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和序章
1. 引言
2. 序章
二、自我否認型人格的定義
三、自我否認型人格的形成途徑:
1. 突發變故 (Sudden Incidents)
2. 長期積累 (Long-term Accumulation)與時光磨損 (Time Wear)
四、本我、自我、超我的定義
1. 本我(Id):
2. 自我(Ego)
3. 超我(Superego)
4. 綜合案例
五、解離 (Dissociation) 和認知重構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1. 解離 (Dissociation)
2. 認知重構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六、防禦機制 (Defense Mechanisms)
1. 投射 (Projection)
2. 否認 (Denial)
3. 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4. 補償 (Compensation)
5. 退行 (Regression)
6. 反向表現 (Reaction Formation)
7. 隔離 (Isolation)
七、自我否認型人格的影響
1. 積極影響
2. 消極影響
八、本我的良善與邪惡對自我的影響
1. 善與惡在處理“自我否認型人格”時的區別
2. 良善的本我
3. 邪惡的本我
4. 備註
九、心理彈性 (Resilience) 與自我否認型人格:
十、自我迭代 (Self Iteration) 與自我否認型人格
十一、如何對自我否認型人格的人提供幫助?
1. 肯定與鼓勵
2. 適度冒險
3. 創意表達
4. 五感引導
5. 生理需求引導
6. 場景引導
7. 重新解釋
8. 接納過去
9. 未來導向
十二、結論
十三、參考文獻
------------
一、引言和序章:
1. 引言:
當我們對自己上一秒做出的決定感到後悔不已時,就可能會對上一秒的自我產生否認的想法,不想承認這樣的結果是自己會做出的事,對自我的行為產生強烈的不滿,因此想與過去的自我進行切割。這就是自我否認型人格誕生的途徑之一。這種人格存在兩面性和多維度,本文會引用心理學的相關專業術語在多個維度拓展和敘述幫助大家理解,並利用舉例延伸到臨床的應用上。
2. 序章:
在經歷變故的時候,個體的心理活動中“本我”、“自我”和“超我”會產生強烈的思想鬥爭,個體前後的行為就很容易產生差異性,就比如一個大魔頭突然就變成大善人,類似佛教所說的一念成魔一念成佛。自我否認型人格是一種混合多種心理特徵的人格,通常在發生突發變故後比較容易產生。比如不小心犯錯後或因為犯渾做出某件後悔的事後,個體自然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變化,最終形成的一種人格特徵。這種突發情況對人格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自我”的“自我迭代”與“超我”的“道德批判”上,而另一種隨著時空維度不同、年齡閱歷的增長,這種影響所產生的自我否認型人格會體現在“本我”對“自我”的歷史否認上。
二、自我否認型人格的定義:
“自我否認型人格”是指個體在面對過去的決定或行為時,產生強烈的不滿和後悔情緒,從而試圖與過去的“自我”進行切割的一種人格特質。這種人格特質通常是混合多種心理特徵的結果,常見於個體經歷“突發變故”或“長期積累”後。例如:小蔡在經歷挫折後對自己產生強烈的不滿,認為這樣的結果不應該發生在自己身上,從而產生自我否認的情緒。
三、自我否認型人格的形成途徑:
1. 突發變故 (Sudden Incidents):
突發變故是指個體突然遭遇意外事件,如考試失敗、工作失誤等,這些事件可能導致個體對自己的行為產生強烈的不滿,進而引發“自我否認”的情緒。例如:阿信在一次重要的考試中失敗後,開始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時間管理,發現自己缺乏系統的學習計劃。通過重新制定學習計劃,他逐漸提高了學習成績,減少了對過去失敗的負罪感。
2. 長期積累 (Long-term Accumulation)與時光磨損 (Time Wear):
