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三樓,座無虛席,品學堂 #閱讀未來國際教育論壇 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臺北偏低的溫度,似乎更點燃了老師、家長對社會情緒學習的熱情。這次論壇以 #閱讀中的社會情緒學習 為主題,邀請海內外多位作家、老師、分享者,帶領我們深入探索社會情緒學習與閱讀的奧秘。由於內容相當飽滿充實,令人感動,因此分開紀錄反思。
我特別喜歡今天第二天早上,#陳明蕾 老師切入的角度,她開門見山地問大家:「究竟是什麼驅使著大腦演化出情緒?」
明蕾老師的引發讓我思考。原來,情緒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源自於人類在生理上渴望「#維持生命恆定的本能」。
試想一下,當你肚子餓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
首先,你會感受到胃部空空的,甚至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響。 這種對身體內部狀態的感知,就是「內感受」。內感受會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甚至感到焦慮不安。這些生理反應,加上愉悅或痛苦的程度,以及被喚醒的「效價」程度,就構成了「情感」。
接下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們的大腦會對這些複雜的情感進行歸類和命名,最終形成了我們所感知到已經概念化過的「情緒」。就像我們為彩虹的七種顏色命名一樣,情緒也是我們為連續的情感光譜賦予的標籤。不過情緒會受到文化的不同而影響,例如,在亞熱帶地區的臺灣,對雪就只是一種單純的分類,沒有更細化的命名,但對終年下雪的愛斯基摩人來說,雪的種類卻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有正在下落的雪、地面上的雪、積雪、柔然的雪、鬆散的雪、密實的雪等不同的命名,這就是因為文化而影響了我們命名感受的詞彙。
從單純感知身體內部狀態的「內感」,到被賦予名稱的「情緒」,之後我們開始對自身的情緒產生評價和反思,就會形成「感受」。當一個孩子在學校被同學嘲笑,他可能會難過想哭。可以如果他的父母曾經告訴過他:「男孩子不許哭,要堅強!」他可能就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認為自己難過到哭出來是不好的。這種對自身情緒的評價,就是「感受」。
明蕾老師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解釋何謂感受:「情緒就像一道連續的光譜,而感受則是我們的大腦為這道光譜上的不同區段賦予紅橙黃綠藍靛紫的命名。」
然而,有趣的是,我們的情緒其實並沒有明確一刀切的分界線,人之所以能界定出紅橙黃綠藍靛紫的感受,其實深深受到文化、價值觀、自我意識等影響。除了剛剛說到愛斯基摩人的例子之外,當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若表達感受時,他的「自我意識」持續受到負面回饋或忽視,孩子可能會選擇關閉感受力來保護自己,這其實也是一種他對自己生命恆定的保護,不表達,其實就是他的表達,也因此會影響他如何理解和表達情緒。
人類其實之所以跟AI跟野獸不同,就是因為有心智感受所以獨特,人類是唯一能夠反思「我」的動物,我們能夠對自己所處價值進行評估,甚至能夠進行細緻的心智推論與情緒辨識。
例如,看到一個杯子破了,一個幼兒會說:「破了?」(描述事實) 緊接著問:「誰打破的?」「為什麼打破了?」背後他想知道的是你會怎麼處理打破杯子的人。(資料來源:柯華葳2022語言、語文與閱讀) 這個孩子不僅有自我,而且還能推論其他人的意圖、信念跟行為後的影響,這就是自主意識跟心智建立的過程。
明蕾老師分享了自己到國小指導寫作的經驗。面對一位下午第一節課上課時,仍趴在桌上、毫無寫作動力的二年級小男孩,她沒有強迫他寫作,而是選擇同理他的感受,並引導他用語言表達:
明蕾老師:「你還很想睡嗎?」
小男孩:( 微微抬頭 ) 「沒有。」
明蕾老師:「OK,好,那我等下再來看你想要寫什麼。」
當小男孩沒有寫字,而是勉強畫下「三條線」時...
明蕾老師:「你畫的這是什麼呢?」
小男孩:「海浪。」
明蕾老師用輕鬆的語氣引導說:「哇!那一天一定都沒有什麼風,因為我看你的海浪很平誒,如果海浪如果有很大的風的時候,海浪應該會高高低低的啊。」
小男孩被陳老師的言語喚醒(應該是覺得這個老師很怪),開始認真思考海浪的模樣,並修改了他的作品。
這個例子讓我深刻體會到,當我們願意同理孩子的感受,並以豐富的語言引導他們表達時,便能開啟他們的心扉,讓他們重新與生命連結。
陳明蕾老師強調,閱讀正是培養社會情緒學習的關鍵!
為什麼閱讀如此重要?因為文學作品提供了豐富的情境和人物情感,讓孩子可以安全地探索多元、豐富的各種情緒,提升對細微情緒差異的辨識能力,並學習如何應對不同的場景跟情境。透過閱讀,孩子可以擴展情緒詞彙,發展更細膩的感受力,並運用心智理論推測人物的意圖和情感,並結合自身經驗進行解讀,建立同理他人的能力。
孩子可以在文學作品中,讀到人在大自然眼中的渺小與對天地的敬畏,也能讀到對偉人、古聖先賢、英雄們的欽佩之情,透過閱讀,孩子可以將書中的情境和人物情感與自身生活經驗連結起來,進而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情緒感受,甚至會觀察到不同角色如何應對情緒挑戰,並從中學習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例如,有些角色會選擇壓抑情緒,有些角色會選擇尋求幫助,有些角色則會嘗試轉移注意力。這些不同的應對方式,可以提供孩子參考,幫助他們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情緒調節方法。
情緒既豐富又獨特,需要透過細緻的描述、具體的情境來進行感受的建構,而透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故事或文學作品,孩子可以拓展情緒經驗,豐富情緒詞彙,理解他人情緒,建立同理心,並發展情緒調節能力。當孩子閱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小說,就像經歷了一場「情緒的旅行」,讓孩子在書頁間遊歷不同的情感世界,代入書中人物的情感與情節發展,將能豐富孩子的情緒光譜,最終活出更加精彩且充滿彈性的人生!
我覺得這場講座,將情緒梳理得相當到位完整,也為之後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王淑芬、陳榕笙、張友漁等人的分享,建立了科學化的框架,我很有啟發與學習,趕緊書寫記錄。再次謝謝品學堂安排這樣精采的講座,也再次謝謝陳明蕾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