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的雙面刃

更新於 2024/10/2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我們常常聽到一種擔憂:像AI這類的新技術的發展會不會導致大規模失業?在閱讀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商業篇)》時,對新技術這個議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羅振宇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歷史上,每當新技術出現,總會引發人們的恐慌,但最終結果往往是皆大歡喜。

書中先回顧一下歷史。在 19 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期,有一個名叫 Ned Ludd 的英國人,帶領工人砸壞機器,反對新技術的引入。這種行為被經濟學家稱為「勒德運動」(Luddite movement),而參與者則被稱為「勒德分子」。這個詞至今仍被用來形容那些反對技術進步的人。

然而,經濟學家們對這種擔憂嗤之以鼻。19 世紀的法國經濟學家 Frédéric Bastiat 就提出了一個反諷性的論述。他說:「如果你們認為新技術會摧毀就業,那麼技術倒退是不是就能增加財富呢?」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假設我們法國現在的斧頭都太好用了,不如將所有的大斧頭都換成小斧頭。這樣,原本一天可以砍斷的樹,現在得用三天才能砍斷。這不就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能養活更多的伐木工人了嗎?」

Bastiat 的這個例子看似荒謬,卻深刻地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原理:技術進步不僅不會減少就業機會,反而會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這是因為技術進步會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進而刺激需求,最終導致整個經濟規模的擴大。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現實中找到大量支持這一觀點的例子。比如,工業發達國家往往面臨勞動力資源緊缺的問題,而技術落後的國家卻經常被失業問題困擾。這似乎印證了技術進步確實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然而,羅振宇在書中提醒我們,僅僅關注經濟總量的變化是遠遠不夠的。他指出,技術進步帶來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空間上的變化:新技術雖然創造了更多的工作職位,但這些新職位不一定在當地。舉個例子,網路電商的興起確實打垮了許多實體店鋪,但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物流快遞、線上客服、網路工程師等新職位。然而,這些新職位可能分布在其他地區,甚至其他國家。就像美國的許多網路公司,它們的客服部門可能設在印度,這樣工作機會就轉移到了印度。

第二個方向是時間上的變化:新技術產生的新工作往往需要新的技能,而學習這些新技能需要時間,有時甚至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對於那些無法及時適應新技術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成為「輸家」。如果「輸家」太多,就可能演變成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第三個方向,也是最令人擔憂的,是財富向少數人群集中的趨勢。羅振宇舉了兩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首先是音樂產業的例子:在留聲機發明之前,音樂是一種轉瞬即逝的藝術形式,表演場景也是分散的。即使是小地方的音樂家,水準不高,也能有自己的表演和生存空間。但留聲機的發明徹底改變了這一切。最優秀的音樂家不再局限於當地聽眾,而是可以將自己的音樂傳播到任何地方。結果就是,大量的財富開始向少數優秀的音樂家集中。

另一個例子來自體育領域。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在 1990 年代之後,因為電視技術、衛星通信、實況轉播、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的發展,實現了國際化。收入來源從美國擴展到了全世界。這直接反映在球員的薪資上:1980 年初,著名球員 Kareem Abdul-Jabbar (甲霸)的年薪是 60 萬美元。而現在,一個較好的 NBA 球員的年薪可能超過千萬美元。這些錢從哪裡來?答案是,世界各地的體育產業收入都集中到了少數球員身上。

面對這些變化,我們該如何看待?羅振宇提出了幾個值得深思的觀點:

首先,新技術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新技術總是會帶來新的財富和工作機會,這個規律不會改變。

其次,雖然經濟學家的分析在總量上是正確的,但他們往往忽視了空間、時間和財富分配不均所帶來的社會和政治問題。這些問題已經超出了純粹經濟學的範疇。

最後,羅振宇指出,人類社會的一些基本規律是不會改變的。技術帶來繁榮的規律不會變,技術帶來貧富分化的規律也不會變。但同時,人類追求效率與公平的平衡這個規律同樣不會變。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的技術發展會帶來新的手段來遏制貧富分化的政治後果。

