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銜的桎梏:如何打破名詞的束縛,重回行動的本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特斯拉某次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中,Musk 正式將自己的頭銜改為「Technoking of Tesla」,財務長改為「Master of Coin」。這一舉動反映了他對傳統頭銜的不屑,著重在以行動帶領團隊解決實際問題,而非拘泥於 CEO 這個頭銜。

「頭銜」往往判斷一個人成功與否的起點,多數簡報內容一定都有展示簡報者豐富頭銜的橋段,也正因這樣的氛圍,讓許多人執意於頭銜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

今天這篇文章想來和大家討論「過度在意頭銜」帶來的反效果。

【夢想中的頭銜,可能只會為你帶來壞處】

被頭銜綑綁的人們,往往會陷入無法開始行動、忽略過程以及被頭銜限制的泥淖。

〖等別人先給頭銜,永遠都無法開始〗

《點子就是一直來》中作者寫道:「如果在真正開始之前,你想等別人先給你個頭銜,那麼你可能永遠都沒辦法得到那個頭銜。因為你不能先要別人稱呼你為藝術家,卻根本沒創作出任何作品。」

如果我們總是等待外界認可,或是給予我們相當的價值才開始行動的話,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成功、不會被賦予那個頭銜。就像一個職場新人,總是在等升職加薪才願意展現自己的能力,那多半下場都是沒人看到他的價值,而他只能自怨自艾著沒人看見他的亮點。

去年的我報名了人生教練的培訓課程,在培訓的過程中確實收穫了很多很棒的知識以及協助人們的方法,那時的我躍躍欲試,想要透過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人,但後來卻放棄了。

當時我對未來的想像是,當我取得「人生教練」這個頭銜後,會有許多遇到困難的人們,來找我諮詢,卻沒注意到我一直在等頭銜就位、顧客自動上門,卻沒有積極展現自己的教練能力,也就跟不展示能力的職場新人一樣,以致最後我放棄了這條路。

我想這個時代的千里馬,已經無法待在馬廄中休息,就能讓伯樂看到了,唯有把自己展現在世界面前,才能真正取得想要的成果。

〖很多人想要不作動詞,就可以成為名詞〗

「行動」在這個時代尤為重要,如果萊特兄弟只是躺在床上想像飛機,那現在我們要出國可能就得請一兩個月,而多數的時間也只是在船上等待。

「很多人想要不做動詞,就可以成為名詞。他們想要有頭銜,但不必做事情。」《點子就是一直來》

想要健康的人,卻不願意把手中的雞排珍奶換成啞鈴,想要擁有好的關係,卻不願意溝通、包容、經營關係,很多人嘴上抱怨工作辛苦、業務分配不均,卻沒有好好檢視自己的工作方式是不是能改善、是不是可以向上司溝通協調。

如果我們只是想要獲得什麼頭銜,卻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願改變,只是等待奇蹟降臨,那我們終究只能在現在的位置,看著夢想越來越遠而已。

〖太把頭銜當回事,被限制工作方式、創作領域〗

如果現在的我們,運氣好已經取得了某些頭銜,在某些領域名聲赫赫,請注意,我們可能正在陷入自己都沒有發現的陷阱。

職場中,被賦予管理職通常代表專業能力卓越、領導能力受到肯定,但許多剛陞任管理職的人,都會陷入一個很大的迷思:「管理職不用、也不應該去做第一線的業務,而是轉為監督工作。」

我踏入職場碰到的第一個主管,就是被管理職困住的人,他總認為「為什麼我要幫你們做某些事情,我已經是一個主管了!」其實這也沒有錯,但如果每件舉手之勞的小事都這樣計較,那我相信團隊的向心力只會加速流失。

對身份的過度執著,可能會阻礙我們的靈活性與創造力,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現在是主管的我也了解很多事情應該要讓團隊去做,而不是事必躬親,但我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氣氛融洽、沒有上下隔閡的團隊,所以我還是會跟大家一起完成部分的事情,當拋開頭銜的限制,團隊才能真正緊密結合。

一個有名的畫家心中冒出想要寫作的念頭時,有可能因為畫家的身份而限制自己的想法,如果太把頭銜當回事,我們可能會損失更多靈感和創造力。

【喚醒我的一句話】

前幾天跟我的一個藝術家朋友聊天,我問他:「那你以後是朝著畫家還是插畫家前進?」,他回答:「我沒有特別限定什麼樣的路,只是喜歡持續創作。」

我看手機裡的這句話突然覺得很慚愧,我選擇寫作並不是因為我熱愛寫作,而是另有圖謀,突然接受到這樣的單純熱愛,讓我倍感慚愧…

就像《點子三部曲》的作者談到的,我們應該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業餘愛好者「充滿熱情、墜入情網般瘋狂投入作品,不會去計較可能得到的名聲、酬勞或職業成就」像小孩玩耍一樣不在意結果,而是關注過程帶給我們的感受。

