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會,才有能力判斷AI給的答案〉2025-03-30
哲學課的時候,小孩們有時會聽到問題就直接拿出手機說要問ChatGPT。
因為他們是有思辨能力的孩子,持續來上這個課也是因為他們對這些問題有興趣、也願意思考。所以原則上,我願意相信他們不會AI說什麼就直接當作是答案。然而,我還是會覺得,在問AI之前,應該要自己先思考一遍,有了自己的初步方向之後,才以「聽聽看其他回答」的方式問AI。
我們或多或少聽過一種說法:不用學那麼難的算數,按計算機就好;很多知識不用學,反正都能Google到。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我們的確不需要像傳統的填鴨式教育那樣,死記硬背一些知識、為了訓練解題速度每天寫一堆考卷。
然而,我們還是需要先學會,才有能力去判斷搜尋的結果、去知道自己按計算機按出來的答案是否正確。那些有標準答案的事情都已經是這樣了,哲學或人生真實面對的複雜思考更是如此。如果我們沒有自己思考過這些問題,AI給出來的答案會成為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第一印象,影響我們後續的思考。
就像是我們在玩寶可夢卡牌或其他卡牌遊戲,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去網路上找當前環境中最強的牌來抄,雖然之後你還是可以改,但你根本就不會知道怎麼改。
甚至,由於你從來沒有自己組牌過,你無法真正理解這套牌的使用思路,你不知道每一張牌在牌組中扮演的角色。就算那套牌真的是「版本答案」,你也會因為無法駕馭,打不出好成績。
我有些悲觀地相信,這些方便的工具會讓愈來愈多人停止思考。就像有了自動導航就不再記路,有了AI,我們連思考都漸漸不需要靠自己。就像比賽結果與過程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能夠跳過思考就得到答案,或許我們將錯過很多最值得留住的事情。
就算姑且不去談論社會影響,像是因此變得更容易被民粹政客操作等。我們的整個生命,也會離那種「經過審視的人生」愈來愈遠。就像明明付了票,結果在電影院裡面一直低頭滑手機,什麼都沒看。也許座椅和空調讓你感覺很舒服,但我多管閒事地感到可惜。
但正如我們多次談過的,科技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也沒有將其完全捨棄的回頭路。所以,現階段重要的事情或許是:好好想一下要怎麼設計一堂課,讓孩子們能夠更早知道如何用AI來輔助思考與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