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顧著說教!讓孩子安心說話,比「好好說話」更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每天早上送完小孩上學,我和太太總會到咖啡廳坐一會兒,聊聊小事。最近最常出現的話題,就是——女兒跟媽媽講話沒大沒小。


太太的做法是:「只要不厭其煩地講道理,孩子一定會明白的。

我的立場是:「跟孩子做朋友之前,得先教她什麼是規矩,對大人要有基本的尊重。


圖片來源:pexel

圖片來源:pexel


我們的方式不同,但目標一致:都希望孩子學會好好說話。

可結果卻是——女兒覺得媽媽太愛說教,不耐煩地頂嘴;對我這個強調規矩的爸爸,她也沒什麼話想說。

她的情緒和想法,似乎被卡在我們的「道理」與「規矩」之間。


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的方式,真的對嗎?



父母要的,不等於孩子懂的


女兒準備睡覺時,我坐在她床邊,試著問了一個很直接的問題:

「為什麼總是要跟媽媽鬧脾氣?」

她翻過身,背對著我,沉默了很久。

圖片來源:pexel

圖片來源:pexel


我以為她不想回答,正要起身時,她悶悶地說了一句話:

「因為媽媽從來不聽我說話。」

這句話讓我愣住了。

我們一直試圖讓孩子「說話要有禮貌」,卻忘了她的話本身有沒有被聽見。

我開始懷疑,自己過去的應對方式——

  • 她話還沒說完,我就打斷:「不可以這樣說話!」
  • 她語氣重了點,我馬上糾正:「注意你的態度!」
  • 她試圖表達不滿,我的第一反應是:「對大人要有禮貌!」


如果這是一場談判,這樣的對話方式,會讓對方願意繼續談嗎?

這讓我想到自己的工作。


談判中的技巧,為什麼在家裡行不通?


我的工作經常需要溝通談判。在商場上,我知道要傾聽、要換位思考、要給對方一個合理的台階下。

但為什麼這些技巧,放在家裡就行不通了?

圖片來源:pexel

圖片來源:pexel


有些談判技巧,也許適用於親子溝通,比如:

換位思考:「你希望對方怎麼回應你的需求?」


共識引導:「我們是不是可以一起找一個方法?」


耐心等待:「有時候,沉默比立刻反駁更能讓對方打開心房。」


但也有一些談判方式,對孩子來說是無效甚至有害的,比如:

優勢施壓:「我是你爸,所以你得聽我的。」(權威談判,在商場有效,但對孩子來說,只有壓力,沒有說服力。)


迴避問題:「你現在這樣說話,我根本沒辦法跟你談。」(這樣的話讓孩子感受到的是「我拒絕聽你說話」,而不是「我們應該換個方式對話」。)


情緒勒索:「你這樣對媽媽說話,媽媽會很難過。」(這不是讓孩子理解,而是讓孩子內疚,這種方式短期有效,長期卻會讓孩子失去表達自我的勇氣。)


談判的核心在於「尋求雙方的利益最大化」,但親子溝通,不能只有「利益」,還需要「情感上的理解與安全感」。

所以,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好好說話」,那就必須先讓她知道:


在這個家裡,她可以被好好聽見。



非暴力溝通:不只是「語氣溫和」這麼簡單


這讓我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什麼才是「好的溝通」?


最近,我讀到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Rosenberg)提出的「非暴力溝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這個概念強調,溝通的目標不是控制對方,而是理解彼此的感受與需求。


它有四個核心步驟:

1️⃣ 觀察(Observation):描述事實,而不是評價

錯誤示範:「你每次講話都這麼沒禮貌!」


正確示範:「剛剛你說話的時候,語氣好像有點重。」


2️⃣ 感受(Feelings):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責對方

錯誤示範:「你這樣說話,是想氣死我嗎?」


正確示範:「你剛剛那樣說話,我有點受傷,覺得不太舒服。」


3️⃣ 需求(Needs):找出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只是糾正行為

錯誤示範:「對長輩要有禮貌!」


正確示範:「我希望我們說話的時候,彼此可以感覺被尊重。」


4️⃣ 請求(Requests):提出具體可執行的請求,而不是強迫對方改變

錯誤示範:「你以後不准這樣講話!」


正確示範:「下次如果你生氣了,可以告訴我你在不高興什麼嗎?」


讓孩子知道:


我們不是要她閉嘴,而是希望找到更好的相處方式。



寫在咖啡涼掉之後

圖片來源:pexel

圖片來源:pexel


我們還是坐在老位置,像往常一樣喝著咖啡,討論著我們能做些什麼。

我們試著做些改變,像是:

  • 先聽完再說,不急著糾正,讓她把話說完。
  • 與其批評她的語氣,不如問:「你是生氣嗎?還是覺得我們不理解你?」
  • 不是每件事都要嚴格規範,只有真正踩到底線時才說「不行」。
  • 讓家不僅是「該學會規矩的地方」,更是能放心說話的地方。


這些方法有效嗎?我們也不知道。

也許,真正該調整的,是我們的心態


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有屬於自己的社交圈,他會學著適應這個世界的規則。無論我們是耐心說理,還是嚴格要求,最終,他還是得自己找出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但有一件事,比「好好說話」更重要——讓他知道,他被愛著


