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三十以後 | 不需要等到完美才行動,我的30歲體悟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 歲的人不懂 30 歲的掙扎,30 歲的人不懂 40 歲的苦衷,這或許也是為何網路上不乏「__ 歲才懂的體悟」類似文章,畢竟這些話題若放在現實中討論,往往一言難盡。也難怪,大人常以「等你以後就知道了」回應孩子的疑問。而我,好不容易等了 33 年,終於等到了所謂的「以後」。



再不做就後悔,30 歲決定把大學讀完

奔三最有感的體悟之一是:猶豫期變短。

30 歲那年,我是行銷顧問,公司是台北的某間數位行銷代理商。當年,我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把大學讀完。

我很貪心,既想工作也想讀書。因此在收到大學進修部的入學通知後,我沒有陷入「二選一」的思維,而是思考如何「腳踏兩條船」。於是,我向老闆提議遠距工作,如此便能南下念書的同時保有收入。然而,保住了飯碗卻留不住愛情,若說遠距工作能考驗員工的自律程度,那麼遠距戀愛則能顯露彼此對愛情的期望值差異。

行銷顧問是業務性質的工作。雖遠距工作更自由,工作量也相對較少,然而壓力值卻沒有因此減輕。白天,我通常在家進行線上會議,偶爾外訪台南或高雄的客戶,必要時才回台北開會,每月約一兩次。到了晚上六點,我的注意力從業績轉向成績。在高雄的兩年,我除了對課業全力以赴,也讓自己沉醉於酒精,因此不難想像,當時我放學後會獨自去酒吧,也會在家邊做報告邊喝啤酒。

進修部的同學各自精彩。有和我一樣半工半讀的,也有介於轉職階段、未來將成為老師的同學。然而最讓我敬佩的是那些為人父母的同學,他們除工作和課業,還得兼顧家庭。相比之下,我的忙碌顯得單純。

回想當初決定南下讀書,或許在他人眼中是一種勇敢,但對我來說,與其說是勇敢,不如說是害怕遺憾。30 歲的我,已不像 20 歲能將想法「放進購物車」等以後再說。現在就是以後,我寧願做了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願沒做而留下滿滿遺憾。

最終,我花了兩年,於 32 歲順利從文藻外語大學畢業。

這張畢業證書,不僅僅是學歷,也是我不留遺憾的決定。
raw-image



內外一致,30 歲學習「穿出自我」

奔三除了追求學業,我也開始學習穿出自我。

我從小愛打扮,國中時會畫眼線、抓髮蠟,高中時會訂製制服、燙捲髮。一路到 20 多歲,嘗試過極短髮、漂過金髮,也曾經歷過假睫毛盛行的年代。而當時的穿衣風格,有如一顆沒主見的聖誕樹,是直到 30 歲,我才開始正視「穿衣」這件事,這都要感謝一位從事時尚業的 Youtuber:天才女友 GG

天才 G 說,想穿出自己的風格,得從三個關鍵著手:氣質、膚色和身材——「氣質決定風格,膚色決定顏色,身材決定廓形」*。透過這公式,我開始審視自己的膚色和身材,再依此挑選適合的衣物、避開誤區。例如,我身高不到 160 公分,肩線窄圓且骨架小,因此寬鬆落肩的衣服若放在我身上,就像用透明乳液去遮臉上的痘疤,衣服穿是穿了,但沒有幫助太多。

後來發現,那些穿衣高手或許不如造型師專業,但他們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內外在特質。除放大和修飾自己的身材優劣勢,他們也懂得運用材質、剪裁和配件打造自己。穿衣有如選伴侶,你必須夠了解自己,才能挑到對的衣服。就像《Friends》裡的 Phoebe,那些大膽色系和印花的服裝,如同她的自我宣言,無聲地透露她無畏且瘋狂的內在特質。

raw-image


當然,若「隨便穿」能讓你感到自在,那就做你自己吧。然而,若你和我一樣想「穿出自我」,那麼你必須找到自己的內在關鍵字,再依此挑選對應的服裝*。例如,如果你的性格積極、具有強烈目標感,那麼或許可以選擇版型或材質硬挺(如西裝或皮衣)等服裝;如果你的內在沈穩且具文藝氣息,那麼或許寬鬆、材質柔軟的衣物(如棉麻或針織)並搭配少許配件,更能襯出你的亮點。如此,買衣服不再只是消費,而是一種內外合一的展現。