技術不會帶來一個悲觀的未來,而是會帶來一個我們還無法想像的未來。

圖片來源:Dall. E

圖片來源:Dall. E


avatar-img
17會員
38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通過回顧美國零售業的發展歷程,探討了新工具如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從郵購到連鎖店,再到超市和大型購物中心,每一次零售業態的變革背後都有新技術的支撐。文章強調,真正的商業創新源於對新工具潛力的敏銳洞察和充分利用,為當今企業家提供了重要啟示。
本文探討了網際網路時代「免費」策略的雙面性。通過分析大型科技公司的競爭策略,闡述了免費模式如何重塑商業生態,既擠垮傳統企業,又阻礙新創公司崛起。文章強調,在免費盛行的時代,真正的創新和價值仍然重要,企業需要找到提供獨特價值的方式,而不是盲目追隨免費潮流。
本文探討了消費升級背後的關鍵驅動力——供應鏈革新和技術進步。通過分析牛奶產業和熟食行業的案例,闡述了技術創新如何推動消費體驗提升。文章強調,成功的品牌不僅需要關注行銷,更要深耕產業鏈,利用技術突破來滿足消費者需求。最後指出,在經濟體量足夠大的國家,消費升級可能催生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
本文探討了「橫向標準化」概念。通過美國中餐廳的案例,說明了這種依賴社會網路和供應鏈的標準化模式如何實現效率和一致性。文章對比了傳統的「縱向標準化」,指出「橫向標準化」的優勢,並反思其對現代商業的啟示。
本文探討了關於管理複雜系統的案例。通過分析英國前首相東尼·布萊爾改革醫療系統的經歷,揭示了單純依賴客觀標準管理的問題。文章對比了JCI認證的方法,強調了在管理複雜系統時,需要平衡客觀標準和主觀判斷,以實現更有效的管理。
本文探討了羅振宇提出的新創企業挑戰行業巨頭的策略。通過分析百事可樂挑戰可口可樂的經典案例,文章揭示了「遷移成本」這一關鍵概念。文章強調,成功的競爭策略不是直接挑戰對手的優勢或弱點,而是找到對手難以改變的「遷移成本」並加以利用。
本文通過回顧美國零售業的發展歷程,探討了新工具如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從郵購到連鎖店,再到超市和大型購物中心,每一次零售業態的變革背後都有新技術的支撐。文章強調,真正的商業創新源於對新工具潛力的敏銳洞察和充分利用,為當今企業家提供了重要啟示。
本文探討了網際網路時代「免費」策略的雙面性。通過分析大型科技公司的競爭策略,闡述了免費模式如何重塑商業生態,既擠垮傳統企業,又阻礙新創公司崛起。文章強調,在免費盛行的時代,真正的創新和價值仍然重要,企業需要找到提供獨特價值的方式,而不是盲目追隨免費潮流。
本文探討了消費升級背後的關鍵驅動力——供應鏈革新和技術進步。通過分析牛奶產業和熟食行業的案例,闡述了技術創新如何推動消費體驗提升。文章強調,成功的品牌不僅需要關注行銷,更要深耕產業鏈,利用技術突破來滿足消費者需求。最後指出,在經濟體量足夠大的國家,消費升級可能催生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
本文探討了「橫向標準化」概念。通過美國中餐廳的案例,說明了這種依賴社會網路和供應鏈的標準化模式如何實現效率和一致性。文章對比了傳統的「縱向標準化」,指出「橫向標準化」的優勢,並反思其對現代商業的啟示。
本文探討了關於管理複雜系統的案例。通過分析英國前首相東尼·布萊爾改革醫療系統的經歷,揭示了單純依賴客觀標準管理的問題。文章對比了JCI認證的方法,強調了在管理複雜系統時,需要平衡客觀標準和主觀判斷,以實現更有效的管理。
本文探討了羅振宇提出的新創企業挑戰行業巨頭的策略。通過分析百事可樂挑戰可口可樂的經典案例,文章揭示了「遷移成本」這一關鍵概念。文章強調,成功的競爭策略不是直接挑戰對手的優勢或弱點,而是找到對手難以改變的「遷移成本」並加以利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時間快轉至2030年,或許城市還無懸浮飛車,但AI先會像電力存在每一個角落。百工百業運用智慧算力,就像打開水龍頭一樣容易。這描述並非Cyberpunk科幻場景,正逐漸在世界各地悄然成形。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飛躍進步,各行各業再次地站在新一波工業革命的門檻上:從人工智慧驅動的創意過程到區塊鏈技術重新定義的集資方式,再到虛擬實境和數位建模為視覺設計帶來的無限可能,影視製作也將徹底改頭換面。本次就來深入探索這些變革如何為觀眾帶來更加沈浸、互動和個性化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我們經常聽到AI將如何改變職場生態的預測,像是AI要取代誰,要讓誰失業。 然而事實上,AI的誕生似乎對企業好像沒有發生什麼重大變化,看起來有影響的只有這些科技巨頭,像是微軟、Google、OpenAI 對模型拼場,以及Nvidia的股價漲翻,以及部分的人發財了。