“長期積累”是指個體成長的經歷越來越多,煩惱也越堆越多,“本我”必須拋棄部份的“自我”來緩解心理上的負面情緒,最終形成“自我否認型人格”,這也涉及到“時光磨損”的過程,也是人們常說的時間是把殺豬刀,個體常常會因此斬斷自己的過去。例如:小鴻曾經非常喜歡小愛同學,他們過去形影不離,但因為長時間沒聯繫,因此就逐漸銷聲匿跡,很少再聯絡,為了降低“本我”的傷感,於是誕生了“時空自我否認型人格”,這會讓小鴻與過去所交的朋友做切割,包括一些“曾經的自我”也會被“現在的本我”拋棄。
四、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的定義:
1. 本我(Id):
“本我”是一個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從出生起就存在,遵循快樂原則,尋求立即滿足所有基本需求和慾望。
功能:它不受現實限制,只追求滿足和避免痛苦。
案例:小超哭鬧要求食物或注意,這是本我在行動,因為它試圖立即滿足自己的需求。
2. 自我(Ego)
定義:“自我”是從“本我”中誕生出來執行個體行為的,它受限於個體認知的差異,每個體的本我不同,認知也不同,形成一個個性格色彩鮮明獨一無二的個體,負責在“本我”的需求和外部。
功能:自我幫助個體適應環境,解決問題,並管理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
案例:極度想上廁所(本我的需求),但如果走掉會輸掉這場比賽,所以強撐到比賽結束,這是“自我”在發揮作用。
3. 超我(Superego)
定義:“超我”是我們人格中的道德部分,代表個人的理想標準和社會規範,追求完美而非僅僅滿足。
功能:超我對自我施加壓力,要求其行為符合道德和社會的標準。
案例:小喜撿到了錢包,“本我”可能驅使他佔有這筆錢,而超我則會告訴他應該把錢包交給警方或尋找失主。
4. 綜合案例:小歡在考試前夜感到非常焦慮,想要放鬆一下(本我的衝動)。然而,他知道如果熬夜放鬆可能會導致第二天考試表現不佳(自我考慮現實情況)。同時,他也認為作為一個好學生應該努力學習,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超我的道德標準)。最終,這個年輕人決定早點休息,以便第二天能夠精力充沛地參加考試。
五、解離 (Dissociation) 和認知重構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1. 解離 (Dissociation):
“解離”是指個體暫時脫離現實,減少對痛苦或創傷經歷的感知。這種心理機制可以幫助個體暫時避免情緒上的痛苦,但也可能導致個體對過去的經歷產生疏遠感,甚至否認曾經的行為。例如:小草因為說了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導致朋友生氣離開,當時她感到非常尷尬,甚至產生了一種夢幻感,彷彿希望剛才那個說話的人不是自己而是另一個人。
2. 認知重構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認知重構”是指個體通過改變過去的“自我認知”,重新評估和解讀“過去的自我”。這種過程有助於個體從錯誤中學習,避免在未來重複同樣的錯誤。例如:小禾在考試失敗後開始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時間管理,發現自己的學習計劃不夠系統。通過重新制定學習計劃,他逐漸提高了學習成績,減少了對過去失敗的負罪感。
六、防禦機制 (Defense Mechanisms):
“防禦機制”是指個體在面對挫折、失敗或錯誤時,無意識地採用的一系列策略來保護自我。常見的“防禦機制”包括以下七種:
1. 投射 (Projection):
投射是指個體將自己不喜歡的特質或感受歸咎於他人。例如:小魚因為工作失誤被批評,但他否認自己的錯誤,認為是同事的嫉妒所致。這種“自我否認型人格”可能使他無法從錯誤中學習,進而重蹈覆轍。
2. 否認 (Denial):
否認是指個體拒絕接受現實或事實,以避免心理痛苦。例如:小王因為不小心摔破小木心愛的杯子不敢承認,但老師告訴他:小王,我知道你摔破同學的杯子感到很害怕,但是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重要的是我們要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你好好想想,如果你繼續隱瞞下去會有什麼後果呢?你想一輩子都得不到原諒嗎?
