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小孩概念源自於心理學榮格理論,指的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未被滿足情感需求和經歷創傷。這些未解決情感問題會在成年後影響我們行為和情緒反應。
內在小孩影響
成年後內在小孩可能導致過度敏感或不合理情緒反應。例如:因為童年時期未獲得足夠關愛而在面對批評時感到極度焦慮或憤怒,一些人可能會因為內在小孩影響而採取極端行為,如:過度追求金錢、愛情、外貌,以彌補心中空虛和不安。
回憶童年經歷
思考那些讓你感到快樂或悲傷時刻,這些回憶能打開內在小孩需求。
問自己:我在童年時期最渴望什麼?有哪些未被滿足需求?這些問題能夠幫助你挖掘內心深處情感。在靜默中與內在小孩對話,詢問他們需求與感受。想像童年的自己出現在眼前,了解他/她的情緒狀態。接受並照顧內在小孩,告訴他們現在長大了,可以換我們來保護和照顧那個曾經脆弱小孩。聆聽他們想說的話,並感謝他們陪伴成長。
內在小孩類型
- 受傷小孩:對情感表達和接受有困難,容易感到羞愧、孤獨和恐懼。他們可能會因為過去創傷在面對新的人際關係時感到不安。而選擇逃避與他人建立深層次聯繫,在面對壓力或挑戰時,傾向退縮或回避。受傷小孩常常對自己價值感到懷疑,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與關注,這種自我懷疑會影響他們自信心。表現出情緒不穩定,容易因小事而感到焦慮或沮喪,甚至出現憤怒或悲傷極端反應。這類型承載過去創傷與失落,通常源自童年時期負面經歷,如:家庭暴力或情感忽視。
- 快樂小孩:性格開朗、積極、充滿活力的孩子。他們對生活充滿好奇心,能夠迅速從挫折中恢復。快樂小孩通常擁有積極心態,面對困難時能夠保持樂觀,並且不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他們在遇到挫折時會迅速調整心態,繼續追求自己目標。代表純真與無憂無慮,這面向能幫助我們享受生活中小確幸。快樂小孩鼓勵創造力和自我表達,讓人能夠輕鬆面對挑戰。
- 叛逆小孩:常常情緒起伏不定,容易因小事而發怒或感到沮喪。他們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從快樂轉變為憤怒,並且對周圍事物表現出強烈不滿,通常對自己想法和感受非常敏感,他們喜歡與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辯論,並且經常提出理由來支持自己觀點。這種行為有時會導致家庭衝突。
- 孤單小孩:童年時期缺乏愛與陪伴的經歷,在成長過程中經歷情感忽視。可能來自於父母忙於工作或缺乏情感交流的家庭環境,導致他們在內心深處感到孤獨和缺愛,孤單小孩往往會不自覺迎合他人需求和期待,來獲得關注和認可。他們可能會接下很多自己並不想做的事情,只為了得到別人喜愛和肯定。他們可能會在面對挑戰或機會時,因為缺乏自信而不敢追求自己夢想,容易產生「我不夠好」想法。經常會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通常會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這種比較進一步加深他們自卑感。
- 永恆小孩:在成年後仍然心智或情感上停留在青少年階段的人。這種現象被稱為「彼得潘症候群」。永恆小孩往往對他人有強烈依賴感,尤其是在情感和生活管理上。他們可能希望伴侶或家人持續照顧自己情緒和需求,而不願意承擔責任。這類型的人通常對孤獨感到恐懼,會努力維持人際關係,即使這些關係並不健康。他們害怕與他人分開,因而選擇依附於某個人。
- 神奇小孩:童年時期對於肯定的渴望和現實情況的逃避,擁有豐富想像力,常常編造故事或情境來滿足自己情感需求。他們可能會在與人交往時,誇大自己成就或經歷,以獲得他人認可和讚賞。這種行為常常是出於對自我價值感補償。將自己包裝成一個成功且無所不能的人,卻不願意面對自己脆弱與不足。
- 貧窮小孩:通常生長在父母忙碌或不善於表達情感的家庭中,這導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愛與關懷。父母可能因自身經歷而無法給予孩子足夠情感支持,這樣缺失會使孩子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在經濟困難環境中,家庭可能將重心放在生存上,而忽略了孩子情感需求,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對愛與金錢渴望與匱乏感。
完整內在小孩是一個需要時間和耐心過程
培養愛與喜悅與內在小孩進行對話,表達關心和支持。可以透過寫日記或冥想方式,讓自己聆聽內心深處聲音。從中理解內在小孩需求。每天鼓勵、每天反思、每天讚美、每天精神喊話等等,「可以透過吸引力法則」將美好人事物,帶進你的生活和思想。
過去經歷、傷痛需要溫柔以待呵護,溫柔守候擁抱。將記憶轉化前行動力、人生閱歷。即便走在荊棘路上,也能有破釜沈舟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