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邊界失衡」對人際關係與工作貢獻的破壞力上,我有一個極具衝擊性的例子。這個故事來自我剛踏入社會、進入第一份正職工作的時候——當時我如願進入票選「新世代百大最嚮往企業」之一的公司,卻在那裡經歷了一場深刻的邊界教訓。
每天從土城通勤到市中心,公司離家遠,我總是早到;而我的新主管,一位隨性不拘小節的女性,卻經常壓線到班。有一天,我們像平常一樣閒聊,她突然冒出一句話:「(住得這麼遠)妳應該怪妳爸,沒本事讓妳住台北市。」
這句話瞬間讓我感到震驚,滿腔複雜的情緒瞬間上湧。我當下毫無思考,手一拍桌子,聲音清脆,辦公室頓時安靜下來。我試圖用瞪大的眼神表達抗議,但回頭看,我的舉動與她的冒犯同樣跨越了職場邊界的紅線。最終,我們雙雙被上級叫進會議室,進行關切與調解。
這件事後,打擊了我對公司的認同感,也大幅削弱了我的專業自信,直接或間接地促使我迅速提出離職。這雖然是個極端例子,但多年後,隨著經驗的積累,我明白了更成熟的應對之道。
「情緒所到之處,就是屬於我們的修行道場。」
回顧那次的情緒失控,我發現背後藏著更深層的內在陰影——「我想保護家人,卻因輩分與身份的限制,無能為力,只能壓抑忍耐」。
這裡分享一個相關故事:
我的父親是高雄人,17、18歲時便獨自北上打拼,這是那一代人的縮影。年輕時遠離家鄉,也逐漸與原生家庭產生想法差異。一次,他穿著 Nike 球鞋返鄉,手足卻調侃他穿的是假貨,還問我認不認識勃肯 BIRKENSTOCK 。
作為長兄長姐的父母,對這類輕蔑玩笑總是選擇置之不理,但我從小到大,目睹過無數這類情景、累積無數次忿忿不平的情緒,卻永遠被教育著「不可以沒禮貌」、「過年才回來一次」忍耐、壓抑。
那位不合時宜的主管,扎扎實實地踩到我的底線,那一掌拍桌也成了我唯一的宣洩。
多年以後,我開始理解並實踐一個道理:「能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解釋為惡意。」
這讓我學會停止用他人的話語,無限次折磨自己。
成熟後的我們,需要學會用智慧反擊愚蠢,既化解尷尬,也展現出自身的氣度。
以下是幾個核心應對要點:
✅ 核心要點
成熟的我們,不需要被冒犯牽著走,而是用智慧、幽默和優雅,穩住自己的情緒,化解尷尬,並立刻設立邊界。
✅ 核心應對原則
✅ 高端應對範例,假設再次回到當時的情境:
🗣️ 主管:「(住得遠)妳應該去怪你爸,沒本事讓妳住台北市。」
👸🏻 高端回應:
根據 2021年《員工C.E.O.工作價值認知調查報告》揭露,我們能歸總出,員工轉職的主因九成屬於這兩類:「錢(前)途不明」以及「人際問題,傷心」。
別讓愚蠢的插曲,損害公司整體的利益,向貴公司推薦這門課 🔽🔽🔽
親戚朋友的界線,是情感與理性間的平衡
職場人際的界線,則是專業與信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