3. 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是指個體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合理的解釋,以減輕內心的衝突。例如:小林因為發現自己心愛的杯子被摔破,但她告訴自己:「這肯定是某個同學幹的好事,如果被我抓到我絕對不會原諒他,除非他主動向我道歉,還要賠我一個新的」雖然這種“自我腦補”雖然她自我感覺是合理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存在不合理,說不定是她自己沒把杯子放在安全可靠的地方。
4. 補償 (Compensation):
補償是指個體通過彌補過去的行為或錯誤,尋求原諒或補償,以尋求心理上的慰藉,降低或消除“超我”的道德譴責。前面提到一位同學因為不小心摔破別人的杯子,給別人造成了損失,但由于他主動告訴老師,也聽從了老師的建議,主動向同學道歉,還買了新的杯子補償了同學的損失,成功消除了“超我”帶給“自我”的負罪感,心理自然就得到慰藉,於是這位同學也就間接的可以放下心來,把更多的專注力用於學習。
5. 退行 (Regression):
退行是指個體回到更幼稚的行為模式,以尋求安慰或逃避壓力。例如:對方因為工作壓力過大,開始像小孩子一樣在地上畫圈圈,玩螞蚱,幾十歲的人了卻還做一些小孩子才做的事情,這就是“退行”,是由於“自我”對現狀的認同感降低,反感“自我”這種狀態的“本我”主動挑起回憶,想回到“自我認同感”比較強的時代的一種保護機制。
6. 反向表現 (Reaction Formation):
反向表現是指個體表現出與真實感受相反的行為,以掩蓋真實的感受。案例:不能讓自己明明就喜歡一個人,卻在平時相處時表現得非常不在乎,甚至做出反常的舉動讓人討厭,因為這樣造成的結果通常是遺憾終生,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童年遭遇比較悲慘的人容易形成“反向表現”。
7. 隔離 (Isolation):
隔離是指個體將情感與理智分開,避免情感上的痛苦。例如:起火了,快滅火!我們通常都是用水隔離空氣來達到滅火的目的,情感是火,理智是水,只要以這個角度去理解,隔離和用水滅火一樣,是一種對心理幫助見效比較快的方法,有一種“自我否認型人格”會帶有憤怒的情緒在裡面,這時候如果被人潑冷水會讓他加快認清現實,心情雖然有可能因為被潑冷水而變得低落,但我們有時後不得不採取兩全相害取其輕的策略,勸解一個情緒低落的人永遠要比勸解一個情緒憤怒的人容易許多,所以採用潑冷水的策略“隔離”個體憤怒的情緒是一套可行的方案,這也讓我想到一個搞笑的經歷,和屁有關的,對方剛要發怒就被我一句話堵了回去,我會放在後面的案例中,讀者可以自行查閱。
七、自我否認型人格的影響:
1. 积極影響:
“自我否認型人格”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帶來積極的影響。例如一:我通過對過去的錯誤進行反思,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在未來的行為中避免類似的錯誤,實現“自我”的成長和發展。例如二:錯誤的金錢觀導致人們經常將金錢視作和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很多人直到死亡前才明白,人活一世只為賺錢是不太值得的,但“自我否認型人格”的出現給打破這個錯誤觀念帶來了轉機,人們會在這個過程中給“自我”的存在找到更加積極的意義。
2. 消極影響:
然而,“自我否認型人格”也可能帶來消極的影響。如果個體過度否認“過去的自我”,可能會導致對自我的疏遠感,甚至產生解離感。此外,過度依賴“防禦機制”可能會阻礙個體從錯誤中學習,從而導致更多的問題。例如:了解前面提到過的故事,我們反向來思考,得到的結果就完全不同了,如:阿信選擇自暴自棄,小王沒給小木道歉等等。
八、本我的良善與邪惡對自我的影響:
