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一則貼文,是說50歲之後的職涯發展,那位年紀已經超過50的先生,因為已經從本業離開,想要再挑戰新的產業,於是有考慮再去唸在職碩,也選了幾間學校的科系,要問網友的意見是如何?
可想而知一定是負面的回覆居多,畢竟年紀都50出頭了,還要去學校唸個二、三年左右才會畢業,到時也差不多55歲左右,一般人的職涯也接近是60~65歲退休,所以這個學歷的投資成效如何,其實也不得而知。
不過我那時有另一個想法,也就是為什麼人生到了後半場,怎麼還有加法的念頭?這個加法就是還想透過跨領域學習、接觸陌生的事業,來增加職場的競爭力;老實說以我個人的經歷,畢竟我也是年過40歲才拿到碩士學歷,但對我來說,碩士的學歷與我的工作資歷是正相關(機械、模具),所以這份學歷對我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我唸在職碩其實是透過減法去衡量出來的結果,當年我在104上面直至30歲左右,只要一開放履歷,就會有很多公司主動邀約面試,而年過35歲之後,公司主動邀約面的訊息就直線下降,那時我才真正意會到自己真的不年輕了,而職場上的優勢也不再了。
本來我對於寫作、網路部落格經營、設計接案、做生意…等,發展的觸角還是很多元,突然就意會到再這麼保持著什麼都想要的念頭,可能一生就這樣維持低薪、時間被浪費掉了!於是才在接近40歲時狠下心去唸了在職碩,專精於自己的本業去發展,幾年後在電子業發展得還算不差,一份工作的年薪,就能抵掉原先除了正職工作外,還要兼差、接案、做小生意所賺的所有收入。
也剛好在前幾天又看到了YTR張修修有影片介紹了這本書的作者"葛瑞格.麥基昂",所以我就找了這本“少,但是更好“來看,想不到內容與我近年的想法非常接近,看完後也覺得收穫不少,於是就在這邊介紹給各位朋友。
在現代社會,時間成為稀缺資源,而忙碌似乎成為衡量個人成就的不成文標準。本書挑戰這種傳統觀念,提出「專準主義」(Essentialism)的概念,強調透過有意識地選擇、簡化與精準執行,以確保時間與精力投注於真正有價值的事物。
全書架構清晰,從思維模式到具體行動,分為「精挑」、「簡化」、「準確執行」三個核心步驟。首先,精挑強調判斷何者為優先事項,避免陷入「所有事情都重要」的陷阱。
選擇的權力應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被外界的期待牽著走。其次,簡化則是去除多餘干擾,無論是資訊過載、無謂的會議,甚至是難以割捨的舊承諾,都需果斷清理,以確保核心目標不受干擾。最後,準確執行則針對實踐過程進行優化,包括排除障礙、建立流程,並確保每一步行動皆為達成關鍵目標服務。
書中強調「優雅地說不」的能力。許多人習慣性接受所有請求,導致自身負擔過重,反而影響真正重要的事項。特別是在台灣職場環境中,這種情況尤為常見。與歐美國家相比,台灣職場文化較為類似日本,強調上下階級關係,員工往往難以拒絕上級或同事的請求,即便這些請求超出自身能力或時間範圍。
因此,作者提出的「機會成本」概念對台灣職場工作者而言尤具價值——當所有事情都被視為必須完成時,真正重要的目標往往被稀釋。此外,透過設立界限來保護個人時間,能幫助員工在維持專業表現的同時,也兼顧自身的心理健康與長期發展。
本書不僅適用於職場,更能應用於生活各個層面。無論是個人成長、決策思維,甚至是組織管理,專準主義皆能發揮影響力。當個人或企業能夠專注於關鍵價值,避免被瑣事牽絆,便能將有限資源發揮至最大效益。
建議對目前工作、生活、家庭還有許多方向不明的朋友,可以找本書來看看,相信對“選擇“這件事情,會有更好的取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