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重度憂鬱症患者,一開始的時候是去看身心科,前幾次的時候為了詳細評估病情,身心科醫師會跟我聊很多,並詳談我的症狀、作息、生活環境、壓力來源等等,這些主要是為了判斷病因跟主要症狀是什麼,才能對症下藥。
身心科(精神科)醫師,主要是開藥給患者穩定情緒調整好生活作息,當醫師對病情逐漸了解後,在診療室內主要就是了解藥物的幫助如何,對患者的生活有沒有改善藥物有無副作用,並調整藥物的劑量或是換藥。
當然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都不一樣,剛吃身心科的藥物或是換藥,發現副作用很嚴重建議馬上跟醫師反應。
我原本以為身心科(精神科)醫師就等同心理醫師,後來發現台灣沒有心理醫師,而是分成身心科(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當我慢慢發現只靠吃藥幫助有限我還是走不太出來,我才知道若我想深度談話了解我身心心理狀況並探索察覺自我,是要找心理師晤談。
心理師的晤談就是藉由一次次對談,幫助自己看見情緒,困住自己的點在哪裡,慢慢的重新長出自己的力量向前。
不過心理師無法開立藥物,所以身心科跟心理師並行基本上效果會更好,同時會有個照會單讓身心科醫師知道您在進行諮商,也讓心理師知道身心科醫師診斷結果是如何,進行更好的治療。

此為小潤我本人的諮商經驗談跟心得,若有心理以及專業相關人士,有更精闢的見解,歡迎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