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TIMSS 2023公布,台灣學生數理分數名列全球前三,但是討厭數理的程度也明顯高於國際平均。我掃了一下我的動態回顧,發現這個問題從2016年就是這樣了。
我爬文得到的資訊,在2016年,
1. 認為科學課程很有趣、很吸引人,我們排倒數第三。
2. 喜歡上科學課程,我們排倒數第三。
3. 學生對科學的自信,排倒數第五。
4. 學生認為科學的價值高低,排倒數第二。
5. 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排倒數第三。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最近面臨備課地獄,所以我先簡單條列一下。
- 武功文教:我們的中學科學課程,為了多花時間上課,所以高一高二是沒有實驗課的,全部集中到高三學測後來上。但是那些實驗課程是配合正課的,所以學正課的時候因為沒有實驗造成不知道如何印證,而等到做實驗的時候又早就忘了正課學了什麼。但是不做實驗,考試還是要考,所以老師就要求學生把實驗的結論背起來,讓我們的學生一個個都成了王語嫣。
- 食譜式實驗教學:我們的實驗課,都是重複之前的人做過的實驗,所有的東西都是配得好好的。這本來沒什麼,但是因為這些實驗都是有標準答案的,所以老師在批改實驗報告時,常常不願意接受失敗。實驗報告分數的高低,取決於數據是否合乎期望。這麼一來,因為學生需要分數,只得努力編造數據。這樣造成我們的學生在實驗課的時候學會了造假,而且認為造假沒關係。
- 考試導向:當家長、學校、學生都認為「考上好大學最重要」,這時候的科學教學就會變得更加不重視實驗(浪費時間),而且為了考試,會產生「過度練習」的現象。我問過在教學現場的高中生為什麼他們不喜歡數理,他們的回答是「天天都在練習,很煩」還有「題目超難,常常不會寫」。我們的長官以為現在人人都有大學念,好像就不會有升學壓力...其實錯了,現在的升學壓力不是考上大學,而是考上好大學。當人人都想「抬青椒」的時候,抬不到青椒就成了世界末日。為了要「抬青椒」,只好多練習、多「挑戰」難題。我原本以為,因為老師出題超難,造成全班都考不及格,於是成績要開根號乘以10是我的時代的遺式,沒想到同樣的事情在21世紀的台灣課堂也照樣上演。
- 不鼓勵思考與發問:因為老師們總是想要「傾囊相授」,造成授課時間永遠都不夠;因為授課時間已經不夠了,所以上課時學生要發問,老師通常不會太開心。這樣的態度,當然會影響學生發問的意願,久而久之,就不會發問也不會思考了。
- 偏離生活:其實很多科學的原理都跟生活有關,但是老師們往往因為種種因素(這個我就不去檢討了),所以在講授那些原理的時候,都不會提到各種應用,甚至連例題都相當違背常識!所以會出現所謂的「數學課本六大奇人」:
- 缺乏經費:實驗課其實是很耗錢的,除了定期添購耗材(這些包括藥品、設備),還需要有專人維護實驗室。缺乏經費造成的問題,讓有些學校直接把實驗室關掉、實驗課廢掉,即使在大學,也會出現所謂的「虎克牌」顯微鏡、不透明滴定管的笑話,造成學生自己買顯微鏡來使用。更不要提有些學校會在實驗課第一週時,發給學生一套實驗器材並詳附器材清單,同時要求學生簽名,清單上還特別聲明,如果損壞必須照價賠償!這樣的狀況下,誰敢做實驗呢?
本來想先條列一下趕快去備課的,結果一不小心又寫了一堆。先這樣吧,如果大家還有想到什麼問題,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