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要打疫苗!!!你都害我不能打球了啦!!!」
近日大S的新聞,讓我想起了去年,每當學校通知要打疫苗時,我跟Q寶總是會有衝突。
偏偏我的教養原則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商量,可牽涉到健康或安全相關的議題,我絕對非常堅持。
因此,每次當我勾選在校施打疫苗時,總會引來Q寶的不滿與指責。
剛好藉由這次機會來分享,當面對沒得商量的親子衝突,我是如何陪伴跟修煉的,希望對需要的人有幫助。
首先,在孩子很有情緒的當下,我通常都是冷處理。
就算對方是成年人,當他有情緒的時候,也是任何道理都聽不進去。更何況只是十歲的孩子。
因此我最常回應的都是:「我知道你不喜歡打針,你很生氣。但這件事情,我沒有想要繼續跟你爭論,你可以找方法讓自己冷靜一下。」
不過如果你以為孩子聽完,就會立刻乖乖去冷靜,那你鐵定沒有小孩。
通常會再上演好一陣子他的怒吼:「要怎麼冷靜??!冷靜完也沒用啊!!!還不是要打針!!!」
這種時候,通常又有三種情況。
我如果狀態好,會安撫他,試著陪他冷靜下來。
狀態不好,我就是踩好我的界線,就去忙我自己的事情。讓他也有機會練習,照顧自己的情緒。
我狀態很糟時,就會不小心跟他真的吵起來。好在近幾年在團體中練習,這個發生的機率,已經越來越低了。
在這個階段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回應孩子的情緒,但不處理及回應,任何跟打針有關的問題或事情。
因為我跟孩子要的不同,所以回應「事情」鐵定會卡住。因此,我只會回應他的「感受」部分。
畢竟雖然事情沒得商量,我還是關心和在意他的,就單純善意的傳達我對他的關心就好。
通常孩子若有接收到我的善意,情緒都會慢慢緩和下來。
隔天打完疫苗,我會先關心他的身體狀況和感受。
有些疫苗打完,沒那麼酸痛,他還是可以正常去打球。這時候我就會趁機讓他看見,不是「打疫苗」就等同於「他無法打球」。
讓他的觀點可以稍微鬆動一點,好替下次打針做些準備。
有時候他打完,手臂很痛,他的臉就很臭。
這時我會先同理他,以及肯定他願意打疫苗,保護自己。
通常我會等他狀態好一點,再跟他表達一次我的立場。也就是,我還是希望他能健康長大,因此下次老師再讓我勾選,我還是會讓他施打。
或是趁這次新聞事件,很多醫生出來呼籲打疫苗的重要性,我昨晚特地破例,讓他開電腦搜尋,自己去看看專業人士怎麼說。
讓他有機會在理性的時候,重新思考打疫苗這件事情,並讓他把「打疫苗」=「不能打球」=「媽媽找我麻煩」,這些認知連結斷開。
這樣才有機會改變,他下次對打疫苗的觀點和情緒。
當然如果我有不小心跟他吵起來,事後道歉及修復關係,也是很重要的。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記得放下自己對孩子的期待,不要想說這次講完,他下次就不會了吧?!
根據我的經驗,人的改變,都是需要一段歷程,更何況他還只是個孩子。
每次事後的同理、重申,以及帶他重新思考,都會讓他下次再聽到要打針時,怒火可以稍微降低一點點。
先降低對孩子的期待,你才有機會看到孩子微小的變化。
最後,因為下次打針時,孩子還是有可能會失控生氣。我會趁他冷靜的時候,再陪他練習換句話說。
讓他理解,真正讓我們有爭執的,不是他的情緒,而是他如何表達。
我通常會帶他改用「我訊息」做表達,對方聽起來比較不容易像指責。
比如,我會請他下次聽到要打針,又有情緒時,試著說:「我真的不喜歡打針,每次打針完我手很酸,都不能打球,這讓我很煩躁。」
這畢竟不是孩子習慣的語言,所以請做好「需要練習很多次,孩子才會稍微靠近一點點」的心裡準備。
我自己是從Q寶幼兒園時期,便發現他一生氣,就很容易有這種,怪天怪地怪別人(通常還是怪我啦)的語言。
因此,我從小就慢慢藉由不同的事件,陪他練習改用「我訊息」來表達。
練習到目前,我通常都是簡單跟他說:「你可以生氣,但不能罵我。」他就懂我的意思了。
他可以慢慢修正自己的語言,偶爾卡住時,我再協助他。
以上三步驟,就是我自己面對親子衝突時,每次都會陪伴孩子練習的。每年這樣練習下來,衝突已經越來越少了。
相信透過練習,你們的關係也會越來越親近喔!祝福你~
<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到臉書找我互動留言喔!
您的任何互動都是我創作的原動力~>
有心理學者研究指出,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原因有50%跟家族基因有關、10%跟環境有關、剩下的40%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透過練習來提升幸福感的。如果你也想活得更幸福,歡迎加入<幸福魔法讀書共學團體>,透過浸泡練習,讓你把款待自己變成日常,並活得更靠近自己渴望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