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資訊不清、能力不夠時,你是怎麼應對的?
你接到一項新任務,卻發現資訊模糊、指示不清,甚至連目標都含糊不明,讓你無所適從。或者,你發現這項任務需要的技能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但主管卻認為你「應該能處理」。
這時候,你會怎麼做?
有人會默默硬撐,害怕求助會讓自己顯得不夠專業;
有人則會焦慮不安,認為自己能力不足,開始自我懷疑。
事實上,真正的專業不是「什麼都會」,而是知道「如何處理資訊不足與能力不足的狀況」。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 CALMS 個體化,來幫助自己冷靜判斷,找到有效的應對方式。

❌ 不夠分化的兩種常見反應
❌ 反應 1:過度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陷入焦慮與無力感
「這是我的問題,我怎麼這麼無能?」
🔹 情境: 你發現這份工作需要的技能你沒有,或你對任務的資訊完全不清楚,但你不敢開口問,因為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擔心別人覺得自己不夠勝任。
🔹 問題:
- 你開始把「資訊不清」或「能力不足」內化成「我不夠好」,導致自信心下降。
- 你因為害怕被批評而選擇硬撐,但這會讓自己壓力倍增,甚至讓問題變得更難解決。
- 這樣的思維模式會讓你一直「懷疑自己」,而不是「尋找資源來幫助自己」。
🔹 結果: 你不敢求助,導致任務進度延遲,最後可能真的做不好,進一步驗證了自己「不夠好」的想法,形成惡性循環。
❌ 反應 2:直接推責,認為問題都是別人的錯,消極應對
「這任務本來就不清楚,做不好不關我的事!」
🔹 情境: 你接到的工作資訊不完整,甚至指示模糊,讓你覺得根本無法執行。於是,你選擇擺爛,或者等主管發現問題時再處理,內心帶著「反正不是我的錯」的想法。
🔹 問題:
- 你把問題完全歸因於主管或環境,而不去尋找解決辦法。
- 你可能認為「主管應該給我完整資訊」,但事實是,職場中許多任務都不會有100%的清晰度,如何主動釐清資訊,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 這種心態容易讓自己被動等待,而不是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 結果: 主管可能會覺得你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你的職場信譽,而你自己則陷入「被動等待 → 進度落後 → 責任推卸 → 被主管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 CALMS 個體化應對方式:化焦慮為行動,主動尋找解決方案
當我們面對「資訊不足」或「能力不足」的工作時,CALMS 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冷靜,釐清問題,並找到有效的解決策略。
1️⃣ C – Clear Boundaries(清晰界線):區分「資訊不足」與「能力不足」,避免過度內化
「資訊不夠 ≠ 我不夠好,這是兩回事。」
🔹 你可以這樣做:
- 先釐清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資訊不足?還是能力不足?還是兩者都有?
- 提醒自己:「資訊不清,是一個客觀問題,不代表我能力不足。」
- 避免自責式思維,將焦點放在「如何獲取資訊」而不是「我是不是不夠好」。
2️⃣ A – Accept Differences(接納不同):理解每個人的資訊處理方式不同,學會主動釐清
「主管的資訊給得不完整,不代表他不重視我,而是因為他的工作方式不同。」
🔹 你可以這樣做:
- 如果資訊不清,主動發問:「這部分的細節,我應該從哪裡獲取?」
- 學習不同人的工作方式,有些主管習慣給簡單指示,而不是細節,這時你需要主動補充資訊,而不是期待別人「自動」交代清楚。
3️⃣ L – Let Go(放下控制):接受自己當下的能力限制,並尋找資源提升
「我現在不會,並不代表我永遠不會。」
🔹 你可以這樣做:
- 放下「我應該什麼都會」的期待,允許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犯錯。
- 思考:「這個任務有沒有可以請教的對象?」
- 不要害怕開口尋求支援,而不是一個人硬撐。
4️⃣ M – Mindful Awareness(內在覺察):管理自己的焦慮,不讓情緒影響判斷
「資訊不清、能力不足,確實讓我感到壓力,但這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 你可以這樣做:
- 當你發現自己開始焦慮時,深呼吸三次,讓自己回到理性狀態。
- 寫下目前能做的第一步,例如:「先確認關鍵需求」,「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
- 提醒自己:「我現在感到焦慮,但這並不代表事情真的無法完成。」
5️⃣ S – Self Expression(自我表達):清楚傳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壓抑或推責
「我目前對這個任務的方向還有些不確定,可以請你再幫我確認幾個關鍵點嗎?」
🔹 你可以這樣做:
- 如果資訊不足,向主管提問:「這個專案的關鍵指標是什麼?」
- 如果能力不足,向同事請教:「這部分我不太熟悉,可以請你分享一些過去的做法嗎?」
- 主動尋求協助,而不是等到問題變嚴重才求救。
📌 結語:當資訊不足、能力不足時,CALMS 讓你穩住自己,找到解決方案
✅ 清晰界線(Clear Boundaries):資訊不足 ≠ 你不夠好,不要過度自責。
✅ 接納不同(Accept Differences):每個人的工作方式不同,學會主動釐清資訊。✅ 放下控制(Let Go):允許自己當下的能力有限,並積極尋找學習機會。
✅ 內在覺察(Mindful Awareness):管理焦慮,把專注力放在「下一步該怎麼做」。
✅ 自我表達(Self Expression):清楚表達需求,而不是壓抑或推責。
當我們能穩定自己的情緒,清楚釐清問題,就能在人際互動與職場挑戰中,真正自在做自己,不再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