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在Substack上分享更多關於北美職場上的所見所聞,有興趣可以訂閱我的電子報。
上星期我剛剛經歷了我在加拿大的第一次年度評核,入職9個月以來我一直想知道北美職場對員工的期望,我的表現在他們眼中怎樣,所以非常期待年度評核這一天的來臨。
在香港的時候,我在大公司(軟體工程師人數超過100人)工作過,也在初創公司工作過。遇過最簡陋的年度評核就是半小時跟直屬上司的1:1,聊聊他對我的整體印象,表現有沒有達標,和一些改進的建議,最後在一張評核表格上簽字就完成。
也遇過程序較複雜的,首先要填一份自我表現評核表格,再找3位或以上合作過的同事給予自己評分和評語,經系統提交後再預約跟上司的1:1,之後的步驟就跟上面的差不多。
而在加拿大的第一次評核我覺得是在兩者之間,沒有過多的步驟,亦不會流於走形式。我會在以下篇幅分享:
事前主管沒有通知我那天會進行年度評核,只是用平常1:1的時間來進行。整個過程用時半小時左右,先閒聊幾句後就進入主題。他分享螢幕給我看一份有2頁紙長的Word文件,當中有一個長這樣的表格:
分別有公司的6項核心價值,主管在價值下面寫上對我的評分,我有6項Exceeded和2項Achieved,應該還有一個類似未達標的選項不過我沒有所以不知道名字。
Comment那欄他寫了1–2項認為我能彰顯該價值的行為,比如說主動請纓接受團隊不熟悉的任務、任務所花費的時間超出預期時提出替代方案等,可能是我以前有領導團隊經驗的關係?他認為我在這方面做得比其他同事好。
Areas for improvement就是他給予我的建議,其中一項他提議我報讀關於DevOps的課程或培訓,因為團隊正在轉型到DevOps,有相關知識有助於我個人和團隊的發展。
由於時間緊迫,這半小時間大部份都是他說,我聽。之後他留給我一份功課:
他說職場上的評核應該是雙向的,正如面試一樣,公司在評核應徵者能力的同時應徵者在考慮公司適不適合自己。他要我寫一份對他的評價,並提議我用以下的框架來寫:
作為一位軟體工程師,我對程式碼比對人多,所以衷心感謝這次主管給予我的框架,不用自己想該用什麼格式去寫。不然的話,我應該會同樣地根據公司的6項核心價值去評,或者隨隨便便寫幾句了事。
經過這次評核我覺得其實北美職場對員工的要求跟香港的沒什麼差天共地的分別,只有幾點我認為是較特出的:
我欣賞公司在年度評核設立了評分準則,不至於過於主觀(雖然也要看主管人怎樣)。基於這份評核表格,有助我了解公司對員工的要求,更容易訂立來年的職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