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不消費,乍聽之下好像是個很艱難的任務。
《不消費的一年》作者在她29歲生日,擬定了一項計畫:一年不消費實驗。在這一年,她只能購買生活必需品,其他像是衣物、書籍、鞋子、電子產品或是任何居家飾品都不能購買。每一件事情的開始都起於一個念頭,在決定執行這項不消費實驗之前,她每月最多存下收入的10%,剩下90%的錢都不知道花去哪裡了?每到月底她都在問自己這個問題,她的生活真的有需要每個月都花費這麼多錢才能過日子嗎?
除了一整年只購買生活必需品,她同時也開始清理身邊多餘的物資。隨便望向公寓的任何一角,有很多物品是她不需要也用不到的。她下定決心,只留下真正會用到的東西,如果有物品被閒置用不到,那就乾脆丟掉。
.
.
知道沒在穿,就是丟不掉
我其實蠻喜歡作者在書裡面提到關於沒在穿的衣物的說法:「如果最近幾個月都沒穿過,這件衣服就該扔了。」而且她對於等我瘦下來這件就能穿也講得令我會心一笑,就算再怎麼減肥也穿不下,留著反而打擊自信。而是學會欣賞自己的體態,等到哪天我們塞得下這些當初穿起來很緊的衣物,到時候我們就會去買新衣服新款式。此時此刻這些衣物就是穿不到。
我相信衣服應該是很多人曾幾何時都束手無策的一件事。
常穿的總是那幾件,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永遠覺得自己的衣櫃少一件。而且每一次整理都會發現自己的衣服怎麼可以多到跟山一樣高。每一回下定決心這次要跟衣櫃裡的衣物有所進展,但最後我們總是幫自己的衣服找理由留下來。然後下一次,又繼續一樣的循環。
我自己斷捨離衣物的實際例子:四季衣櫃
老實說我的衣櫃被我整理了八百回,每一次整理都是問自己一樣的問題:「這個還能穿嗎?這件衣服看起來還很新,還是繼續留著?這個看起來我還會穿到...」諸如此類的問句及預測,都是針對衣服去做選擇,而不是從「我」自己適不適合?哪些衣服「我」最常穿?「我」穿哪些衣服最好看?
若我們能從「是我適合這件衣物,而不是這件衣物適合我」為出發點,整理就會變得更有條理。這讓我想到《最美五套質感人生穿搭》這本書,有個觀點令我蠻印象深刻的:有些衣服你可能覺得這個顏色圖案很好看,但其實穿起來不適合你,好看的是這件衣服的顏色圖案好看,而不是穿在你身上好看。
我頓時可以理解耶,就像我覺得灰色好看,我也喜歡這個顏色,但是灰色的鞋子穿在我身上就會顯得我下半身很重。
.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內心都知道,只是不願意面對。三月的時候,我看著我的衣櫃覺得好窒息,更別說住在裡面的衣服該有多擁擠。
因為一些契機(在此就不多加贅述),我終於跟我的衣櫃好好對談,徹底地選出我真的有在穿,而且穿在我身上也是好看的。那些近期的春夏秋冬沒碰過的衣服真的不用再想了,因為十年後的春夏秋冬你也不會拿出來穿。
決定要整理前,想著必須手寫記錄下來,肯定會很精彩。但這不僅僅是記錄品項數量而已,我把留下來的衣物特地加註是在哪裡購買的?這個舉動有個好處是,以後若有需要再添購新品時,你會知道哪個場所適合買什麼。我發現我的襯衫幾乎都是無印良品,外套比較會去Uniqlo買。
最終,我在136件衣物裡面,總共清出了六袋穿不到的衣物,留下了50件真正有在穿的。
衣櫃彷彿獲得重生般,可以自由自在的呼吸了。
(衣物統計的總數不包含內衣褲襪子,但是包含重複單品)
沒有親自翻閱的書,很容易買來積灰塵
作者是個愛書的人,但書籍卻被她列為不得購買清單項目之一。為了湊免運或是別人推薦哪本書好看,自己沒有親自翻過就直接加入購物車,身邊自然多了很多這輩子可能都不會翻閱的書。
很久以前的我也會這樣,在網路上看到一些書的簡短介紹就覺得好像可以買,等到貨到手的時候通常發現嚥不下去。後來,我對於買書這件事,必須是要親自到書店翻過,讀過幾頁,確定排版及內容我消化得下去的,我才會購買,當個理智的消費者。而且親自到書店翻書還有個好處是,偶爾你會意外發現不在你口袋名單內的驚喜。
比亂買東西還難戒除的:酒精及外帶咖啡
除了毫無節制的亂買一些用不到的東西,藉此滿足內心永遠不夠的缺口。對作者而言更難的是戒掉外帶咖啡跟酗酒的惡習。我覺得這比亂買東西還難戒。那是一種很強烈吸附在自己身上的習慣,甚至是一種癮。
比起自己走進廚房泡杯咖啡,換上衣服,走下樓,去咖啡店外帶一杯咖啡好像更容易,通常一天還不只喝一杯。跟外帶咖啡相比之下,酒癮更是難戒掉。對作者而言,大多時候喝酒並不是因為想喝,而是冀望能透過酒精逃避暫時不想面對的事情,像是工作不順,情感觸礁,家裡發生一些不好的事,為了減輕當下的痛苦,藉此用酒精麻痺自己。
是人都會遇到一些自己短時間內不想面對的狀況,就像作者會沉迷於酒精逃避,而有的人會暴飲暴食來逃離。會有逃避的念頭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我們可以選擇用更健康正向的方式來取代,可以運動、可以到空曠的地方大吼、可以找個人聊聊、可以用書寫的方式寫下當下的情緒,或者只是暫時遠離現場。
囤積的陷阱:反正以後用得到
「以前我買東西並不是為了滿足需求,而是為了將來可能產生的需要而買,比如家裡明明還有沐浴乳,偏要再用折價券買兩瓶新的,只因為我覺得『以後』總是要買。」
我現在購買生活必需品都是購買剛剛好的量就好,我不會有反正都來一趟賣場了,乾脆一次買個跟山一樣高,然後堆的家裡到處都是。生活在如此便利的台灣,超商及賣場到處都有,實在不用一次買好幾條牙膏或是好幾瓶沐浴乳之類的。可能我用的比較慢吧,一次買太多也怕容易變質。前陣子我也開始記錄每樣生活必需品從開封到使用完畢需要多長時間,也會讓我更加清楚使用頻率,快用完的時候再買就好。
不消費實驗不僅是字面上的意思
一年不消費實驗不僅是一個對自我的挑戰,我覺得更是一種徹底放慢腳步,檢視自己消費習慣的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除了會面臨自我的掙扎,也會遇到支持與不支持你的人,而我們該如何調整心態?同時,你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並跟自己擁有的物品更有一個連結性。知道自己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買東西只是出於習慣,並沒有真正了解這個習慣背後的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若覺得一年的時間太長,也可以調整成三個月或半年,我覺得都無所謂。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原來只需要最簡單的東西,就能好好生活。」
Info
書名:不消費的一年
分類:心理勵志、大眾心理學、自我成長
作者:凱特.弗蘭德斯
譯者:楊璧謙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12/19
#不消費的一年 #遠流 #閱讀 #書評 #閱讀心得 #閱讀治癒所 #心理勵志 #自我成長 #大眾心理學 #斷捨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