我們無法保證他每次說話都溫和有禮,但我們可以確保,無論他怎麼表達,這個家永遠是他能安心說話的地方

avatar-img
11會員
16內容數
內容創作者|市場觀察者|品牌思維實踐者 我寫市場趨勢、職場洞察、內容行銷, 有時拆解產業現象,有時只是記錄身邊的真實故事。 寫作不是答案,而是一種提問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誠實的公關人 的其他內容
分享《原子習慣》與《我可能錯了》兩本書如何幫助個人成長,並強調在追求改變的過程中,行動與心靈的平衡。真正的成長並非一味追求更多,而是學習放下執念與焦慮,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說明如何有效利用 AI 輔助學習和工作,並提供實際案例和技巧。AI 作為學習的工具,可以輔助整理資訊、訓練批判性思考和模擬真實情境。文章並提供提升 AI 產出品質的三個技巧:拆解問題、對比思考和轉換表達方式,並以 LINE AI 小幫手和英語口說練習為例,說明 AI 的應用。
93歲張忠謀近期接受英文訪談,談及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他反對台積電以績效考核為名裁員的事件。張忠謀的管理哲學,包含重視經驗、長期發展,以及影響力並非取決於管理人數,而是關鍵決策的影響等。文章也點出績效考核的陷阱,並分析張忠謀的成功之道以及其發聲時機的深層意義,呼應近期美國總統大選和地緣政治局勢。
本文探討2025年短影音經營的策略,並非單純鼓勵,而是協助讀者釐清自身是否適合投入。文章從克服發片恐懼、理解演算法推薦機制、滿足觀眾需求、面對激烈競爭,以及持續產出的重要性等面向,引導讀者深入思考,並提供一系列提問,協助讀者自我評估。
「人生的前 40 年是為別人而活,後 40 年才是為自己。」——榮格 我們從小學習如何適應世界,努力成為社會期待的樣子。但有一天,你是否會開始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我們做出的選擇,往往不是真的選擇,而是長年養成的模式。當你開始向內探索,人生的方向,才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分享《原子習慣》與《我可能錯了》兩本書如何幫助個人成長,並強調在追求改變的過程中,行動與心靈的平衡。真正的成長並非一味追求更多,而是學習放下執念與焦慮,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說明如何有效利用 AI 輔助學習和工作,並提供實際案例和技巧。AI 作為學習的工具,可以輔助整理資訊、訓練批判性思考和模擬真實情境。文章並提供提升 AI 產出品質的三個技巧:拆解問題、對比思考和轉換表達方式,並以 LINE AI 小幫手和英語口說練習為例,說明 AI 的應用。
93歲張忠謀近期接受英文訪談,談及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他反對台積電以績效考核為名裁員的事件。張忠謀的管理哲學,包含重視經驗、長期發展,以及影響力並非取決於管理人數,而是關鍵決策的影響等。文章也點出績效考核的陷阱,並分析張忠謀的成功之道以及其發聲時機的深層意義,呼應近期美國總統大選和地緣政治局勢。
本文探討2025年短影音經營的策略,並非單純鼓勵,而是協助讀者釐清自身是否適合投入。文章從克服發片恐懼、理解演算法推薦機制、滿足觀眾需求、面對激烈競爭,以及持續產出的重要性等面向,引導讀者深入思考,並提供一系列提問,協助讀者自我評估。
「人生的前 40 年是為別人而活,後 40 年才是為自己。」——榮格 我們從小學習如何適應世界,努力成為社會期待的樣子。但有一天,你是否會開始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我們做出的選擇,往往不是真的選擇,而是長年養成的模式。當你開始向內探索,人生的方向,才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父母尊重孩子並與他們建立穩固的情感連結是非常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4個法則,分別是尊重、信賴、傾聽、互助。這些法則可以幫助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強大的連結,並提供孩子支持和安全感。
Thumbnail
51 篇文章|77560 字 育兒觀|親職教育|親子溝通 簡介 在這個時代,孩子的成長再也不是學習知識那麼簡單,在《十歲前の親子聊心》一書中,我們將與每一位父母和教育者,一起探索如何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扮演最佳的引導者。 從建立自我肯定感,到親子溝通的藝術,再到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本書綜合性涵蓋
Thumbnail
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親子溝通常常被視為一項挑戰,你是否也在尋找與孩子深度連結的方法? 本篇文章將帶你探索親子間的非言語溝通之美,透過共享寧靜的時光,我們能夠強化親子間的情感聯繫,還能在無聲中傳遞深刻的愛與理解。不需要繁瑣的言語,只需心與心之間的相互響應。 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份
Thumbnail
在親子的日常交流中,如何避免對話成為一場單向的詢問會?當我們詢問孩子:「今天過得怎樣?」時,經常只換來一句「還好」。 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不想分享,而是我們的提問方式未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本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簡單而具體的問題,開啟孩子內心世界的大門。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化繁為簡,打開孩子心扉
Thumbnail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溝通方式往往成為了家庭關係和諧與否的關鍵。過去許多父母習慣以命令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卻不知這正逐漸拉遠了彼此的距離。 現在是時候從根本上轉變我們的溝通策略了!一起來探討如何透過改變語言的選擇和溝通的方式,從「命令式教育」轉向「共情溝通」,不僅能夠增加孩子的參與感,更能加強親子間的情
Thumbnail
