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親子衝突?三步驟讓你們關係更親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每次都要打疫苗!!!你都害我不能打球了啦!!!」⁣

近日大S的新聞,讓我想起了去年,每當學校通知要打疫苗時,我跟Q寶總是會有衝突。⁣

偏偏我的教養原則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商量,可牽涉到健康或安全相關的議題,我絕對非常堅持。⁣

因此,每次當我勾選在校施打疫苗時,總會引來Q寶的不滿與指責。⁣

剛好藉由這次機會來分享,當面對沒得商量的親子衝突,我是如何陪伴跟修煉的,希望對需要的人有幫助。⁣

▋當下冷處理,僅回應情緒⁣

首先,在孩子很有情緒的當下,我通常都是冷處理。⁣

就算對方是成年人,當他有情緒的時候,也是任何道理都聽不進去。更何況只是十歲的孩子。⁣

因此我最常回應的都是:「我知道你不喜歡打針,你很生氣。但這件事情,我沒有想要繼續跟你爭論,你可以找方法讓自己冷靜一下。」⁣

不過如果你以為孩子聽完,就會立刻乖乖去冷靜,那你鐵定沒有小孩。⁣

通常會再上演好一陣子他的怒吼:「要怎麼冷靜??!冷靜完也沒用啊!!!還不是要打針!!!」⁣

這種時候,通常又有三種情況。⁣

我如果狀態好,會安撫他,試著陪他冷靜下來。⁣

狀態不好,我就是踩好我的界線,就去忙我自己的事情。讓他也有機會練習,照顧自己的情緒。⁣

我狀態很糟時,就會不小心跟他真的吵起來。好在近幾年在團體中練習,這個發生的機率,已經越來越低了。⁣

在這個階段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回應孩子的情緒,但不處理及回應,任何跟打針有關的問題或事情。⁣

因為我跟孩子要的不同,所以回應「事情」鐵定會卡住。⁣因此,我只會回應他的「感受」部分。⁣

畢竟雖然事情沒得商量,我還是關心和在意他的,就單純善意的傳達我對他的關心就好。⁣

通常孩子若有接收到我的善意,情緒都會慢慢緩和下來。⁣

▋事後同理,再帶孩子重新思考⁣

隔天打完疫苗,我會先關心他的身體狀況和感受。⁣

有些疫苗打完,沒那麼酸痛,他還是可以正常去打球。⁣這時候我就會趁機讓他看見,不是「打疫苗」就等同於「他無法打球」。⁣

讓他的觀點可以稍微鬆動一點,好替下次打針做些準備。⁣

有時候他打完,手臂很痛,他的臉就很臭。⁣

這時我會先同理他,以及肯定他願意打疫苗,保護自己。⁣

通常我會等他狀態好一點,再跟他表達一次我的立場。⁣也就是,我還是希望他能健康長大,因此下次老師再讓我勾選,我還是會讓他施打。⁣

或是趁這次新聞事件,很多醫生出來呼籲打疫苗的重要性,我昨晚特地破例,讓他開電腦搜尋,自己去看看專業人士怎麼說。⁣

讓他有機會在理性的時候,重新思考打疫苗這件事情,並讓他把「打疫苗」=「不能打球」=「媽媽找我麻煩」,這些認知連結斷開。⁣

這樣才有機會改變,他下次對打疫苗的觀點和情緒。⁣

當然如果我有不小心跟他吵起來,事後道歉及修復關係,也是很重要的。⁣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記得放下自己對孩子的期待,不要想說這次講完,他下次就不會了吧?!⁣

