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的職場不像西方有純技術職,要到高位就是要管人跟溝通
甚至西方的客戶廠商絕對不會像我們一樣用line聯絡客人、廠商,一律都是用LINE。
之前我的老闆想要和一個在美國的銷售廠商的主管取得聯絡方式的時候,對方直接回覆:「I don't have cell phone」 :)
因此我們的職場升遷往往不僅僅取決於專業技能,還需要有較強的「管人」與「向上溝通」的能力。結果就導致了很多人即便技術專業,也可能因為不擅長人際互動,而被卡在中低階層;而一些「人際關係高手」反而在公司內部坐穩了高位。
強調交遊廣闊、四海爲家的業務,I 人,難道完全沒有競爭優勢嗎?
爲什麼以工作來說,很多人不會把業務當作第一選擇?
比如房仲、保險經紀人
太多人把嘴皮子耍得出神入化,讓我們有既定偏見
不少人對業務工作敬而遠之,原因其實很簡單:壓力大、收入起伏不定、還得有超強的社交能力。首先,業務的日常就是「業績業績還是業績」,每月的銷售目標像鬧鐘一樣提醒著自己,特別是在行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達標的壓力更是讓人喘不過氣來。
業務需要面對形形色色的客戶,得隨時切換社交模式。今天遇到脾氣好的客戶還算輕鬆,明天碰上冷淡或挑剔的,又得微笑著解決問題。加上拒絕、變數這些日常挑戰,業務簡直像職場上的「防禦大師」。所以,業務不是人人的第一選擇,因為它不僅是賣產品,更是磨練心態和人際關係的修煉場。
業務可能真不合適想要躺平的人,因爲可以學的太多了。
業務不是人人的第一選擇,因為它不僅是賣產品,更是磨練心態和人際關係的修羅場。
業務工作中面對拒絕是很常見的,道歉是正常SOP
常見到我已經習慣
話雖如此,今天上班時,我需要打電話到某公司告知交期進度。但電話撥通之後,發現他們的總機系統有些異常。正常來說,總機的提示還沒播放完我就能輸入分機號碼,然後就會轉到該職員的分機上。
但今天即使我已經輸入分機號,總機的臺詞仍然繼續播放,於是我又按了一次分機。
接通後,有可能是接到了不同的人,對方簡短地回應了「喂」。我便開口問:「請問是X小姐嗎?」然而話還沒說完,電話那頭竟然直接掛掉了。我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突如其來地被掛斷,當下感到玻璃心微微碎了一地,一時間有些愣住。
內向型的人通常比較敏感,對於人際互動的細節和對方的反應較為在意,所以像這樣突然被掛電話的情況,容易讓內向型的人(我)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受挫。內心可能會反覆思考「是不是自己說錯了什麼」或「是否讓對方感到不耐煩」。
事實上這只是系統問題或接聽者的疏忽。
但是 I 人如我,還是自言自語碎碎唸了三分鐘。
在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質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
——威廉·詹姆士
在業務部門中,追求的其實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客戶選擇供應商時,不僅看重產品本身的優秀程度,更在意「接觸到的公司同仁」是否友善,能否從合作中感受到「被重視」。
當產品品質大致相當時,最終的選擇往往取決於服務的差異。大多數供應商都能做到75%的產品品質,但作為業務的我們,能不能幫公司加分,實現「75%產品+20%服務」?
這時,我們的優勢不就來了嗎?
I 型人格擅長細心傾聽、注意細節,能夠捕捉到客戶的實際需求,並積極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比如,某家公司每月固定向我們訂購3箱耗材,但我們常聽到現場人員反映,實際需求是5箱,經常因此面臨短缺。然而,由於公司內部請款流程的限制,供應數量始終保持在每月3箱。
於是,我們主動與對方採購溝通,提出了調整方案:每月分成「上半月和下半月各配送3箱」,而當無需額外供應時,則回到一月3箱。這樣的安排既滿足了工廠的需求,又避免了請款壓力的增加。
這種細緻而體貼的調整不僅讓供應變得更加靈活,還增強了客戶的信任,因為他們從中感受到我們的理解和支持。I 型業務人員雖然會害羞,會內向,但是強項是以耐心和真誠建立的關係,讓客戶感覺到他們不僅是被銷售對象,更是被傾聽和支持的合作夥伴。
這種溫和、體貼的風格增強了合作的默契,也提高了客戶對公司的認同感。
當這層關係穩固後,客戶自然會更願意再次合作,這樣的長期穩定關係也正是業務成功的基礎。
容許我大喊,是需要溝通的商品!
比如客製化商品、維修品等等……
別人賣東西是「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最好就是把方圓八百里的人群都圍到他/她的身邊。我們更像是在邀請客戶進行一次輕鬆的對話,耐心傾聽需求,了解偏好,還會細心地反覆確認:「真的要這個顏色嗎?這樣搭配您覺得呢?如果減掉這個部分,你覺得會不會比較OK?」
我們喜歡花時間和客戶一起調整產品,從顏色到材質,甚至記住客戶特別提過的偏好,我在看到電話號碼或者是聽到聲音,就大概知道是哪個客人。客人催促的信還沒到手上,就把文件發過去,這個感覺就是不一樣。
對他們來說,這不僅僅是銷售,而是幫助客戶完成一件符合期待的作品。最終效果往往是,客戶感覺到自己被悉心對待,而 I 型業務也心滿意足地點頭:「原來,我也可以當業務」
當然,你當然可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