在親子溝通的旅程上,我們常誤以為連珠炮般的提問能解開孩子心中的謎團,卻忽略了「傾聽」才是搭建心靈橋樑的鑰匙。 本文揭示了一個簡單卻強大的真理:透過真誠的傾聽與肯定回應,我們不僅能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更能賦予他們表達自我的力量。 邀請您一起探索,如何透過每一次的對話傾聽,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無間。閱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親子間的深度對話似乎變得愈來愈稀缺。我們常說親子溝通是關鍵,但真正的溝通不只是言語交流,更在於能否耐心傾聽。 當孩子帶著滿腔熱情分享他們的小世界時,父母的耐心聆聽無疑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和支持。這不僅能夠增進親子間的理解和信任,更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 那麼如何在
Thumbnail
每次試圖了解孩子的心事,卻總是遭遇冷漠或逃避?或許問題不在於孩子不願開口,而是我們未能捕捉到他們「準備好說話」的時機。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或許忘了,溝通的藝術不只是如何談話,更在於耐心等待那個對的時機。 深入了解如何尊重孩子的說話時機,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可能就藏在那些靜默的間隙中。閱讀全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試圖與孩子深入交流,卻發現對話總是一成不變、缺乏連結?關鍵之一可能在於「問題的提法不夠明確」。 一個好的問題,能打開孩子心扉的大門,引領對話進入新的層次。從「今天學校怎麼樣?」到「你今天遇到了什麼讓你覺得有趣的事?」的轉變,可能就是你們溝通方式的革命。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透過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父母尊重孩子並與他們建立穩固的情感連結是非常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4個法則,分別是尊重、信賴、傾聽、互助。這些法則可以幫助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強大的連結,並提供孩子支持和安全感。
Thumbnail
51 篇文章|77560 字 育兒觀|親職教育|親子溝通 簡介 在這個時代,孩子的成長再也不是學習知識那麼簡單,在《十歲前の親子聊心》一書中,我們將與每一位父母和教育者,一起探索如何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扮演最佳的引導者。 從建立自我肯定感,到親子溝通的藝術,再到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本書綜合性涵蓋
Thumbnail
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親子溝通常常被視為一項挑戰,你是否也在尋找與孩子深度連結的方法? 本篇文章將帶你探索親子間的非言語溝通之美,透過共享寧靜的時光,我們能夠強化親子間的情感聯繫,還能在無聲中傳遞深刻的愛與理解。不需要繁瑣的言語,只需心與心之間的相互響應。 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份
Thumbnail
在親子的日常交流中,如何避免對話成為一場單向的詢問會?當我們詢問孩子:「今天過得怎樣?」時,經常只換來一句「還好」。 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不想分享,而是我們的提問方式未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本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簡單而具體的問題,開啟孩子內心世界的大門。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化繁為簡,打開孩子心扉
Thumbnail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溝通方式往往成為了家庭關係和諧與否的關鍵。過去許多父母習慣以命令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卻不知這正逐漸拉遠了彼此的距離。 現在是時候從根本上轉變我們的溝通策略了!一起來探討如何透過改變語言的選擇和溝通的方式,從「命令式教育」轉向「共情溝通」,不僅能夠增加孩子的參與感,更能加強親子間的情
Thumbnail
在親子溝通的旅程上,我們常誤以為連珠炮般的提問能解開孩子心中的謎團,卻忽略了「傾聽」才是搭建心靈橋樑的鑰匙。 本文揭示了一個簡單卻強大的真理:透過真誠的傾聽與肯定回應,我們不僅能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更能賦予他們表達自我的力量。 邀請您一起探索,如何透過每一次的對話傾聽,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無間。閱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親子間的深度對話似乎變得愈來愈稀缺。我們常說親子溝通是關鍵,但真正的溝通不只是言語交流,更在於能否耐心傾聽。 當孩子帶著滿腔熱情分享他們的小世界時,父母的耐心聆聽無疑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和支持。這不僅能夠增進親子間的理解和信任,更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 那麼如何在
Thumbnail
每次試圖了解孩子的心事,卻總是遭遇冷漠或逃避?或許問題不在於孩子不願開口,而是我們未能捕捉到他們「準備好說話」的時機。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或許忘了,溝通的藝術不只是如何談話,更在於耐心等待那個對的時機。 深入了解如何尊重孩子的說話時機,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可能就藏在那些靜默的間隙中。閱讀全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試圖與孩子深入交流,卻發現對話總是一成不變、缺乏連結?關鍵之一可能在於「問題的提法不夠明確」。 一個好的問題,能打開孩子心扉的大門,引領對話進入新的層次。從「今天學校怎麼樣?」到「你今天遇到了什麼讓你覺得有趣的事?」的轉變,可能就是你們溝通方式的革命。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