而我呢,雖然偶爾還是會買錯衣服,但整體而言,已比 20 歲時的「亂穿」進步許多。我很享受這種「有意識的購衣過程」,每一次的消費,都不是被「明星同款」或「時尚潮流」牽著走,而是基於我對自己內外在的認識所做出的選擇。當我穿上與內在一致的服裝時,彷彿獲得了自我的力量。30 歲後,穿衣不再盲從,而是「延伸內在」和「點亮外在」的搭配。

raw-image


別管「以後」了,現在就是以後

我終於明白,小時候大人們口中的「以後」其實就是現在。

面對未來,我們常感到恐懼,以為收集越多「他人的體悟」,就能獲得越多的安全感。可「知道」並不等於「做到」,在聽聞無數「_歲才懂的體悟」後,嗯,然後呢?

真正的改變,只有在你踏出那一步時才會發生。和穿衣一樣,你現在能決定自己的樣子,但如果你遲遲未執行「分析自己」和「逛街購物」,你終究是停留於現在。所以,先別管以後了,你也不需要等到完美才行動。

現在就是以後,你的以後,只有「現在的你」才知道。



文中提及的影片:

*找出穿衣公式可參考這支影片


*找出穿搭風格可參考這支影片



和這篇有關,你可能會想看

南漂高雄 | 回到家鄉,再次解讀熟悉事物,創造日常新鮮感

少喝酒 | 說白了酒精其實是一種毒品,不喝酒也可以很開心



🚀如果喜歡記得點點愛心、轉發分享或贊助支持,成為我的演算法助力​🚀

對了,我有 IG 唷👉🏻寫心雪力

59會員
45內容數
如果你除了文章也想看一些日常的我,那就加入沙龍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他的思想角落 的其他內容
不知道你是否經歷過這種感受,只要中秋節沒烤到肉,內心就會感到莫名焦慮? 我有。 印象很深刻,某年我因「完全沒有烤肉局」而焦慮大發,於是決定去買路邊串燒,好安慰自己「有過到中秋」。同時,對比手機裡、發好發滿的中秋烤肉照,我的內心充滿孤立感。就這樣,「每年中秋一定要烤肉或吃燒烤」成了我多年的執念,是
9m88 曾於 Ted Talk 上分享,自己在「找自己」的路上並成為歌手的過程。演講中提出的「找自己公式」讓我印象深刻: 從「我想」成為,到我夠格的「我能」,最終是「我要」它成為職業。 眼神發光地敘述他如何將想法付諸行動。然而,這公式恐無助於那些對人生感到迷茫的人,因為他們的煩惱並非「如何從我
1. 去年十月從高雄搬回台北,花了 5 個月翻新房間,丟了從小到大的鵝頭牌木桌、爸爸生前使用的老舊大辦公桌,及兒時獎狀和卡片等雜物,整個房間像是瘦了一圈輕盈許多。丟棄舊物同時,也換上新購入的白色家具和窗簾,並將天花板無精打采的日光燈泡,換成可調光調色的吸頂燈——把空間變成喜歡的樣子,也是一種活出自己
每週至少上一次健身房已兩個月了,搭配教練課,仍在練習用對的肌群發力及培養運動紀律。休假上健身房沒太大問題,是下班後精力不到 30% 還要擠出體力和意志力去健身的過程,實屬人生修煉。 現主要練背和下肢,目標是矯正身形和練出比例。但你說以前從沒想過健身嗎?有,當然有。曾一頭熱在家搭配影片健身,追求嚮往
「嘿,明天中午有空嗎?想找你聊聊」Line 不尋常地跳出老闆訊息,隱約透露著不祥。隔天鬧鐘一響,鈴聲異於平常,如警鈴一般。 中午。拉開椅子,與老闆面對面坐下。
前兩年住高雄的日子喝太多了,2024 決定立下少喝酒的目標:一年喝酒不超過 12 次。 在這段期間,身邊友人偶爾會勸少喝,但我總是聽而不聞,最多酒後出包後安分個幾天,然後又再犯錯。明白喝酒傷身但還是繼續,甚至隨著酒量變好還越喝越多,就像是抽菸者明知抽菸不好仍三不五時來一根一樣。
不知道你是否經歷過這種感受,只要中秋節沒烤到肉,內心就會感到莫名焦慮? 我有。 印象很深刻,某年我因「完全沒有烤肉局」而焦慮大發,於是決定去買路邊串燒,好安慰自己「有過到中秋」。同時,對比手機裡、發好發滿的中秋烤肉照,我的內心充滿孤立感。就這樣,「每年中秋一定要烤肉或吃燒烤」成了我多年的執念,是
9m88 曾於 Ted Talk 上分享,自己在「找自己」的路上並成為歌手的過程。演講中提出的「找自己公式」讓我印象深刻: 從「我想」成為,到我夠格的「我能」,最終是「我要」它成為職業。 眼神發光地敘述他如何將想法付諸行動。然而,這公式恐無助於那些對人生感到迷茫的人,因為他們的煩惱並非「如何從我
1. 去年十月從高雄搬回台北,花了 5 個月翻新房間,丟了從小到大的鵝頭牌木桌、爸爸生前使用的老舊大辦公桌,及兒時獎狀和卡片等雜物,整個房間像是瘦了一圈輕盈許多。丟棄舊物同時,也換上新購入的白色家具和窗簾,並將天花板無精打采的日光燈泡,換成可調光調色的吸頂燈——把空間變成喜歡的樣子,也是一種活出自己