根據我的經驗,人的改變,都是需要一段歷程,更何況他還只是個孩子。⁣

每次事後的同理、重申,以及帶他重新思考,都會讓他下次再聽到要打針時,怒火可以稍微降低一點點。⁣

先降低對孩子的期待,你才有機會看到孩子微小的變化。⁣

▋協助孩子換句話說⁣

最後,因為下次打針時,孩子還是有可能會失控生氣。⁣我會趁他冷靜的時候,再陪他練習換句話說。⁣

讓他理解,真正讓我們有爭執的,不是他的情緒,而是他如何表達。⁣

我通常會帶他改用「我訊息」做表達,對方聽起來比較不容易像指責。⁣

比如,我會請他下次聽到要打針,又有情緒時,試著說:「我真的不喜歡打針,每次打針完我手很酸,都不能打球,這讓我很煩躁。」

這畢竟不是孩子習慣的語言,所以請做好「需要練習很多次,孩子才會稍微靠近一點點」的心裡準備。

我自己是從Q寶幼兒園時期,便發現他一生氣,就很容易有這種,怪天怪地怪別人(通常還是怪我啦)的語言。

因此,我從小就慢慢藉由不同的事件,陪他練習改用「我訊息」來表達。

練習到目前,我通常都是簡單跟他說:「你可以生氣,但不能罵我。」他就懂我的意思了。

他可以慢慢修正自己的語言,偶爾卡住時,我再協助他。

以上三步驟,就是我自己面對親子衝突時,每次都會陪伴孩子練習的。每年這樣練習下來,衝突已經越來越少了。

相信透過練習,你們的關係也會越來越親近喔!祝福你~



<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到臉書找我互動留言喔!

您的任何互動都是我創作的原動力~>




有心理學者研究指出,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原因有50%跟家族基因有關、10%跟環境有關、剩下的40%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透過練習來提升幸福感的。如果你也想活得更幸福,歡迎加入<幸福魔法讀書共學團體>,透過浸泡練習,讓你把款待自己變成日常,並活得更靠近自己渴望的幸福~



