈性和槓桿效應的工作
有彈性的職涯是指在這份工作上能提供更多選擇,而槓桿效應則讓我們投入的精力能獲得超值回報。例如,勞力密集型工作隨著年齡增長較缺乏彈性,而能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專案管理等技能的工作則能帶來更多成長可能性。因此若以Uber外送員和餐廳服務生比較起來,前者單純的以體力和時間換取收入,後者則有機會透過服務客戶的過程增強客戶服務、溝通、問題解決等能力。故後者選擇較佳。
2.持續累積、強化核心能力
不論留任、跳槽或轉職,都應以累積經驗和增強實力為原則,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日後能有更多的籌碼,進而為未來的機會做好準備。
在執行業務時,若遇到權責不清的灰色地帶,可以思考多做一些是否能幫助團隊達成目標,為自己增加一筆“戰功”。
在考慮是否轉職到制度明確、分工細緻的大公司之前,也需要評估自己進入後會不會變成一顆小螺絲釘,限制了自己的成長空間。同時也可以思考,若轉換到新領域,是否能為自己的技能樹增添新能力。
透過這樣的思考方式,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看待現有的工作,並為自身的職涯發展做出更有利的選擇。
3.上班累積實力,兼職探索未來
如同在富人的致富祕訣:從收入轉化為財富的智慧文章中提到,透過正職工作累積專業並在兼職中尋找新機會,是穩定又靈活的成長方式。這樣不僅能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還能探索新的成就和被市場肯定的快樂感。🙂🙂🙂
4.看懂局,設法共贏
不是好想法才會被接受,而是被接受的才是好的想法
接手主管的角色後,逐漸明白上面這段話。也在多次收到部屬的提案的過程中,發現提案人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去說明,強調自身認為的重點(老實說,我自己當初也常這樣),但忘了站在聽眾的立場去設想:這個提案對他們有什麼價值?聽完後,他們應該怎麼反應?如何讓上級感到這提案不僅符合當下需求,還能讓他們的決策更加有效?
但也有厲害的提案者,跟上級做提案簡報的時候連上級怎麼跟他的老闆做這個提案都考慮進去了。這樣的報告能真正幫助到上級,並進一步讓自己的想法在決策鏈上推進。
所以說,看懂「局」才是提案成功的關鍵。了解聽眾需求、預見未來需求,並找到雙方利益的重疊點,這樣才能讓好想法在團隊中被重視並實施。💪💪💪
5.做自己 vs 角色扮演
在某集 Podcast 中,主持人討論到一個有趣的觀點:「人生就是不停地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是隨著情境和對象而轉換的:與朋友在一起時,我們是他們的好麻吉;在父母面前,我們是孩子;而在孩子眼中,我們是父母。這些角色間的切換,是否代表著「不做自己」呢?
主持人認為,成熟的大人,就是在不同場景中游刃有餘地扮演不同的角色,而這其實也就是一種「做自己」的方式。與其說這種角色扮演違背了自我,不如說它展現了自我的多樣性和彈性。成熟的大人懂得在每個情境中,既尊重當下的角色需求,也不失去自我的核心價值。
換句話說,懂得在生活中角色扮演,其實是一種智慧的展現,是在「做自己」的同時,能夠從容地應對生活的複雜性,這才是內心自由且成熟的表現。
結論:
每個人的工作時間佔了生命的大部分,必然會面臨各種職場挑戰。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作者強調了一個關鍵理念
餘裕
這是一種長期累積籌碼的策略,不僅在面對跳槽、轉職、創業或規劃 gap year 時提供了決策方向,也讓人在職場的起伏中更具韌性。
遇到職場不如意的時候,以長遠的視角來看待當前的挑戰:思考如何累積更多的籌碼,從而賦予自己更多的餘裕。這種心態不僅能為未來的選擇鋪路,也能讓我們以不同的視角去理解原本看似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