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感受】如果你知道朋友的孩子得了憂鬱症,請你忍住不要問、不要說、不要安慰他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自從知道自己的孩子得了憂鬱症,別人也發現我的孩子愈來愈奇怪後,如果有人真的太想知道我家發生什麼事,忍不住直接了當問了我,我通常會告知對方我的孩子生病了,但我只會跟孩子的主治醫師對談孩子的事情。

如果對方還想追問,我可能會告訴對方孩子生了什麼病,如果對方開始天馬行空發問,或是說了一些奇蹟案例試圖想安慰我,我就會毫不客氣告訴對方:你真的對憂鬱症的認識太少,我沒辦法跟你談,你不但沒有安慰到我,還造成我的困擾。(通常對方會很尷尬!)

孩子健康的時候聊媽媽經能讓人迅速建立熱絡人際關係,孩子生病的時候,家長除了照顧孩子還得保全自己的心理狀態,實在沒有心思應付外界的關心,安慰、鼓勵可能都會變成壓力。

或許我曾經也是一個過度關心別人的人,但我現在完全無法和這樣的人相處。

這是我目前最困擾的人際議題。

自從家人得了憂鬱症後, 我才知道憂鬱症不只有憂鬱, 我想寫下家庭在症狀中改變自我的治療時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孩子因為憂鬱症病發,漸漸演變成難以上學的困境。原本在校表現積極正向的孩子,目前已成為校園發生率為1~5%的拒學生。學校與教室對我的孩子而言,簡直是另一個遙遠的國度。
在第二次家族治療時,父母選擇夫妻先進入診間,孩子下次再一起加入。夫妻說明長期以來是以假日夫妻的形式經營婚姻與家庭,醫師陪伴夫妻尋找溝通教養衝突時,各自需覺察的議題。這個家庭的現實生活,因為教養作風的差異已一分為二,形成二個家的模式。
第二次的家族治療,父母選擇夫妻先進入診間,孩子下次再一起加入。長期以來,夫妻以身為父母的角色溝通教養議題時,各自的內在有自我堅持的教養態度,醫師陪伴夫妻尋找各自需要覺察的議題。 母:我看開了,但孩子沒有變好。 父:你為什麼覺得孩子沒變好,他至少每天願意吃藥控制情緒,他只是不上學....
在第二次家族治療的晤談過程中,醫師挖掘夫妻各自的議題。醫師發現老婆雖然目前看似與現況妥協,但問題仍未解決,老婆是以“我的老公是個亞斯伯格症患者”為由,擱置內心無法認同老公教養作風的負面情緒。
第二次家族治療時,夫妻說明結婚至今是以假日夫妻的生活形式經營家庭,醫師發現老婆很需要老公傾聽教養挫折與抱怨,但老婆過去有一段時間都是在最憤怒的情緒中打電話給老公,老公聽到老婆咄咄逼人的氣勢就會心生抗拒不想介入親子衝突。
在第二次家族治療時,孩子沒有進入診間,父母選擇夫妻先ㄧ起與醫師對談,孩子下次再加入。夫妻因為工作緣故,從孩子出生至今幾乎都是分隔二地,以假日夫妻的形式經營婚姻和家庭,醫師發現媽媽原本像孩子的軍師目前降格成為女傭,想聽聽爸爸對母親角色轉變的觀察。
孩子因為憂鬱症病發,漸漸演變成難以上學的困境。原本在校表現積極正向的孩子,目前已成為校園發生率為1~5%的拒學生。學校與教室對我的孩子而言,簡直是另一個遙遠的國度。
在第二次家族治療時,父母選擇夫妻先進入診間,孩子下次再一起加入。夫妻說明長期以來是以假日夫妻的形式經營婚姻與家庭,醫師陪伴夫妻尋找溝通教養衝突時,各自需覺察的議題。這個家庭的現實生活,因為教養作風的差異已一分為二,形成二個家的模式。
第二次的家族治療,父母選擇夫妻先進入診間,孩子下次再一起加入。長期以來,夫妻以身為父母的角色溝通教養議題時,各自的內在有自我堅持的教養態度,醫師陪伴夫妻尋找各自需要覺察的議題。 母:我看開了,但孩子沒有變好。 父:你為什麼覺得孩子沒變好,他至少每天願意吃藥控制情緒,他只是不上學....
在第二次家族治療的晤談過程中,醫師挖掘夫妻各自的議題。醫師發現老婆雖然目前看似與現況妥協,但問題仍未解決,老婆是以“我的老公是個亞斯伯格症患者”為由,擱置內心無法認同老公教養作風的負面情緒。
第二次家族治療時,夫妻說明結婚至今是以假日夫妻的生活形式經營家庭,醫師發現老婆很需要老公傾聽教養挫折與抱怨,但老婆過去有一段時間都是在最憤怒的情緒中打電話給老公,老公聽到老婆咄咄逼人的氣勢就會心生抗拒不想介入親子衝突。
在第二次家族治療時,孩子沒有進入診間,父母選擇夫妻先ㄧ起與醫師對談,孩子下次再加入。夫妻因為工作緣故,從孩子出生至今幾乎都是分隔二地,以假日夫妻的形式經營婚姻和家庭,醫師發現媽媽原本像孩子的軍師目前降格成為女傭,想聽聽爸爸對母親角色轉變的觀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遭遇孩子被保母虐待的巨變後,我選擇樂觀面對。 如今,我已漸漸能接受孩子腦傷的事實,能開口向身邊的人訴說孩子的病況,能轉念想「現在就是他最糟的情況,給他多一點時間,他會越來越好的」,也能在未來的藍圖裡,慢慢勾勒出有特殊兒的模樣。這樣的生活,雖然跟預期不同,但我相信仍是有笑、有淚、也有精彩。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憂鬱的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內容描述了一位青少年被診斷患有憂鬱症後的生活狀況,藥物治療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在家庭、學校和人際關係中的困境。文章最後透露了作者內心最深的痛苦和無助。整篇文章充滿了憂鬱的情感和絕望的描述。