曾擔任公務員,過去人生皆走在主流的道路上。公務生涯十年身體不斷發出吶喊、反覆憂鬱,最終在學習敘事陪伴並加入<幸福魔法讀書共學團體>後勇敢辭職,由憂鬱地獄翻轉成幸福人生的追夢之旅。分享幸福育兒與生活的點滴,歡迎來玩~ 目前藉由創作文字及陪伴對話,協助人找到心裡的聲音並活出幸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許多人知道要照顧自己,卻做不到,文章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光有知識理解不夠,透過參與明德團體的「體驗式學習」,才能真正實踐「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他人」。文章提及幸福感40%可透過練習提升,鼓勵讀者加入幸福魔法讀書共學團體,學習自我照顧。
一位夥伴在團體分享的故事,讓他看見自己教養孩子中的努力與珍貴,也觸動作者,並分享自己透過學習典範,努力提升幸福感的過程。文中鼓勵讀者從羨慕的人身上學習,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逐步提升幸福感。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閱讀《喜歡自己就夠了》的心得,並將書中觀點與自身兩次憂鬱症經驗連結,闡述接納自己、聆聽內心聲音的重要性。作者強調,改變應源於對自身的接納與喜愛,而非來自否定與壓力。文中穿插書中金句,並舉辦贈書活動,提高讀者參與度。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如何透過練習「款待自己」,從過去的過度努力和憂鬱症狀,到現在將自我照顧融入日常生活的轉變歷程。作者強調友善的人際連結和他人支持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有意識地將款待自己納入日常生活中,提升幸福感。
這篇文章分享作者因韓國空難新聞觸發的情緒共感,反思過去為了未來而犧牲當下幸福的經歷,以及透過學習敘事療法,轉變心態,練習活在當下,追求當下幸福的體悟。文章也提及心理學研究指出,幸福感40%可透過練習提升,並鼓勵讀者追求幸福。
本文分享作者參加YearCompass活動的反思,探討成功與幸福的定義。作者回顧自己今年的經歷,即使沒有完全達成年初設定的目標,卻在寫作、陪伴他人和保持善良等方面有所成長,並在健康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文章鼓勵讀者重新審視成功的標準,並學會肯定自己的努力與付出。
許多人知道要照顧自己,卻做不到,文章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光有知識理解不夠,透過參與明德團體的「體驗式學習」,才能真正實踐「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他人」。文章提及幸福感40%可透過練習提升,鼓勵讀者加入幸福魔法讀書共學團體,學習自我照顧。
一位夥伴在團體分享的故事,讓他看見自己教養孩子中的努力與珍貴,也觸動作者,並分享自己透過學習典範,努力提升幸福感的過程。文中鼓勵讀者從羨慕的人身上學習,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逐步提升幸福感。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閱讀《喜歡自己就夠了》的心得,並將書中觀點與自身兩次憂鬱症經驗連結,闡述接納自己、聆聽內心聲音的重要性。作者強調,改變應源於對自身的接納與喜愛,而非來自否定與壓力。文中穿插書中金句,並舉辦贈書活動,提高讀者參與度。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如何透過練習「款待自己」,從過去的過度努力和憂鬱症狀,到現在將自我照顧融入日常生活的轉變歷程。作者強調友善的人際連結和他人支持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有意識地將款待自己納入日常生活中,提升幸福感。
這篇文章分享作者因韓國空難新聞觸發的情緒共感,反思過去為了未來而犧牲當下幸福的經歷,以及透過學習敘事療法,轉變心態,練習活在當下,追求當下幸福的體悟。文章也提及心理學研究指出,幸福感40%可透過練習提升,並鼓勵讀者追求幸福。
本文分享作者參加YearCompass活動的反思,探討成功與幸福的定義。作者回顧自己今年的經歷,即使沒有完全達成年初設定的目標,卻在寫作、陪伴他人和保持善良等方面有所成長,並在健康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文章鼓勵讀者重新審視成功的標準,並學會肯定自己的努力與付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可能是小時候家庭教育的關係 總是教導著應該成為他們理想的樣子 要能言善道、要出類拔萃、要吃苦耐勞 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傷 但也是因為這樣在心裡種下反骨的種子 渴望自由及為自己做選擇 也常常撞個頭破血流,默默療傷(此處不是指真的撞,畢竟我怕痛。) 在經歷過誰跟誰好誰跟誰不好的那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原生家庭一言堂的模式會很神奇地複製在我過去的學生時代或是職場,你就是會一直遇到這種壓制跟容忍模式,我們需要的其實是徹底的爆炸,跟徹底的行為模式改變。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遇到孩子行為讓你抓狂時,七個步驟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緊密。
Thumbnail
寒假開始了,你是否已經因為那些雞毛蒜皮大的日常瑣事,跟孩子雙雙處於生氣、不耐煩的狀態? 老實說這兩天,我看燁也有點不太順眼xd 就是…你們知道的 有些孩子好像天生就有潔癖似的很愛乾淨 有些孩子就大而化之不怕髒亂(就是很胎溝) 我們家兩個孩子,剛好一人一款 倒也不是好不好的問題 畢竟不論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可能是小時候家庭教育的關係 總是教導著應該成為他們理想的樣子 要能言善道、要出類拔萃、要吃苦耐勞 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傷 但也是因為這樣在心裡種下反骨的種子 渴望自由及為自己做選擇 也常常撞個頭破血流,默默療傷(此處不是指真的撞,畢竟我怕痛。) 在經歷過誰跟誰好誰跟誰不好的那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原生家庭一言堂的模式會很神奇地複製在我過去的學生時代或是職場,你就是會一直遇到這種壓制跟容忍模式,我們需要的其實是徹底的爆炸,跟徹底的行為模式改變。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遇到孩子行為讓你抓狂時,七個步驟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緊密。
Thumbnail
寒假開始了,你是否已經因為那些雞毛蒜皮大的日常瑣事,跟孩子雙雙處於生氣、不耐煩的狀態? 老實說這兩天,我看燁也有點不太順眼xd 就是…你們知道的 有些孩子好像天生就有潔癖似的很愛乾淨 有些孩子就大而化之不怕髒亂(就是很胎溝) 我們家兩個孩子,剛好一人一款 倒也不是好不好的問題 畢竟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