1. 善與惡在處理“自我否認型人格”時的區別:
當個體的“本我”是良善的,個體在犯錯後想否認的是犯錯的“自我”,會認為錯在“自我”本身,會有想改善“自我”的想法。
當個體的“本我”是惡的:個體在犯錯後想否認的是犯的錯誤,認為“自我”沒錯,是比較危險的,因為惡的人格會否認掉善的人格,聽不進別人良善的勸解。
2. 良善型本我:
“本我”代表個體的基本需求和欲望,通常不會發生變化。當個體的本我是良善的時後會更容易接受“自我”與“超我”的影響,並在“出現自我否認型人格”後正向調整自己的行為。
例如:小原在得知暗戀多年的女生剛和男友分手後,產生了濃濃的擔憂,於是採取奇葩的方式向她示愛,給她生活上帶來嚴重的困擾。當回過神來後,“本我”良善的他發現自己錯得離譜,意識到自己可能做了一回惡人傷害到對方,於是產生“自我否認型人格”,否認這犯下低級錯誤的“自我”,甚至罵當時的“自我”一定是個白癡,這是來自“超我”的道德譴責。他先是產生“解離”,感覺一切有點不真實,“認知重構”後他終於還是產生了“新的自我”,“新自我”主導了他後續的行為發展,先是“產生防禦機制-補償”他去主動道歉,想求得原諒。但他早已被女生永久拉黑,無法求得原諒後“自我”再次改變,也就是“自我迭代”,產生“防禦機制-隔離”,“本我”最終選擇了這樣的“自我”,於是遠走他鄉,以離開傷心地的方式來結束這段感情。後來,經歷了“時光磨損”,的他,“本我”已經完全接納“新自我”帶給他的新生活,學會了怎麼去愛。這個就是“良善的本我”出現“自我否認型人格”之後的故事。
3. 邪惡型本我:
當個體的“本我”是邪惡的,個體會毫不猶豫的否認自己的錯誤,認為問題在於外界的因素。這種情況下,“自我否認型人格”可能不會帶來積極的改變,反而會導致更多的問題。
例如:小諒因為欺負同學能給他帶來心理上的愉悅,於是他經常欺負同學,就算被責罰,他也會記恨上責罰他的人,他從來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也不可能主動去取得別人的原諒,就算在外界的壓力下去進行道歉,也表現的毫無誠意。
4. 備註:因本人屬於良善型本我,對邪惡型本我有天然的厭惡,所以我無法去感同身受,因此我對邪惡型本我的描述就比較簡短。如果有邪惡型本我的人有自己的故事想要分享,歡迎發給作者,作者覺得可以後,會將你的故事添加到本文中完善對邪惡型本我的描述。
九、心理彈性 (Resilience) 與自我否認型人格:
“心理彈性”是指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或其他重大壓力時恢復和適應的能力,通常“本我”的慾望越少,和“自我”的閱歷越豐富,心理的彈性就越大。案例:我有個同學曾經被一個追求者用奇葩的方式表白,搞得全校皆知,原本平靜的校園生活被打破,簡直要被那追求者氣到開始懷疑人生,在狠下心將那個追求者永久拉黑後,沒多久又像沒事發生過一樣回歸平靜的生活,但同學們偶爾的議論還是會讓她想當場找個地縫鑽進去,後來她像是換了一個人,連生活方式都變的細小慎微,不再如往常一樣大大勒勒,彷彿一夜之間長大了,除了是她自己有比較好的“心理彈性”將她給拉了回來,加上她已經產生比較關注未來的“自我”,她的“本我”自然而然的就做出選擇,選擇遺忘有這個追求者存在的過去,她的“本我”認為:『過去的那個“自我”會認識那個王八蛋真是倒了八輩子血霉』。所以她後來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創造未來,心態很快就穩定了下來。
十、自我迭代 (Self Iteration) 與自我否認型人格:
自我迭帶是指個體在經歷重大變故後,不斷調整和更新自己的自我形象,以適應新的環境和挑戰。在“自我否認型人格”中,自我迭代尤為重要,因為它幫助個體在否認過去的自我後重新塑造一個新的自我。例如:好了傷痛忘了疤,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妳曾盛開過,何須在思量,煙雨鎖惆悵,紅塵皆可忘。
十一、如何對自我否認型人格的人提供幫助?