Thumbnail
人工智能的年代已經來臨。作為人類的我們應何去何從?與其與機械人比拼競爭,不如與它們合作共存。在市場學上推崇「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意指跨越現有競爭的邊界,拓展未存在的領域,創造新的價值與需求。
Thumbnail
企業需關注數位優化和數位轉型以提高競爭力。數位優化強調提升效率和效果,數位轉型則重塑商業模式並超越優化,包含商業模式創新、數據驅動的決策和數位創新文化。該文章涵蓋了這些議題,並期待更多關於 RPA + AI 與數位轉型的最新趨勢與觀點。
Thumbnail
輾壓一切 當我們看到一台機器輾壓一切事務時,我們內心當然會感到不舒服,深摯討厭它,只是平心靜氣下來想一下,你又能做什麼?上個世紀藍領工薪階級被工業化的進程所取代時,它們同樣市帶著無奈又厭惡的神情看蒸汽機、內燃機、一切共業化的東西。但最終,它們被取代了。而厭惡的這些人則漸漸沉淪,沒落。去做更沒有價值
Thumbnail
★看似客觀中立的機器運算,可能在學習人類提供的資料後,再複製社會偏見與歧視,形成「自動不平等」!
Thumbnail
AI智慧的發展,彷彿核子科技,其在風險可控範圍內應用,妥適運用人機協作,可為人類帶來利益,但如遭濫用,用於侵犯普世價值的目的上,則可能招來毀滅人類的風險。
新的一年到來,世界漸漸的平和下來,科技的發展也在重新調整方向。希望未來邁向如同文藝復興時代一樣,聚焦於全人的觀點與人性的價值,讓藝術家、音樂家、文學家、運動家等,都能在科技的幫助之下,持續創作與競爭,創造美好的作品。希望未來科技去成就的是全人的美麗和豐富,以及獨一無二的不可取代。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時間快轉至2030年,或許城市還無懸浮飛車,但AI先會像電力存在每一個角落。百工百業運用智慧算力,就像打開水龍頭一樣容易。這描述並非Cyberpunk科幻場景,正逐漸在世界各地悄然成形。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飛躍進步,各行各業再次地站在新一波工業革命的門檻上:從人工智慧驅動的創意過程到區塊鏈技術重新定義的集資方式,再到虛擬實境和數位建模為視覺設計帶來的無限可能,影視製作也將徹底改頭換面。本次就來深入探索這些變革如何為觀眾帶來更加沈浸、互動和個性化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我們經常聽到AI將如何改變職場生態的預測,像是AI要取代誰,要讓誰失業。 然而事實上,AI的誕生似乎對企業好像沒有發生什麼重大變化,看起來有影響的只有這些科技巨頭,像是微軟、Google、OpenAI 對模型拼場,以及Nvidia的股價漲翻,以及部分的人發財了。
Thumbnail
人工智能的年代已經來臨。作為人類的我們應何去何從?與其與機械人比拼競爭,不如與它們合作共存。在市場學上推崇「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意指跨越現有競爭的邊界,拓展未存在的領域,創造新的價值與需求。
Thumbnail
企業需關注數位優化和數位轉型以提高競爭力。數位優化強調提升效率和效果,數位轉型則重塑商業模式並超越優化,包含商業模式創新、數據驅動的決策和數位創新文化。該文章涵蓋了這些議題,並期待更多關於 RPA + AI 與數位轉型的最新趨勢與觀點。
Thumbnail
輾壓一切 當我們看到一台機器輾壓一切事務時,我們內心當然會感到不舒服,深摯討厭它,只是平心靜氣下來想一下,你又能做什麼?上個世紀藍領工薪階級被工業化的進程所取代時,它們同樣市帶著無奈又厭惡的神情看蒸汽機、內燃機、一切共業化的東西。但最終,它們被取代了。而厭惡的這些人則漸漸沉淪,沒落。去做更沒有價值
Thumbnail
★看似客觀中立的機器運算,可能在學習人類提供的資料後,再複製社會偏見與歧視,形成「自動不平等」!
Thumbnail
AI智慧的發展,彷彿核子科技,其在風險可控範圍內應用,妥適運用人機協作,可為人類帶來利益,但如遭濫用,用於侵犯普世價值的目的上,則可能招來毀滅人類的風險。
新的一年到來,世界漸漸的平和下來,科技的發展也在重新調整方向。希望未來邁向如同文藝復興時代一樣,聚焦於全人的觀點與人性的價值,讓藝術家、音樂家、文學家、運動家等,都能在科技的幫助之下,持續創作與競爭,創造美好的作品。希望未來科技去成就的是全人的美麗和豐富,以及獨一無二的不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