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文化界的人,雖然年輕時曾經夢想要創作,但是從來沒成功過。可是最近因為1043個作家連署挺大罷免,當然就會引出一些不同的聲音。
於是昨天我看到「不敗教主」的反應。圖片擷取自臉書
【給不敗教主的一點回應:我們的世界不一樣,但彼此的努力都值得被尊重】
親愛的不敗教主您好:
我曾看過您分享自己從教職轉型、靠寫作努力闖出一片天,也佩服您願意把自己寫書的收入捐出來幫助弱勢。這些對社會的付出,沒有人會否定,也的確值得尊敬。
但這次看到您批評連署作家的發言,我心裡有點酸,也有點難過。
也許是因為我們身處的世界太不同了。您寫的是理財書,有穩定的讀者,有出版社願意投資行銷,甚至可以辦演講、開課程。這是市場支持的創作,恭喜您找到一條成功的路。
但您可曾想過——
有些人寫的是詩,是實驗性劇場,是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學,是面向國際的文化翻譯——這些東西(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無法靠市場賺錢,卻是這個社會的靈魂與根。
他們不是不努力,只是選擇了一條不靠KPI活下來的創作之路。
文化補助,不是特權,也不是「分錢」。那是社會共同出資,幫助那些願意耕耘非商業價值的創作人,讓文化多樣性不會因為貧窮而消失。
您說:「寫作是你的工作,為什麼要人民補助你?」
我想回應的是:有些寫作,是為了整個社會存在的記憶與思考,而不是為了賣得好。
您說:「宣傳台灣,不是只有你們文化人能做。」
我也同意。但很多文化人正是透過他們的創作、出國參展、翻譯出版,讓世界知道台灣。這些人,不該被一句「是在出國玩吧?」就抹煞了他們的努力。
您說:「你們誰像我捐千萬?」
我想,也許有些文化人一輩子都無法存到千萬,但他們捐出的,是一生投入無人喝采的創作現場。也請相信,他們一樣愛這片土地,只是用另一種方式表達。
佛陀曾經因為一個貧婦捐出自己僅有的上衣給他而祝福他,我相信對社會的貢獻不一定要比金額。
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如何讓補助制度變得更公平、更有效,但希望我們都不要再用「要飯的」、「噁心」這種字眼,去否定另一群人的價值。
我們的方式不同,但我們的心願其實一樣——都希望這塊土地更好。
我不是文化人,我只是一個剛好兩邊的文字都看得到的普通人。希望您瞭解,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理財,我們也需要有好的文學作品。
然後,不敗教主回應了:
其實我一開始看到這個回應,我覺得,唉,夏蟲不可以喻冰;不過我還是努力回了他。
謝謝您的回應,這是一個很多人會有的疑問,我完全可以理解。
您說得沒錯,台灣社會有非常多辛苦工作的人,例如工地工人、看護、清潔人員,他們日以繼夜地工作,卻很少被補助。這的確是一個制度上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
但文化補助的邏輯,跟社會福利不一樣。它不是因為某人「辛苦」,也不是因為「他沒錢」,而是因為有些文化創作對社會有價值,但商業無法支撐,所以由公共資源來補上。
就像我們會補助偏鄉教育與醫療,因為市場開補習班、醫院不會去那裡;我們會補助保育濕地,因為土地開發不會保護它;文化補助也是同樣邏輯。
文化不是誰比較可憐、誰比較會賺錢,而是:有哪些創作對整體社會有長遠意義,卻無法靠市場存活?
這類補助不是要讓文化人變富有,而是讓社會可以保留那些「市場不會做、但社會不能沒有」的內容。
補助制度也不是排他性的——若有其他行業也需要公共資源扶持,我們一樣可以推動政策支持。但不該是「因為其他人沒補助,所以文化人也不該有補助」。
我們當然可以一起監督補助制度有沒有濫用,有沒有審查不公,但也希望不要一竿子打翻所有創作者,否則最終會讓台灣成為一個只剩KOL與金流內容的島嶼。
我在1980年代後期時讀大學,那時候全臺灣都在瘋大家樂,每週四開獎的時間全臺灣電話佔線(那時還沒有網路,所有有簽的人都在打電話問組頭);後來畢業的時候股市開始狂飆,連醫檢師都跑去考金融證照、辭職去號子上班。當時的臺灣,被取了一個綽號,叫做Republic of Casino。
我不是說大家都應該要變成文青(我從來不是),也不是說大家不該關心自己的財富(我就是因為關心自己的財富,才會去追蹤如不敗教主這些KOL的粉專),但是藝術可以滌淨我們的心靈,昇華我們的靈魂,而從古到今,藝術家沒有金主的贊助,真的很難生活。
不過,很有趣的是,我的回應引出一些有趣的回應。這些回應,其實代表了民眾長期對文化界的各種偏見。
回應一:文化人的社會地位仍屬中上,這些人的存在和一般的市井小民是一樣的,為什麼他們的努力價值就應該比較高,還需要被補助?