我想藝術家也好、創作者也罷,在這條路上我也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學習,首先,就得學著拋下頭銜、不被頭銜限制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火線上決策
5會員
99內容數
嗨!我是棉先生! 《火線上決策》是一個分享文章的平台,文章的主題來自一位消防員,對工作及日常生活的體悟、閱讀的輸出與實踐,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在文章下面留言跟我互動!
火線上決策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在一次靈感閃現中,我決定詢問ChatGPT:「你眼中的我是誰?」。這場對話意外成為了一趟深刻的自我探索旅程。從爐火與煙火的比喻,到現實與創意間的平衡,我開始理解自己的節奏與價值,也學會不再用他人的標準衡量自己。這篇文章,分享了我與AI對話後,對自我認識的新體悟。
Thumbnail
2025/04/27
在一次靈感閃現中,我決定詢問ChatGPT:「你眼中的我是誰?」。這場對話意外成為了一趟深刻的自我探索旅程。從爐火與煙火的比喻,到現實與創意間的平衡,我開始理解自己的節奏與價值,也學會不再用他人的標準衡量自己。這篇文章,分享了我與AI對話後,對自我認識的新體悟。
Thumbnail
2025/04/26
你以為當主管是指揮決策、排班分工?我曾這樣以為,直到有天同仁的情緒直接在群組爆炸,我才意識到,領導真正的挑戰,是在情緒的洪流中學會傾聽、理解與修補。這篇文章紀錄了一次內部摩擦帶來的反思,也分享我如何透過接納、道歉、共識來重建信任,讓團隊走得更遠。
Thumbnail
2025/04/26
你以為當主管是指揮決策、排班分工?我曾這樣以為,直到有天同仁的情緒直接在群組爆炸,我才意識到,領導真正的挑戰,是在情緒的洪流中學會傾聽、理解與修補。這篇文章紀錄了一次內部摩擦帶來的反思,也分享我如何透過接納、道歉、共識來重建信任,讓團隊走得更遠。
Thumbnail
2025/04/22
在感情中,很多人會選擇「沈默以對」,以為這樣比較成熟,卻往往讓情緒悄悄累積成為壓力與傷痕。這篇文章透過真實的兩段戀愛經驗,反思「說出口」的重要性,強調溝通不是要求對方改變,而是一起尋找共識,學習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讓感情更穩固。
Thumbnail
2025/04/22
在感情中,很多人會選擇「沈默以對」,以為這樣比較成熟,卻往往讓情緒悄悄累積成為壓力與傷痕。這篇文章透過真實的兩段戀愛經驗,反思「說出口」的重要性,強調溝通不是要求對方改變,而是一起尋找共識,學習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讓感情更穩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以終為始來規劃人生 「在你人生最後被蓋棺論定時,別人會怎麼評論你?」—《與成功有約》 想要規劃自己的人生,可以想想最後的目標是什麼,再往回推,就會比較清楚現在該做什麼,才能慢慢往你嚮往的價值觀前進。 不要著急也不要小看自己 「大部分的人高估他們一年內能做的事,卻也低估了他們十年內能做到的事」
Thumbnail
以終為始來規劃人生 「在你人生最後被蓋棺論定時,別人會怎麼評論你?」—《與成功有約》 想要規劃自己的人生,可以想想最後的目標是什麼,再往回推,就會比較清楚現在該做什麼,才能慢慢往你嚮往的價值觀前進。 不要著急也不要小看自己 「大部分的人高估他們一年內能做的事,卻也低估了他們十年內能做到的事」
Thumbnail
最近因為太忙而沒有進行創作,因為剛轉換職涯而需要花很多的心力在工作上面,而且之前是以日更的形式來寫文章,其實消耗有點大,但也因為堅持了很常一段時間,大概是四個月,所以至少知道自己是一個能夠寫作的人,而且寫作對於我的人生確實有很大的幫助,目前是還不能當飯吃,但也賺到了一點點微薄的稿費。
Thumbnail
最近因為太忙而沒有進行創作,因為剛轉換職涯而需要花很多的心力在工作上面,而且之前是以日更的形式來寫文章,其實消耗有點大,但也因為堅持了很常一段時間,大概是四個月,所以至少知道自己是一個能夠寫作的人,而且寫作對於我的人生確實有很大的幫助,目前是還不能當飯吃,但也賺到了一點點微薄的稿費。
Thumbnail
文章開始想跟大家分享一句特斯拉執行長Elon Musk曾說過的一句話:「If something is important enough, you should try, even if the probable outcome is failure.」
Thumbnail