在高三,我確診重度憂鬱症。 病發前,我一直是個不敢和人交流的人。曾經我深信所有人都終將離開自己,不肯和任何人敞開心扉。對我而言,展露自己的脆弱或享受他人的給予都會帶來不安。我也深信和他人之間的鴻溝不會消失,並做好了一直一個人的覺悟。 在生病後,周遭的人給了我很多支持。和自己相當生疏的
Thumbnail
一位患有憂鬱症的患者,分享了對陰影與現實的感受。文章中描寫了他對生命的困惑、痛苦的抒發,以及對世界的掙扎。這篇文章充滿戲劇性的表達,期望引起讀者的共鳴與關注。
Thumbnail
能夠敏銳的覺察到別人的情緒狀況是不是有憂鬱症,是一件沒這麼容易的事情。但,這個敏感與覺察,其實也有可能給了你一些責任,或許我們可以先請你停一下,停下來想想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內在感受是什麼。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作者面對憂鬱症的挑戰,以及家人和自己在治療過程中的辛苦。而作者在過程中慢慢長出力氣與希望,她期待自己能成為一名助人者。
Thumbnail
透過敘述治療的方式,作者陪伴朋友克服了女兒憂鬱症的初期症狀,讓朋友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與智慧,並充滿了信心。文章中主要敍述作者如何陪伴朋友變化,透過敘事溫柔的問句去引導朋友看見他的獨特結果和支線故事。最後提到,研究指出幸福感的得指由自己掌握,並歡迎讀者一同來共學活出幸福。
空氣正在凝結,對質正在持續  「你為什麼這樣對她說話」沒有激昂的情緒,口中的不滿已達到高峰   「有什麼不好嗎?」我的詢問在他眼裡是挑釁   「你明明知道她有憂鬱症,你還對她說『現在沒有人可以幫你,只有你自己可以幫你自己』」他無法理解為什麼要說出這樣的話   「事實而已,所以她對你說了
「為什麼是我生病?」我待的社群,問我們的是的一位擔心孩子的家長。 「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好幾次也是這樣的,對自己的病情感到難受。 那如果是對別人呢? 如果是我告訴別人的話,我會回答什麼呢? 「因為妳是不平凡的人,妳會比一般人多一層考驗,但妳會非常有同理心,而且是個很溫暖的孩子,這是社會很難
Thumbnail
遭遇孩子被保母虐待的巨變後,我選擇樂觀面對。 如今,我已漸漸能接受孩子腦傷的事實,能開口向身邊的人訴說孩子的病況,能轉念想「現在就是他最糟的情況,給他多一點時間,他會越來越好的」,也能在未來的藍圖裡,慢慢勾勒出有特殊兒的模樣。這樣的生活,雖然跟預期不同,但我相信仍是有笑、有淚、也有精彩。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憂鬱的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內容描述了一位青少年被診斷患有憂鬱症後的生活狀況,藥物治療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在家庭、學校和人際關係中的困境。文章最後透露了作者內心最深的痛苦和無助。整篇文章充滿了憂鬱的情感和絕望的描述。
在高三,我確診重度憂鬱症。 病發前,我一直是個不敢和人交流的人。曾經我深信所有人都終將離開自己,不肯和任何人敞開心扉。對我而言,展露自己的脆弱或享受他人的給予都會帶來不安。我也深信和他人之間的鴻溝不會消失,並做好了一直一個人的覺悟。 在生病後,周遭的人給了我很多支持。和自己相當生疏的
Thumbnail
一位患有憂鬱症的患者,分享了對陰影與現實的感受。文章中描寫了他對生命的困惑、痛苦的抒發,以及對世界的掙扎。這篇文章充滿戲劇性的表達,期望引起讀者的共鳴與關注。
Thumbnail
能夠敏銳的覺察到別人的情緒狀況是不是有憂鬱症,是一件沒這麼容易的事情。但,這個敏感與覺察,其實也有可能給了你一些責任,或許我們可以先請你停一下,停下來想想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內在感受是什麼。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作者面對憂鬱症的挑戰,以及家人和自己在治療過程中的辛苦。而作者在過程中慢慢長出力氣與希望,她期待自己能成為一名助人者。
Thumbnail
透過敘述治療的方式,作者陪伴朋友克服了女兒憂鬱症的初期症狀,讓朋友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與智慧,並充滿了信心。文章中主要敍述作者如何陪伴朋友變化,透過敘事溫柔的問句去引導朋友看見他的獨特結果和支線故事。最後提到,研究指出幸福感的得指由自己掌握,並歡迎讀者一同來共學活出幸福。
空氣正在凝結,對質正在持續  「你為什麼這樣對她說話」沒有激昂的情緒,口中的不滿已達到高峰   「有什麼不好嗎?」我的詢問在他眼裡是挑釁   「你明明知道她有憂鬱症,你還對她說『現在沒有人可以幫你,只有你自己可以幫你自己』」他無法理解為什麼要說出這樣的話   「事實而已,所以她對你說了
「為什麼是我生病?」我待的社群,問我們的是的一位擔心孩子的家長。 「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好幾次也是這樣的,對自己的病情感到難受。 那如果是對別人呢? 如果是我告訴別人的話,我會回答什麼呢? 「因為妳是不平凡的人,妳會比一般人多一層考驗,但妳會非常有同理心,而且是個很溫暖的孩子,這是社會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