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對小六生而言,即陌生又新鮮,懷抱著無限的好奇與美好的期待。換句話說,孩子自小學畢業,成為國中生的身份開始,觀察、想像與衝擊,所有第一次的接觸與感受,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與學習,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帶班和生養小孩一樣,如果愈來愈輕鬆上手,如此使用的方法是對的,反之,教養的方法就有必要檢視,而且要儘速調整。
本篇旨在以記錄方式,在孩子國中入學的第一個月內,藉由每日的觀察、記錄、反思與內化,規劃出明天的聚焦指引,並透過品格塑性與習慣養成之歷程,探究學生認知、情意與行為潛移默化的變異,藉以尋找合宜的成長方向,持續運用於未來的班級經營中。
品格與習慣的紮根,是未來學習更順暢的基本元素,每一個相關的組成份子,都應該共同參與這個影響深遠的任務。然而,可以從什麼地方、用何種方式著手,才能讓這個教育的重要課題深刻內化?對我而言,國中新生剛入學就是品格塑型、習慣潛移默化的最佳時機。培根説:『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看過一個報導:諾貝爾獎獲獎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了你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出乎意料,這位白髮蒼蒼的學者回答:「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麼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就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概括起來就是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東西是從小家長和老師給他們培養的良好習慣。
出發;一切是從新生尚未入學的暑假親師座談會開始。各位親愛的家長大家好:這個暑假很忙,學了很多,也看了很多,其中的一個思維想與大家分享:「一個身份要做到完美的一百分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同一個身份輕鬆的完成六十分後,學習或發揮自己的創意,多花個30分鐘就可以延伸出另一種超越六十分的能力,這種積極的思維與作法是非常有價值且有效率的」。目前暑假已經過了一半,想利用時間請大家吃個便餐,順便召開學期前家長日(親師座談),聽聽家長們針對孩子在七年級上學期的學習、生活規劃的想法與作法,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