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的輕鬆淬鍊,是先連續 6 年的「音韻」「意義」二合一,再連續 6 年的「識字」「表達」二合一;外語的盲修瞎煉,則是先天輕視藐視了「音韻」跟「表達」,後天又執迷痴戀著「識字」跟「意義」:也就注定終生活在「聽力奇差,表達奇怪」的類聾啞世界。』
~ 蕭光頭,2025年
「音韻」:音素的咬字+聲韻的語調
「意義」:庶民的生活+經典的文本
「識字」:娟秀的字體+精準的拼讀
「表達」:基本的句型+進階的引述
--
以上這四者的習得順序與配置比例,有無限多種組合,但不脫兩大路線。
母語路線:「音韻」「意義」「表達」「識字」
外語路線:「音韻」「識字」「意義」「表達」
走母語路線,走完前三步,要花六年,然後上小學;第四步沒走好,就是美國常見的文盲。第四步要是沒走好,那畢生表達跟思考的高度與深度,就永遠在那,永遠停留在人文素養營養不良的陽春麵白開水日常對話。
外語路線,在過去的臺灣,大概就是一點點音韻,然後馬上去識字+意義=考單字,然後永遠跟口語表達無緣,頂多是一點點文字的表達。說思考的表達可能又太過了,比較接近一些基本資訊的溝通吧。以上,就是學十幾年英文以後,能拿出來的成果。
--
時至2025年,拜科技之賜,拜SoR腦科學語文革命之賜,也因為我畢生的一點滴堅持,在臺灣的學習者,就算人不在母語環境,只能走外語路線,但是能自由選擇搭配的套裝行程,那可多了。
1. 「識字」+「意義」– 「音韻」=用眼睛背單字的傳統死路。
2. 「音韻」+「識字」=《PA Phonics 拼讀習作》工具組。
3. 「音韻」+「識字」+「意義」=《蕭博士6000字字典》工具組。
4. 「音韻」+「意義」=《蕭博士慎選童謠:42首鵝媽媽》。
5. 「音韻」+「意義」+「識字」=先背熟《童謠》,再去學《拼讀》,隨手查《字典》,這樣會事半功倍,因為聲音跟意義早已爛熟於胸,只是要用眼睛去重新溫習一次。
6.「表達」=《言所遇言:福爾摩莎特有種》蕭博士教英文作文。
7.「表達」+「音韻」=英文的口說、演講、簡報,很快就嚇嚇叫。
8.「表達」+「識字」=英文的電郵、寫作、文案,很快就嚇嚇叫。
9.「表達」+「意義」=您的表達,能旁徵博引經據典。那又要回到您當初有沒有背誦《慎選童謠》這種經典,累積一些文化底蘊的真功夫去了。
10. 結論:在今日的臺灣,孩子極有可能把英文學得比在美國又快又好又便宜。重點是,用我的方法,不但不會拖累到自己的母語學習,反而會讓兩個語文相得益彰,互相拉拔。更不用說,人文素養跟品味的無形熏習。
--
「音韻」「識字」「意義」「表達」
這四者,我從1993年開始,花了32年的時間,逐一將之「在地化、工具化、課程化、模組化、系統化、專利化、藝術化」。
2025年,要開始商業化。只有賺大錢,才能取得社會上的發言權。
賺個3年,2028年,我們來再次參與大選,讓我進立院,所有成果全部捐,捐給國家,用國家機器全面體制化、公益化、公義化。
2029年後,我們來國際化。我們來外銷經驗,外銷人才,外銷國家級別的專利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