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期的成功,往往會成為下一階段的阻力。」—— 改寫自《轉型再成長》,李吉仁,2024
#成長變成企業的『瓶頸』?
某機電整合公司,在三年內營收翻倍、團隊規模擴充至兩倍以上。但當 ESG 評比壓力來臨、同業開始數位轉型、客戶期待更永續的解決方案時,這家公司卻陷入了一種疲乏感:每件事都在做,但好像又都推不動。這正是我們在顧問工作中,最常遇到的現象:
“企業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缺乏一套『再成長』的邏輯與方法。"
李吉仁教授在《轉型再成長》中將這種情況定義為:組織進入高原期(plateau),若無法跨越,將可能走向遞減或失速。
#再成長的五大阻礙:你踩到哪一個?
根據我們對企業案例的歸納,以下是五種最常見的阻礙:
1.缺乏雙引擎:仍只靠內部資源硬撐
內部團隊疲乏,卻遲遲未考慮策略夥伴或外部顧問,讓成長只能靠現有資源硬撐。
2.新事業沒流程、沒責任鏈
跨部門支援意願低,缺乏 SOP 或里程碑設計,導致新事業執行就像是員工下班後多出來的工作,沒有人負全責、也缺乏正規資源支援。
3.新能力的人才導入與支援系統
轉型需要 ESG、AI、國際報導等新知識,但公司仍習慣「內部調派」,錯失學習黃金期。
4.組織文化仍以『短期績效』為導向
新事業若不能短期產值,就被打回票;創新失敗一次,就不再被允許嘗試。
5.組織設計未跟上新目標
策略想往平台化發展,但組織還是線性專案制;想做 ESG 績效,但沒有資料鏈與回饋機制。
#五項行動:打造企業的再成長引擎
行動一:建立『內部育成+外部合作』雙引擎
某水資源工程公司原本僅做設備代工,後來與環保署開發合作平台,一邊育成 ESG 資料部門,一邊與大學團隊共創預測模型。這就是雙引擎的實例。
行動二:設計清晰的新事業開發流程
我們協助某能源服務商建構「探索 → 試點 → 延伸」三段式 SOP,並設計內外部責任鏈結構,讓轉型不再只靠創意,而是可被複製的流程。
行動三:盤點並導入關鍵新能力
盤點內部缺 ESG 專業人才、資料分析能力,進行外部顧問導入,並建立「共學式內部工作坊」,讓人才成長與事業成長同步發生。
行動四:重塑文化,允許『階段性錯誤』
為新事業設計特別KPI與容錯制度,如「試點階段允許延遲3週」或「學習成果納入評比」,讓成員敢做、敢學、不怕跌倒。
行動五:調整組織設計承接策略目標
某顧問公司從線性部門制改為矩陣式小組制,讓 ESG、數位、技術人員可快速組隊、專案對接,大幅提升反應速度與創新落地率。
實例:ESG平台型顧問公司的轉型路徑
這是一家原本以「碳足跡查驗」為主要營收的工程顧問公司,2025年起面對產業競爭壓力與 ESG 客戶新需求,決定轉型:
- 設立新事業群,專責 ESG 軟體平台研發與服務
- 與外部資料供應商合作,導入自動化排碳資料介接
- 成立跨部門成長小組,每月一次回顧與滾動修正
結果一年內創造了超過 25% 的新營收來源,並成功爭取兩家國際品牌企業成為長期客戶。
這樣的轉型成功關鍵,不在於工具,而在於:
從高層策略願景、組織設計、人才成長到文化思維,全套進化。
邀請你:參加我們的『企業再成長策略診斷會議』
如果你也發現自己企業正在面對:
- 成長速度停滯,但團隊已經滿載
- 推動新事業屢屢受阻,資源與協作斷裂
- ESG 或數位轉型,始終沒有形成「新獲利引擎」
那麼,我們誠摯邀請你預約一次顧問診斷對話。
時間:每週一至週五,上午10點至下午5點 方式:線上會議或實體交流,彈性安排
預約信箱:esmod.ou@gmail.com
讓我們一起,從高原邁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