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dl.handle.net/11296/9cqhb6
楊豐勳(2018)墨子思想的起源、繼承與影響研究: 墨子出生於孔、孟之間,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創始人,面對當時世局的混亂,墨子主張以「兼愛」、「非攻」之道確保國家社會的穩定,出生於平民的他,是少數能為百姓爭取權益的人。墨子學說的架構出於儒家,同樣主張倫理、道德,但墨子感於儒家「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因此從儒家出離,創立墨家思想,主張去禮非樂、節用節葬、縮減喪期,條條皆是由反儒而起,故我們可說墨家思想的出現是基於對儒家的反抗,這是由於彼此的身分不同。孔子欲恢復周公制禮作樂的傳統,以恢復社會秩序,而墨子卻有意在周公之上找了更高的權威「夏禹」作為自己理論的依據,故《墨子》中常見引述三代聖王的言行事蹟作為自己推行學說可行的證據,故三代聖王在《墨子》中成了最佳的代言人,但在文本分析後發覺,墨子對於三代聖王的言行恐有過度美化的情形,非其真實之樣貌。「天志」、「明鬼」是墨子設定的外在權威,作為執行賞罰的保證,「貴義」思想則是墨子的言行準則,「節用」、「節葬」、「非樂」是墨子的經濟民生理論,「尚賢」、「尚同」則是墨子的政治主張,最終希望人人皆能實踐「兼愛」、「非攻」之道,以確保國家社會的安定和諧。
墨子辭世後,墨家思想逐漸發揚光大,在戰國時期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墨家學說必然會被其他諸子所吸收汲取,如:儒家繼承了墨子的民本思想,法家發揚了墨子的功利思維,兼愛思想啟發大同世界的理想,俠義精神則塑造了民族的正義之魂,尊天事鬼的宗教觀也對道教產生了影響,輝煌的科學理論與反戰思維更是墨子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