文章開始想跟大家分享一句特斯拉執行長Elon Musk曾說過的一句話:「If something is important enough, you should try, even if the probable outcome is failure.」
Thumbnail
大多數的大眾還是會以頭銜,來橫量你是什麼咖,社會就是如此的殘酷與現實,拜高踩低是一件司空見慣的行為。這幾年觀察下來,也發現頭銜很高的人有如雨後春筍地冒出來。開設一間公司很間單,也能隨意在名片上任意印高階Title:例如3人公司的CEO、設立FB粉絲團,就能說自己是品牌創辦人等等的案例,族繁不及備載。
Thumbnail
大多數的大眾還是會以頭銜,來橫量你是什麼咖,社會就是如此的殘酷與現實,拜高踩低是一件司空見慣的行為。這幾年觀察下來,也發現頭銜很高的人有如雨後春筍地冒出來。開設一間公司很間單,也能隨意在名片上任意印高階Title:例如3人公司的CEO、設立FB粉絲團,就能說自己是品牌創辦人等等的案例,族繁不及備載。
Thumbnail
前篇我們談到五種職場脫軌的因素,包括人際關係問題(揮舞大槌的驚奇隊長)、無法建立和領導團隊 (親力親為的獨行俠)、難以適應變化(安分又守己的版本1.0)、缺乏策略方向(專業能力備受肯定的一曲歌王)以及未能兌現承諾(永遠有新點子的跳旋轉舞的苦行僧)。 在我們的環境中,或是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或多或少我們
Thumbnail
前篇我們談到五種職場脫軌的因素,包括人際關係問題(揮舞大槌的驚奇隊長)、無法建立和領導團隊 (親力親為的獨行俠)、難以適應變化(安分又守己的版本1.0)、缺乏策略方向(專業能力備受肯定的一曲歌王)以及未能兌現承諾(永遠有新點子的跳旋轉舞的苦行僧)。 在我們的環境中,或是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或多或少我們
Thumbnail
從小我們應該都聽過,甚至把這些耳熟能響的金玉良言或是某些人的人生座右銘背下來,像是『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三思而後行』、『有志者,事竟成』、『國父歷經十一次才成功』、『愛拼才會贏』(甚至這首歌已經變成全民都會唱的洗腦歌,每年競選期間穩站金曲排行榜第一名。),還有...
Thumbnail
從小我們應該都聽過,甚至把這些耳熟能響的金玉良言或是某些人的人生座右銘背下來,像是『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三思而後行』、『有志者,事竟成』、『國父歷經十一次才成功』、『愛拼才會贏』(甚至這首歌已經變成全民都會唱的洗腦歌,每年競選期間穩站金曲排行榜第一名。),還有...
Thumbnail
自己因為身為「藝術工作者」,工作常常會有不同的情況發生,也因為在學校教課,需要轉換身分,也因此會面臨許多疑難雜症。所以有時會想到,如果我不做這些,還能做甚麼?有單純的工作可以做嗎? 雖然可能是給予自己的一種想像空間來反思檢討,但其實過去確實是有過不同於藝術創作的工作經驗。
Thumbnail
自己因為身為「藝術工作者」,工作常常會有不同的情況發生,也因為在學校教課,需要轉換身分,也因此會面臨許多疑難雜症。所以有時會想到,如果我不做這些,還能做甚麼?有單純的工作可以做嗎? 雖然可能是給予自己的一種想像空間來反思檢討,但其實過去確實是有過不同於藝術創作的工作經驗。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它價值的存在,不管是誰,都會是不一樣的存在。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它價值的存在,不管是誰,都會是不一樣的存在。
Thumbnail
        當我們面對職場裡的險惡,心裡總會冒出一個念頭:我要做自己!那到底該如何做自己,又何謂做自己呢?
Thumbnail
        當我們面對職場裡的險惡,心裡總會冒出一個念頭:我要做自己!那到底該如何做自己,又何謂做自己呢?
Thumbnail
拿掉名片頭銜,你還剩下甚麼? 試想像一下沒有工作頭銜後 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 你的人生除了工作之外還有其他內容嗎 如果你有,我真誠的替你感到欣慰 如果沒有的話,希望今天的故事可以為你帶來啟發............
Thumbnail
拿掉名片頭銜,你還剩下甚麼? 試想像一下沒有工作頭銜後 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 你的人生除了工作之外還有其他內容嗎 如果你有,我真誠的替你感到欣慰 如果沒有的話,希望今天的故事可以為你帶來啟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