1. 肯定與鼓勵:
當個體因為工作失誤感到自責時,可以通過肯定和鼓勵來幫助他們。例如,你可以说:「你這次確實做得不夠好,但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學習,下次做得更好。」這種肯定和鼓勵可以幫助個體重建自信,避免陷入自我否認的循環。
2. 暴力破局:
當個體因為生活單調感到無聊時,可以建議他們嘗試一些以前敢想又不敢做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以身試法。適度的冒險不僅可以幫助個體激發潛能,還可以增加生活的樂趣。例如:口袋裡沒錢,壓力又覺得很大,心情特別沮喪,這時我們不可以找她媽媽來打他,也不能讓他爸來打他,更加不能讓他爸媽對他混合雙打,萬一他心理太脆弱沒扛住,不但不能打起他的精神,很可能會更加沮喪。
3. 創意表達:
當個體因為情緒複雜感到困惑時,可以建議他們通過繪畫、寫作、音樂創作等方式宣泄情緒。這些創意表達可以幫助個體找到情緒出口,恢復心理平衡。案例:小馬因為工作壓力過大,開始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漸找到了內心的平靜。
4. 五感引導:
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感官刺激幫助個體調節情緒,恢復心理健康。案例:我朋友因為失戀,心情看起來很沮喪,於是我放個屁抓給他聞,他剛想炸毛我就說等等,然後趕緊告訴他:這像不像你腐敗的愛情,臭不可聞?聽完後他安靜了一會,似乎想通了,和我玩鬧了一會之後還一起打電腦遊戲,後來幾天都再也看不到他有半點失戀的情緒了。雖然聞屁有點噁心,但是只要控制好臭度,事後賠個罪給點補償就可以了,有時候我們想幫助到別人消除負面情緒,用打破常規的方式是會有奇效的。
5. 生理需求引導:
滿足個體的基本生理需求,如充足的睡眠、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和放鬆訓練等,可以幫助個體減少心理壓力,恢復活力。例如:會放入購物車的零食就不要又拿起來放回去了,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只要在荷包允許的情況下,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能給心理健康帶來不小的幫助。
6. 場景引導:
通過改變個體所處的環境,幫助其轉移注意力,減少負面情緒的影響。例如,建議個體去旅行,換個新的工作環境等。例如:死守工作崗位,沒時間陪伴家人,心中總有負罪感,那就盡快請個長假,帶家人去長途旅行,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家人完了就真的完了,只要家人還在,人生就還有來處,一旦家人不在,人生就只剩歸途,所以要好好珍惜家人。
7. 重新解釋:
幫助個體重新評估和解讀過去的經歷,改變對這些經歷的看法和感受。例如,當個體因工作失誤感到自責時,可以引導他反思自己的行為,找出可以改進的地方,從錯誤中學習。例如:不需要讓長輩因為工作失誤感到自責,但我們可以跟他說:「在你這個年紀能做得到這樣,已經非常棒了!有些事情我們年輕人還做不來呢?還得是你厲害啊!」
8. 接納過去:
幫助個體接納自己的過去,包括犯過的錯誤和失敗。當個體因過去的錯誤感到自責時,可以告訴他:「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例如:小瞑因為年輕時的一些魯莽行為感到尷尬,但在朋友的鼓勵下,他學會了接受過去的自己,不再逃避那些回憶。
9. 未來導向:
幫助個體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未來,而不是沉浸於過去的錯誤或失敗中。例如:目前有禿頭的人們,你們不需要因懷念過去飄逸的頭髮而沮喪,因為你們雖然變禿了,但也更強了,你們看看那些偉人,好多都是禿頭,比如愛因斯坦,我覺得你們未來也會變得比現在更加偉大。假如你是禿頭讀者,看到我對你們的鼓勵,有沒有因此心情好一些了呢?
十二、結論:
“自我否認型人格”是一種複雜且多維的心理現象,涉及個體在面對挫折、失敗或錯誤時產生的強烈自我否定情緒。這種心理狀態不僅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和行為模式,還可能對其生活質量造成負面影響。然而,通過深入理解和適當的引導,個體可以有效地恢復心理狀態,重新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邁向更加成熟和健康的生活。希望本文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自我否認型人格”,並在實際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促進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發展。
十三、參考文獻:
1. 《認知療法與情緒障礙》
英文譯名:Cognitive Therapy and Emotional Disorders
作者:Aaron T. Beck
譯者:吳武典、黃敏晃
出版社:心理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年
2. 《自我與本我》
英文譯名:The Ego and the Id
作者:Sigmund Freud
譯者:林塵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07年
3. 《學習樂觀:如何改變你的思維和生活》
英文譯名: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
作者:Martin E. P. Seligman
譯者:鄧伯奎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年
4. 《心理防御機制在人格發展中的作用》
英文譯名: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s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作者:張建新
出版社:心理學報
出版年份:2020年
5. 《認知重構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英文譯名: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in Psychotherapy
作者:李明
出版社:臨床心理學雜志
出版年份:2019年
6. 《心理彈性與人格特質的關係研究》
英文譯名: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作者:王登峰
出版社:心理科學進展
出版年份:2018年
7. 《自我認同與人格發展的關係》
英文譯名: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Identity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作者:趙國祥
出版社:心理發展與教育
出版年份:2021年
8. 《解離現象的心理機制及其影響》
英文譯名: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and Effects of Dissociation
作者:劉建新
出版社: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出版年份: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