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送完小孩上學,我和太太總會到咖啡廳坐一會兒,聊聊小事。最近最常出現的話題,就是——女兒跟媽媽講話沒大沒小。
太太的做法是:「只要不厭其煩地講道理,孩子一定會明白的。」
我的立場是:「跟孩子做朋友之前,得先教她什麼是規矩,對大人要有基本的尊重。」
圖片來源:pexel
我們的方式不同,但目標一致:都希望孩子學會好好說話。
可結果卻是——女兒覺得媽媽太愛說教,不耐煩地頂嘴;對我這個強調規矩的爸爸,她也沒什麼話想說。
她的情緒和想法,似乎被卡在我們的「道理」與「規矩」之間。
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的方式,真的對嗎?
女兒準備睡覺時,我坐在她床邊,試著問了一個很直接的問題:
「為什麼總是要跟媽媽鬧脾氣?」
她翻過身,背對著我,沉默了很久。
圖片來源:pexel
我以為她不想回答,正要起身時,她悶悶地說了一句話:
「因為媽媽從來不聽我說話。」
這句話讓我愣住了。
我們一直試圖讓孩子「說話要有禮貌」,卻忘了她的話本身有沒有被聽見。
我開始懷疑,自己過去的應對方式——
如果這是一場談判,這樣的對話方式,會讓對方願意繼續談嗎?
這讓我想到自己的工作。
我的工作經常需要溝通談判。在商場上,我知道要傾聽、要換位思考、要給對方一個合理的台階下。
但為什麼這些技巧,放在家裡就行不通了?
圖片來源:pexel
有些談判技巧,也許適用於親子溝通,比如:
✔ 換位思考:「你希望對方怎麼回應你的需求?」
✔ 共識引導:「我們是不是可以一起找一個方法?」
✔ 耐心等待:「有時候,沉默比立刻反駁更能讓對方打開心房。」
但也有一些談判方式,對孩子來說是無效甚至有害的,比如:
❌ 優勢施壓:「我是你爸,所以你得聽我的。」(權威談判,在商場有效,但對孩子來說,只有壓力,沒有說服力。)
❌ 迴避問題:「你現在這樣說話,我根本沒辦法跟你談。」(這樣的話讓孩子感受到的是「我拒絕聽你說話」,而不是「我們應該換個方式對話」。)
❌ 情緒勒索:「你這樣對媽媽說話,媽媽會很難過。」(這不是讓孩子理解,而是讓孩子內疚,這種方式短期有效,長期卻會讓孩子失去表達自我的勇氣。)
談判的核心在於「尋求雙方的利益最大化」,但親子溝通,不能只有「利益」,還需要「情感上的理解與安全感」。
所以,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好好說話」,那就必須先讓她知道:
在這個家裡,她可以被好好聽見。
這讓我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什麼才是「好的溝通」?
最近,我讀到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Rosenberg)提出的「非暴力溝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這個概念強調,溝通的目標不是控制對方,而是理解彼此的感受與需求。
它有四個核心步驟:
1️⃣ 觀察(Observation):描述事實,而不是評價
錯誤示範:「你每次講話都這麼沒禮貌!」
正確示範:「剛剛你說話的時候,語氣好像有點重。」
2️⃣ 感受(Feelings):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責對方
錯誤示範:「你這樣說話,是想氣死我嗎?」
正確示範:「你剛剛那樣說話,我有點受傷,覺得不太舒服。」
3️⃣ 需求(Needs):找出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只是糾正行為
錯誤示範:「對長輩要有禮貌!」
正確示範:「我希望我們說話的時候,彼此可以感覺被尊重。」
4️⃣ 請求(Requests):提出具體可執行的請求,而不是強迫對方改變
錯誤示範:「你以後不准這樣講話!」
正確示範:「下次如果你生氣了,可以告訴我你在不高興什麼嗎?」
讓孩子知道:
我們不是要她閉嘴,而是希望找到更好的相處方式。
圖片來源:pexel
我們還是坐在老位置,像往常一樣喝著咖啡,討論著我們能做些什麼。
我們試著做些改變,像是:
這些方法有效嗎?我們也不知道。
也許,真正該調整的,是我們的心態。
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有屬於自己的社交圈,他會學著適應這個世界的規則。無論我們是耐心說理,還是嚴格要求,最終,他還是得自己找出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但有一件事,比「好好說話」更重要——讓他知道,他被愛著。
我們無法保證他每次說話都溫和有禮,但我們可以確保,無論他怎麼表達,這個家永遠是他能安心說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