這個回應讓我想到有些民眾也對於慈善團體的CEO出門搭頭等艙(如United Way)覺得很不以為然,因此不願意捐款。當然我覺得搭頭等艙是有點太豪華,但如果是他自己補了差額呢?這樣大家能不能接受呢?還是,大家都要回捐一部分薪水給自己的NGO,這樣才是好的?
我相信許多創作者的經濟並不寬裕,只是他們也沒必要活成很貧窮的樣子給大家看(會不會又被批評是「裝窮」),不是嗎?我們看到這些文化人的場合,不是演講、上節目要不然就是領獎,這種時候,總是要打扮得像樣一點吧。
回應二:能理解您說的,很多文體畢竟是小眾,要維持確實需要補助,不過覺得補助是給暫時還未做出成績的新銳作家用的,檯面上出來抗議的這些人,尤其李x,從30年前<殺夫><北港香爐>之後,還有什麼重量級的創作?到底補助是增進了這些人的創作力,還是讓人更加安逸躲在補助的保護傘下,靠著舊作吃一輩子? 更別提什麼林x佐的破電影,更是不知道價值在哪,只是消耗預算罷了,人民對於這筆補助的正當性當然產生質疑,畢竟誰在職場可以給你機會無限試錯?!
這個回應其實也暴露了許多人對文化補助的偏見,大概可以整理成以下的幾個偏見。
回應三:這年頭… 要飯還要得理直氣壯的… 還真是不多見呀!!! 讀書人的風骨呢? 知恥近乎勇呢?
這個就更經典了,顯然這位民眾應該是認同陳玉珍女士的...但是,我想說明一下
1.要補助並不是沒風骨
→ 讀書人的風骨不是窮撐撐到死,而是堅持價值、有話想說,有創作要留下。如果整個社會都讓文化人餓肚子、做不下去,請問風骨要靠什麼維持?骨頭嗎?莫札特拒絕了他討厭的貴族的贊助,結果窮困潦倒、貧病交迫而死,連墳墓在哪裡都找不到,不知道這樣是不是有風骨?
「風骨」並不是什麼都不說、也不是窮也不吭聲。
真正的風骨,是在遭到社會誤解、被羞辱時,依然願意站出來,說明創作的價值,守住文化的空間。
2.申請補助絕對不丟臉
→ 當農民申請農業補助、企業拿研發補助、學術界拿國科會經費的時候,沒人說他們「沒羞恥心」。
那為什麼只有文化工作者申請補助,就變成「不要臉」? 那不是羞恥,是制度本來就設計來支持公共價值的工作。
有些工作因為一開始無法預測是否會有市場價值,但是它有其重要性,所以必需由國家經費來維持。能靠自己的經費寫作的,我只想得到托爾斯泰;能靠自己的經費做研究的,我想到的是拉瓦節。但是拉瓦節在法國大革命時被砍頭了...
3.理直氣壯很可惡嗎?
→ 如果不是某些立委公開說文化人是「要飯的」,誰會跳出來連署?是因為受辱才挺身而出,不是要來討飯、討拍,而是要爭一口氣、保一點尊嚴。
因為這不只是個人的權益問題,而是整體社會的文化政策問題。
當文化被當成乞丐來羞辱時,每個人都該關心。
畢竟,文化不只是文青在創作,還包括歷史的記憶、語言的多樣性、藝術的流動性,還有我們下一代能否接觸這些內容。
最後,我想說,如果我們的社會,只願意補助能賺錢的事情,那麼我們最終會失去那些「賺不了錢、卻讓生活更有意思」的部分。
腓特烈大帝。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腓特烈大帝,有個悲慘的童年。他是個文青,但是綽號「士兵國王」的父親非但不理解他、還討厭他。父親燒毀他的衣服、書本、樂器,禁止他彈鋼琴、吹長笛,甚至處決他的好友。
好友被處決時,他昏倒、發抖、好幾個小時說不出一句話、說夢話,但是他還是熬過來了。
沒人知道他怎麼熬過來的,但是他說過:
「音樂是靈魂的避難所,是我逃避現實的唯一方法。」
他寫信給伏爾泰,兩人在20年間寫了將近600封信。
後來,他即位後,立刻成立宮廷樂團,寫信給伏爾泰,說要贊助他。
或許,沒有音樂與哲學,普魯士無法脫胎換骨成為世界強國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