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嬌的雛鳥與萬能的魔鏡〉2025-04-19
為了要獲得養分與能量,我們每天都需要吃飯。但在這之上,我們又不僅僅是想要填飽肚子。關聯於口味、飢餓程度、甚至天氣、心情、前幾餐吃過什麼,都使得「要吃什麼?」這一看似單純的問題,有時會突然變得意外困難。
此時「隨便」、「都可以」就變成了一種令人感到加倍困難的回答。因為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中,就算一個人說了都可以,基本上也不代表他真的接受一切選項:
火鍋太熱、涼麵蔬菜不夠、炸雞太油……,那間店不錯,但是太貴太遠,想一想還是便當划算,可是整天都吃那個,對專程思考要吃什麼的心情來說,未免過分普通。
在這些一一否決的過程裡,我們看到所謂的「隨便」並非真的交付了決定權,而是把決定之中「負責想出答案」的那一塊拆卸出去,只留下否決和同意的最終裁量權。
但與其說那是一種霸道,很多時候,它更像是一種撒嬌、一種遊戲、一種安全感的確認。任性的人往往不是對任性毫無意識,但「在這個人面前可以這麼做」,彷彿重新體驗了童年。
*
一個發生中的趨勢是,AI逐漸扮演了這個幫忙處理「隨便」的角色。這不僅僅是關於飲食,還關於一切我們尚不足夠清楚、或需要從言語中得到更多信心的問句。
當一個人說出「隨便」卻能在之後一一否決提案時,他其實已經帶著某種模糊的期待。他隱約地知道自己想吃的東西大概是什麼或什麼、問題的答案更偏向哪個立場。但他需要有人幫忙推一把,或拉回重心。
AI作為這個協助你釐清你自己的角色,他不會表現出任何不耐煩(畢竟他也不這樣感受)。雖然某種意義來說,這可能會讓互動喪失一些小小的「使壞感」,但很快地,人會因為這種無限包容感到安心,願意更進一步地交付思考、甚至產生「讓它決定也無妨」的感覺,畢竟那就是自己的延伸、是會說出「你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的魔鏡--無論世上是否存在白雪公主。
同時,它也扮演了那個為我們解答一切事情的角色,彷彿它是大人,而我們回到了孩提時期。它永遠不會和你交換角色,不會有一天變成它懶得想、它向你尋求安全感。關係被確立、被固化。
人不知不覺將之自己養成嗷嗷待哺的雛鳥,張嘴、啼叫、拍著小小的翅膀,原地輕跳。我們向科技、向未來撒嬌。會被餵食怎樣的答案呢?「都可以」、「沒關係」、「給你決定」。彷彿不存在任何煩惱,吃完,悠閒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