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kson本人活到92歲,1994年才離世,期間他還繼續做研究,為理論新增了一個「第九階段」
因為,身體容器都老成這樣了,還有思考的可能嗎?
。
當身體容器逐漸失去能力時--視覺聽覺不太管用、記憶不太可靠時
每天光是好好活著,過日常生活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萬一眼鏡放錯位置,要找到它更是很大的挑戰
到了90歲,不得不接受生理衰退所帶來的極大限制
。
我奶奶99歲,最後幾個月裡,她不太能說話,最後一個多月時,眼睛打不開
奶奶雖然也有退化,但還不到失智,她仍堅持自己上廁所不麻煩他人(或者不上廁所一樣也不會麻煩別人...但就會無自覺尿在褲子)
奶奶清醒時候可以說話、指認、問近況,但慢慢的清醒時間越來越短
我想到Erikson《生命週期完成式》所寫的第九階段
設想奶奶心智再健康,恐怕體力也只剩下10/100,最上限就是10,能做得太有限,而且損耗快、恢復慢,只能一直睡、躺,連坐都會腰骨神經痛
過農曆年時團聚,那些活動更損耗體力,我猜是「負分」了
因此年假結束她開始昏睡,醒著時間短,也不太進食。直到一個多月後,醒來坐著看著家人、講幾句話,體力用完,然後又再度昏睡。整個人只剩燭火般的反射本能,也許聽覺還在吧,家人還是盡量跟她說話。
最後在睡夢中熄滅。
生物都會知道自己的死亡時刻,並選擇安靜、獨處的等待熄滅,我想一部分是來自生理/身體的關機宣告,因為清楚所以有所預備,那麼所謂「人最終是孤獨的」就是指這個時刻。如果該說的都說了,信仰也帶她回到天家,那並不會是懼怕的時刻,而是準備好了的時刻。
。
114/2/27 外婆(民13)離世
114/3/12 祖母(民15)離世
兩位大家長壽終正寢相繼遠行,儘管是預期中的事,但對家族而言仍要經歷失落,悲傷某個連結的逝去
聖經詩篇九十:10:「我們一生的年日是70 歲;若是強壯可到80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 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生命總有終點,基督徒相信生命最後會在天家團聚
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