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都只知道要讀書,卻不知道如何學習,也鮮少有人教我們讀書的方法。做筆記其實沒有你想的這麼難!
本書作者乙烯,畢業自北一女數理資優班,曾代表臺灣參加國際科展,目前就讀政治大學心理系、輔修教育系,經常在Instagram上分享學習心法、讀書祕訣和學生心理,引起數萬學生與師長的共鳴及迴響。作者的一句話我很喜歡:
我們永遠不會是最聰明的那個人,但這不代表我們不能對知識充滿好奇,不代表我們不能與他人分享經驗,你永遠有機會找到自己的亮點,也永遠有機會成為自己與他人生命中的光。
本書作者因為目前就讀心理系,因此除了教大家筆記的方法外,也從心理學的角度引導大家「了解自己」、「探究學習的障礙」「如何改善拖延」「如何面對挫折」等等實用的過來人經驗。
筆記的精髓並不是寫出來的東西,而是思考與整理的過程。就好比我們在職場上常常準備簡報,其實簡報上面呈現的字或美觀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有價值的、讓大家花最多心力的是「準備的過程」「討論的過程」所得出來的精華。也好比我現在把一本書的心得整理出來分享大家,其實打字並不困難,真正費心的是我必須先把這本書看完、吸收,從中整理出「作者想傳達的核心」,並運用自己的方式「精簡」整理成對讀者有幫助的內容。因此,字體美不美不重要,顏色配置、美觀的版面也不重要,清楚的思考架構才是你真正獲得的收穫。
最能檢測自己是否有聽懂課堂上的內容,就是在課後或是當天晚上
複習,把所有教材蓋起來,開始在紙上「寫下自己記得的部分」。寫不出來、想不起來時,再打開教材,用紅筆補上自己忘記的部分,提醒自己。
顏色不用多,作者慣用3種:
筆記不要寫的滿滿的,一張紙必須適度留白,讓自己有補充其他想法的空間
。因為當讀筆記時的「思考」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作者會在課前先讀完課本、做完筆記。上課時針對老師講的重點用螢光筆畫起來,或是向老師提問看不懂的地方。作者認為:「帶著問題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所以筆記不僅是整理課本資料,更是收集我的疑惑。
作者分享自己是先看過目錄上的標題、章節次標題,並快速翻閱課本內容,大致了解整個架構之後,嘗試形成問題。知道接下來要上什麼內容,都比腦袋一片空白好。
平常我們已經被大量的知識轟炸,卻沒有好好思考這些資訊的意義或背後的訊息,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對事物的好奇心。
二分割筆記
,右邊記下「重點、關鍵字」,左邊是「想到的問題」專心聽課
為優先,所以請善用符號、縮寫,節省時間。心智圖
或白紙
學習筆記來檢驗自己是否記得。心智圖需要抓出章節架構、相似概念要做連結、也可以從不同面向切入做延伸。並可適時加入表格或圖表,幫助自己記憶。作者本身也參與教育部的數位學伴計畫,因此接觸很多少年少女,從他們身上看到很多學習及日常生活上的困擾(例如沉迷抖音😬、覺得自己不如人、無法專心、無法克服自己的心魔...等),本書一一整理分享,同時以過來人的心情分享一些給家長爸爸媽媽看的建議,教爸媽怎麼做可以維持良好親子關係,例如「傾聽」「溝通」「表達愛意」。
最後,我自己最推崇的是本書作者鼓勵大家一定要「認識自己
」,從小到大,我們真的很不了解自己,甚至很多出社會已經工作很多年的人還不了解自己、一輩子都在摸索自己。我近年很喜歡的一本書「僧人心態」提到:
我們認識的自己常常是別人眼中的自己,也就是我們用周圍人對我們的反應/評價來定義自己,而當我們越仰賴他人的評價、他人的掌聲,我們自我迷失的程度就越大。
最近我看另一本書「無意識的力量」,也不約而同提到:請問問自己,最近一週讓你快樂的事情,是別人稱讚你、肯定你嗎?還是你自己就能帶給自己快樂?這些都在在證明「認識自己」的重要性。
最後本書作者想說,這本書分享了很多學習方法,但希望你記得,沒有一套方法完全適合所有人,鼓勵大家不斷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還有學會「自主學習」的能力
,因為現在這個世界有太多資源可以自主學習,唯有學會學習的能力,你才能不斷保持學習的動力與興趣。
以上簡單心得分享,如果喜歡,拜託幫我按一個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是我閱讀與分享的動力)。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妳,歡迎訂閱我或贊助我,給我小小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