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業務人員高底薪,還是高獎金?」這個問題,幾乎是所有新創企業在建立業務團隊時都會面臨的選擇。
有些老闆認為「高底薪能留住人,讓業務專心在業務本質」,但也有人主張「高獎金才能驅動業績,讓業務發揮極致潛力」。更有老闆直接問:「可不可以兩者兼得?」
然而,現實世界很殘酷——你沒辦法同時給一個業務「超高底薪」又「超高獎金」,因為這樣的結構對新創來說成本難以負擔,也容易讓薪酬設計變得無法平衡。
而且,真正影響業務人員留任與績效的關鍵,並不是「底薪 vs. 獎金」這種二元選擇,而是「你的企業,究竟想吸引什麼樣的業務?」
薪資制度的設計,本質上是在定義「企業希望吸引什麼類型的人才」,以及「希望這些人才做出什麼樣的行為」。
所以,與其單純糾結底薪與獎金的比例,不如從更根本的角度思考:「你的企業,處於哪個階段?你的業務人員,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你希望他們做哪些行為?」
薪資架構不能脫離企業的現實,特別是對新創企業來說,每個階段的需求都不一樣,因此「標準化薪資方案」根本無法適用所有情境。
我們可以將新創企業的成長歷程拆分為三個主要階段,並探討每個階段適合的業務薪資模式:
在企業剛成立的時候,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找到第一批願意買單的客戶?
這時候,業務的主要工作是市場開發,需要一群「獵人型(Hunter)」的業務人員來積極開發陌生市場,找出最適合企業的客戶群。這些業務不怕拒絕,願意不斷嘗試、碰壁,最終找到市場突破點。
在這個階段,企業通常沒有太多資源去提供高額底薪,但又需要業務拚命衝刺,因此最合理的薪資結構會是:
✅ 低底薪 + 高獎金(底薪佔 30%,獎金佔 70%)
✅ 業績導向的績效獎金(簽約數量、營收提成)
✅ 短期衝刺獎勵機制(三個月內達標額外獎勵)
✅ 股權或分潤計劃(用部分公司股份吸引核心業務)
這樣的設計,能夠吸引那些對金錢有強烈動機的業務人才,他們會願意拚業績,因為每一張訂單都會大幅影響他們的收入。
⚠️ 潛在風險:
這類業務人員忠誠度較低,對於沒有高獎金的環境不會久留。而且,如果業務壓力過大,可能會導致一些人鋌而走險,甚至出現不當銷售行為,影響公司聲譽。
當企業進入成長期,開始擁有穩定的客戶流量,業務的主要任務不再只是開發,而是優化銷售流程,提高客戶終身價值(LTV)。這時,企業需要「農夫型(Farmer)」的業務來深耕客戶關係,提升品牌信任感,進而提高回購率和轉介紹率。
在這個階段,適合的薪資結構會是:
適合的薪資策略:
✅ 中等底薪 + 穩定獎金(底薪佔 50-60%,獎金佔 40-50%)
✅ 客戶滿意度或回購率獎金(維繫客戶達 6 個月以上有額外獎勵)
✅ 交叉銷售/升級銷售獎勵(客戶升級產品或購買其他服務可獲得提成)
✅ 團隊獎勵制度(透過團隊整體業績來提升薪酬穩定性)
這樣的薪資架構,能夠確保業務不會為了短期業績而犧牲客戶關係,讓整體銷售更穩定。
⚠️ 潛在風險:
過高的底薪可能導致業務失去積極度,而如果獎金設計不夠吸引人,可能會讓業績增長陷入瓶頸。
當企業發展到成熟期,品牌已經有足夠的市場知名度,業務的工作將更偏向於客戶經營與產品升級銷售,這時候的薪資設計可以更傾向穩定性。
適合的薪資策略:
✅ 高底薪 + 低獎金(底薪佔 70-80%,獎金佔 20-30%)
✅ 長期績效獎勵(如年度業績達標獎勵、長期服務獎金)
✅ 產品專業度獎勵(通過專業認證或產品知識測驗可獲額外獎金)
⚠️ 潛在風險:
過高的底薪可能會降低業務的主動性,因此仍需搭配績效考核機制,確保業務維持一定的動力。
在設計業務薪資時,很多企業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只關心薪資的數字,而忽略薪資與企業文化的關聯性。
如果你的企業是一家以衝刺為主的高成長型新創,那麼高獎金模式能夠吸引到最積極的人才。
如果你的企業強調長期穩定、品牌價值,那麼更高的底薪與客戶經營獎勵會更適合。
薪資結構決定了「你能吸引什麼樣的人」,而這些人,最終將決定你的企業能走多遠。
老實說,沒有完美的薪資方案,只有最適合企業階段與目標的薪資設計。
「薪資不只是開支,而是一種策略,透過薪資設計,你在定義企業未來的方向。」
#顧問服務洽談連繫信箱 hrfriday123@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