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感到職場瓶頸難以突破時,
創業看似成為擺脫單調工作的解決之道。
是的,我身旁有些朋友選擇創業開公司,
大多是獨資開公司,也就是完全掌控公司,
這類公司往往依賴老闆的個人能力,
且多數屬於中小型企業,以小規模企業居多。
假設你現在找到了合適的創業夥伴,
能力互補,彼此信任,
但你有想過要如何約定你們的股權比例嗎?
這是每個創業者都會面臨的問題,
但答案並不如想像中簡單。
你可能會說:「當然是各占50%,
這樣最公平!」
可是,公平真的等於合理嗎?
股權的分配不只是表面上的數字遊戲,
它可能深刻影響公司未來的發展與成敗。
我曾因緣際會進入一家公司擔任董事,
也曾有幾家公司老闆諮詢我有關公司治理,
讓我看見公司治理方向修正後快速成長。
我們從一個故事開始,
來看看如何避免股權分配中的雷區,
讓公司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股權平均分配的教訓
一群同學畢業後共同創辦了一家泰式餐廳,
00年代時全盛時期曾經有近10家店面,
在台灣是上班族聚餐好地方,
經營了14年的泰式餐廳最終經營不善倒閉。
期間合開餐廳且闖出成績後,
一家知名連鎖咖啡便看上這家餐廳的優點,
想與合作,也有不少人也有意入股,
但最後仍被婉拒,因為股東資格,
只開放給十五年前的同窗。
可是一家企業成長發展過程,
本來就會有人退出、有人加入,
但是不懂餐飲的股東同學們,
深信由同學組成的公司應是最好的團隊,
未能加入更好股東人選而錯失更好發展機會。
同學一起開一家餐廳,一度成為佳話,
我的一些同學也提出同學一起開公司的建議,
大家熱情籌劃,幸好我有擔任董事的經驗,
當下提出了幾個關鍵問題?
這家公司誰說了算?大家都是同學誰服誰?
公司的決策如出問題,
或者是有人心裡不平衡,
我出力這麼多,結果拿得和你一樣多,
也就沒力幹了。
讓大家想想這些問題後,
所幸同學一起開公司就此打住,
同學們因此避免了公司倒閉的窘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股權分配涉及公司內部權力分配,
如果失衡會進而破壞公司前景。
那麼,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
我們可以具體的實踐步驟:
步驟一:設立動態股權調整機制
例如,台灣某工程顧問初創公司,
在創業初期設定了分批成熟的股權制度。
每位合夥人根據各自貢獻的專業技術或
業務能力,按階段獲得相應股權。
這種方式確保了早期未來不確定時的靈活性,
避免股權過早固化造成的矛盾。
步驟二:角色明確,股權與職責匹配
創業者將股權依照實際貢獻來分配,
管理股東占大股,投資股東占小股。
這樣的設計讓經營者有更大的決策權,
同時也能保障投資人的收益,達成雙贏。
步驟三:設立退出和回購機制
設立了股東退出機制,
若某股東貢獻未達預期,
其他股東可以溢價回購其股權。
這樣的制度確保了公司核心團隊的穩定性,
也防止了“搭便車”的現象。
在創業的道路上,
股權分配始終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問題。
沒有一個萬全之策,
但通過設立動態調整機制、明確股東角色、
以及設立合理的退出機制,
可以避免很多雷區,讓公司穩定成長。
你是否面臨股權分配的難題?
歡迎與我交流討論!
附記:
1.中小企業,指依法辦理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實收資本額在新臺幣一億元以下,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二百人之事業。
2.小規模企業:係指中小企業中,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五人之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