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覺得,當孩子面對那種“完全不認為自己有錯”的爸媽,大概就是一場災難。我們家那種情況,老爸都有一套說法,什麼都能合理化。他們甚至可以把揍你說成是“為你好”,把言語羞辱說成“在教你”。你覺得受傷,他們卻覺得你太玻璃心,或是根本沒這回事,久而久之,我連自己為什麼會不舒服都開始懷疑。
還記得有一次,我考試考得不是很好,老爸當場就火了,劈頭就罵:“都沒讓你餓到過,連書都讀不好,看你是過太爽,早知道你出生時就該掐死你了!”那瞬間,我心裡想,原來我只是勉強有資格存在而已啊。從那時候開始,我每次遇到好事,都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好像——“我真的配嗎?我有資格享受這些嗎?”
這種感覺很難解釋,就好像你的存在價值只是一種恩賜,得時時刻刻感恩,稍微多要一點點,就會顯得你太貪心了。而這種“不配感”,不只是偶爾冒出來,而是會深深烙在心裡。每次遇到困難,我不是怪環境,也不是怪別人,而是第一時間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我以前真的以為這些感覺是我自己的問題,後來長大一點,開始慢慢懂了,原來一個人怎麼看自己,很多時候都跟別人怎麼對待他有關。尤其是從小被最親近的人否定,真的很難相信自己有什麼好值得被肯定或被珍惜的。
慢慢地,我學會了閉嘴。不說自己的感受,因為說了也沒用,還可能被揍,被罵矯情。久而久之,我甚至連自己都不敢相信了。那些情緒應該是保護自己的機制,讓我知道什麼人、什麼事會讓我受傷,然後避開。但當你的情緒一次次被否定,它就不再是警鈴,而變成了負擔。
別人受傷的時候,會覺得這是一種提醒,知道要保護自己。但我呢?我只會在感到痛苦時,責怪自己太弱,責怪自己應該更堅強,責怪自己怎麼會那麼沒用。這種習慣,幾乎成了我的第二天性。
長大之後,我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才慢慢學會聽自己的感受,給自己一點空間去消化那些情緒。以前總覺得,別人不在乎我,應該是因為我真的不夠好。但現在我開始明白,有些事情不是我的錯,不是我不夠好,而是我遇到的那個人根本就不懂得怎麼去愛人。
這個過程很漫長,也很痛苦,但它讓我重新找到了一點點屬於自己的價值。雖然偶爾還是會有“不配”的感覺跑出來,但至少,我開始懂得,不需要別人來定義我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