每週至少上一次健身房已兩個月了,搭配教練課,仍在練習用對的肌群發力及培養運動紀律。休假上健身房沒太大問題,是下班後精力不到 30% 還要擠出體力和意志力去健身的過程,實屬人生修煉。 現主要練背和下肢,目標是矯正身形和練出比例。但你說以前從沒想過健身嗎?有,當然有。曾一頭熱在家搭配影片健身,追求嚮往
「嘿,明天中午有空嗎?想找你聊聊」Line 不尋常地跳出老闆訊息,隱約透露著不祥。隔天鬧鐘一響,鈴聲異於平常,如警鈴一般。 中午。拉開椅子,與老闆面對面坐下。
前兩年住高雄的日子喝太多了,2024 決定立下少喝酒的目標:一年喝酒不超過 12 次。 在這段期間,身邊友人偶爾會勸少喝,但我總是聽而不聞,最多酒後出包後安分個幾天,然後又再犯錯。明白喝酒傷身但還是繼續,甚至隨著酒量變好還越喝越多,就像是抽菸者明知抽菸不好仍三不五時來一根一樣。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20 歲的人不懂 30 歲的掙扎,30 歲的人不懂 40 歲的苦衷,這或許也是為何網路上不乏「__ 歲才懂的體悟」類似文章,畢竟這些話題若放在現實中討論,往往一言難盡。也難怪,大人常以「等你以後就知道了」回應孩子的疑問。而我,好不容易等了 33 年,終於等到了所謂的「以後」。
我上星期度過了一個愉快的週末,不知道為什麼沒發生什麼事還是心情很好?? 所以想要來記錄一下自己會為了什麼而快樂,以及低潮的時候可以怎麼得到快樂。 這篇文章描述的大部分都是「方法」,大家可以循著這個框架帶入自己的「狀況」,找到一個自己的快樂公式!(好像邪教) 先說,這篇文章沒辦法讓人看完就變得快
在這邊先跟各位坦白,其實我是一個對於心靈雞湯、自我成長類別書籍長期存有偏見的人。當我走進一間書店,絕對是會對一整排陳列在心靈成長架上的書籍不屑一顧,因為我覺得那種書通常很垃圾、拼拼湊湊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語,就可以集結成冊販賣給大眾,看了好像得到什麼,實際上卻什麼都沒有。
心靈雞湯原本旨在提供鼓舞人心的話語,卻逐漸演變為一種略具諷刺性的文化現象。探討雞湯在某些時刻提供安慰與力量,但過度簡化的勸慰有時會引發反效果,讓人感到空洞無力。同時,許多雞湯缺乏實際操作性,使得倡導的理念與現實脫節。心靈雞湯就像短期的精神提振,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讀者常面臨情緒的掙扎和行動的迷茫。
本篇不談古北歐,聊動畫新番《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實在美味,異教人已回購。希望能傳遞這份美味給各位。我相信,這份美味,與異教人能提供給大家的服務,是有共鳴的。
20 歲的人不懂 30 歲的掙扎,30 歲的人不懂 40 歲的苦衷,這或許也是為何網路上不乏「__ 歲才懂的體悟」類似文章,畢竟這些話題若放在現實中討論,往往一言難盡。也難怪,大人常以「等你以後就知道了」回應孩子的疑問。而我,好不容易等了 33 年,終於等到了所謂的「以後」。
我上星期度過了一個愉快的週末,不知道為什麼沒發生什麼事還是心情很好?? 所以想要來記錄一下自己會為了什麼而快樂,以及低潮的時候可以怎麼得到快樂。 這篇文章描述的大部分都是「方法」,大家可以循著這個框架帶入自己的「狀況」,找到一個自己的快樂公式!(好像邪教) 先說,這篇文章沒辦法讓人看完就變得快
在這邊先跟各位坦白,其實我是一個對於心靈雞湯、自我成長類別書籍長期存有偏見的人。當我走進一間書店,絕對是會對一整排陳列在心靈成長架上的書籍不屑一顧,因為我覺得那種書通常很垃圾、拼拼湊湊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語,就可以集結成冊販賣給大眾,看了好像得到什麼,實際上卻什麼都沒有。
心靈雞湯原本旨在提供鼓舞人心的話語,卻逐漸演變為一種略具諷刺性的文化現象。探討雞湯在某些時刻提供安慰與力量,但過度簡化的勸慰有時會引發反效果,讓人感到空洞無力。同時,許多雞湯缺乏實際操作性,使得倡導的理念與現實脫節。心靈雞湯就像短期的精神提振,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讀者常面臨情緒的掙扎和行動的迷茫。
