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你正準備進入夢鄉時,身體突然像踩空一樣猛地抖了一下,甚至被嚇醒。
其實,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叫做「入睡抽動」(Hypnic Jerk),也有人稱它為「臨睡肌抽躍症」。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個特別的小插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又該怎麼面對它吧!
入睡抽動是一種人在剛準備睡著時,肌肉突然不受控制地抽動的現象。
大約七成的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這種情況!通常這個抽動還伴隨著奇怪的感覺。
比如突然下墜、觸電,或者有時會閃過一些模糊的夢境。雖然可能讓人有點害怕,但大多數情況下,這只是睡覺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並不需要太擔心。
要解釋這個現象,得先了解身體在入睡時發生了什麼變化:當你準備睡覺時,心跳和呼吸變慢,肌肉開始放鬆。
但有時候,大腦會「誤會」這個過程,覺得身體好像正處於危險中,比如從高處掉下來。
因此,大腦會發出「緊急訊號」,讓肌肉突然動一下,就像要「抓住你」一樣,這就是入睡抽動。
這種現象幾乎每個人都可能碰到,但以下幾種人群特別容易:
熬夜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打亂了生物鐘,導致入睡時的大腦和身體不同步。
當我們的生理節奏出現紊亂,大腦處於半清醒狀態,往往會更容易對肌肉放鬆的信號做出錯誤反應。
尤其是經常「補覺」或者睡眠不規律的人,他們的睡眠結構可能會有明顯的改變,導致入睡抽動的頻率增加。
壓力大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不管怎麼調整姿勢都難以入睡,甚至在快睡著時被「抖醒」。
這是因為精神緊張會讓交感神經持續興奮,大腦無法輕鬆進入深層睡眠狀態。
壓力來自生活、工作、甚至人際關係,它們無形中提高了神經系統的敏感性,讓大腦隨時處於「準備戰鬥」的模式。
過量的咖啡因和尼古丁不僅會影響入睡時間,也會讓入睡抽動的情況變得更為頻繁。
這些物質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讓身體難以進入完全放鬆的狀態。尤其是下午或晚上攝取大量含咖啡因的飲品,可能讓入睡時的肌肉抽動更加明顯。
青少年處於成長高峰期,特別是鈣和鐵的需求量增加。
如果營養攝取不足,他們的肌肉可能因電解質失衡而更容易出現抽動。此外,學業壓力或睡眠不足,也可能讓他們成為「抖一下」的高發人群。
大多數入睡抽動都是正常的,無需特別擔心。但如果以下情況發生,可能需要就醫:
偶爾的入睡抽動是正常的,但如果每晚都因為抖動而多次驚醒,可能意味著睡眠品質已經受到影響。
這可能進一步導致白天精神不濟,甚至出現長期的睡眠障礙。
如果抽動同時伴隨頭痛、頭暈,甚至四肢麻木,可能不單純是入睡抽動。
這些情況可能與神經系統的異常活動有關,比如腦部病變或神經退化等,需要及時尋求醫療評估。
有些情況下,入睡抽動可能與更複雜的睡眠障礙有關,比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或不寧腿症候群。
如果你發現自己或伴侶睡覺時經常被抽動干擾,甚至出現夜間憋氣的情況,應立即就醫檢查。
遇到以上情況,可以到神經內科或睡眠醫學科找醫師幫忙。
雖然完全避免入睡抽動不太可能,但可以透過以下方法降低發生的頻率:
規律作息
固定的起床和就寢時間可以幫助身體形成穩定的生理節奏,減少大腦在入睡過程中的「誤判」。即使是假日,也儘量不要大幅調整作息時間。
少喝咖啡
睡前八小時內避免咖啡因或尼古丁的攝取,這些物質會干擾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讓身體難以完全放鬆。
補充營養
缺乏鎂、鈣或鐵的飲食可能導致肌肉的過度敏感,進一步增加抽動的風險。多攝取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例如乳製品、深綠色蔬菜和瘦肉。
放鬆身心
睡前的放鬆活動,可以幫助大腦更快進入休息模式。試著在入睡前洗個熱水澡、做幾組伸展運動,或者靜靜地聽舒緩音樂。
優化睡眠環境
舒適的床墊和枕頭,對於改善睡眠品質至關重要。保持臥室安靜、昏暗,並遠離手機和其他3C產品,可以幫助身體和大腦更快進入深層睡眠。
睡覺時的「抖一下」,大多只是身體的小反應,無需過度擔心。
如果偶爾發生,記得放鬆心情;但如果情況頻繁,可以尋求專業建議。
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讓每晚都能睡得香甜,精神滿滿地迎接新的一天!希望這些資訊對你有幫助,祝你一夜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