本篇不談古北歐,聊動畫新番《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實在美味,異教人已回購。希望能傳遞這份美味給各位。我相信,這份美味,與異教人能提供給大家的服務,是有共鳴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人生的第二個十年的一些想法,關於自我反思及心態成熟
三十五歲,是個不上不下的年紀。褪去青澀,多了幾分成熟穩重;但離功成名就,似乎還有一段距離。這時候的你,是不是偶爾感到迷惘,對於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別擔心,你並不孤單。其實,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三十五歲只不過是個中繼點。現在停下腳步,好好審視自己,反而能跑得更穩、更遠。以下8點只要了解,你的人
Thumbnail
年輕時總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好像什麼事都很簡單,對於自己許多的觀點也是篤定而固執 隨著年紀增長,經歷越來越豐富,我卻開始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界變得疑惑了起來,很多以前自以為確定的事,現在都覺得沒有標準答案了 捫心自問,這樣算是在退步嗎?我倒不這麼認為
Thumbnail
怎麼要在三十歲的時候,就要因為要追趕着甚麼,因為要達成甚麼目標,寧願殺死自己?每個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步伐,也可以有自己愛的人、愛的事,怎麼我們要為着追趕而放棄?
幾歲以下算是年輕人?我覺得70歲以下吧(笑) 認真說,過了40歲之後覺得自己這個年齡很尷尬,可能沒有太多社會歷練(摧殘)和戀愛經驗(抱蛋),我自認心態想法,也就是心理年齡是低於生理年齡的,有時候一些行為觀念依舊天真幼稚,但又自覺不該過度外顯這些,只好稍微裝成熟穩重。 想想跟我同齡的人
Thumbnail
心靈不雞湯—30歲的他,最終活成了他想活的樣子嗎?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優質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人生的第二個十年的一些想法,關於自我反思及心態成熟
三十五歲,是個不上不下的年紀。褪去青澀,多了幾分成熟穩重;但離功成名就,似乎還有一段距離。這時候的你,是不是偶爾感到迷惘,對於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別擔心,你並不孤單。其實,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三十五歲只不過是個中繼點。現在停下腳步,好好審視自己,反而能跑得更穩、更遠。以下8點只要了解,你的人
Thumbnail
年輕時總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好像什麼事都很簡單,對於自己許多的觀點也是篤定而固執 隨著年紀增長,經歷越來越豐富,我卻開始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界變得疑惑了起來,很多以前自以為確定的事,現在都覺得沒有標準答案了 捫心自問,這樣算是在退步嗎?我倒不這麼認為
Thumbnail
怎麼要在三十歲的時候,就要因為要追趕着甚麼,因為要達成甚麼目標,寧願殺死自己?每個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步伐,也可以有自己愛的人、愛的事,怎麼我們要為着追趕而放棄?
幾歲以下算是年輕人?我覺得70歲以下吧(笑) 認真說,過了40歲之後覺得自己這個年齡很尷尬,可能沒有太多社會歷練(摧殘)和戀愛經驗(抱蛋),我自認心態想法,也就是心理年齡是低於生理年齡的,有時候一些行為觀念依舊天真幼稚,但又自覺不該過度外顯這些,只好稍微裝成熟穩重。 想想跟我同齡的人
Thumbnail
心靈不雞湯—30歲的他,最終活成了他想活的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