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若你在考慮要接案,我的答案是:先進入職場,學習制度、流程、累積經驗,再開始接案,時間長短取決於個人。
先問問自己:你想當什麼的設計師?你現在還缺什麼?
不過,若繞了一圈,最後還是要自己接案,為什麼不一開始就直接接案?本篇,是分享我從大學、新創、傳產,再到自由接案,一路的歷程與顧慮,當初說服自己先上班,結果還是選擇自由接案,是浪費還是必經?
這不一定適合你,但或許你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大學畢業前:不知道自己該選哪條路
「我只知道,我想當設計師。」
大四的時候,身邊同學都在思考未來要做什麼,我卻還沒找到自己擅長的方向。但我唯一確定的,是我想做設計師。
不轉行、不搞學術、也不打算考研究所——我就是想趕快進入職場,開始做設計。所以那時想法很簡單:「有工作機會就去試,只要內容不排斥,我都願意嘗試。」
「先累積經驗,當作找工作前的跳板」
其實我大一時,就曾立下目標,希望大三開始接案。只是這個想法,隨著時間一點一滴被遺忘。因為我看見太多厲害的人,總覺得自己還不夠格。
當時,只是想在找到工作前,可以先累積經驗,只是將接案,視為跳板。
「或許我心裡早有了,想接案的種子」
大三那年,我嘗試了不少的東西。有一堂叫「創業與機會」的必修課,讓我對「自己創業」有了想像,課程內容是,如何將自己的設計,從籌備、行銷、上市。
雖然我嘴上說:「我沒有要創業」,卻深深被各種創業的知識給吸引。
我零星的接了幾個小案子,分別有品牌視覺、社群設計、活動策劃等,也開始經營插畫社群,但規模都只能算小打小鬧。
後來,跟人談起「畢業後的打算」時,我總說:「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自己開工作室。」自己接案,被我當成了備案,但其實還是不相信我能做到。
「聽了很多,還是不知道要選哪一條。」
大四的老師,每週會邀請一位校友,來分享工作經驗。藉此我也認識了好多畢業的出路,但我依然選不出來,唯有一個,我很確定「我不想選的,是自由接案」。
因為其中一位,畢業後直接接案的學長,分享了如何開始接案,提到合約、流程、溝通,這一切複雜又孤獨,讓我感到害怕,因此我判斷,不是全能型的我,更適合待在團隊中。
而另一位學姊說:「想自己創意的話,建議先去看看公司怎麼運作」我聽進去了。所以不管如何,我決定:先去上班,看看這行業到底怎麼運作。
新創公司:體驗到自由,也見識到混亂
畢業後,我先在一間新創公司,短期工作過。這是間幾乎由老闆一人撐起來,沒制度、沒流程,卻自由到不行的地方。
雖然混亂,但我也在這裡學會很多,甚至在離職後還繼續和老闆合作專案。某種程度上,這成了我踏入接案圈的第一步。
但我也認識到:一個公司,若沒有系統化,除了有彈性以外,可以有多混亂。沒有固定的上班時間、場地、設備、責任制,表面自由,其實是烏托邦。
傳產公司:理想的制度下,卻不能發揮
後來,我加入了一間經營了二十年的傳產公司。制度完善、環境理想,有許多硬實力可以學,完全符合我對「公司」的期待。
但在這個公司,我總不自覺顧慮太多,反而影響我的專業判斷。
雖然表現還可以,但我總感覺做出的東西,不像是自己做的,而且不是「更成熟」的那種不像,而是「更保守、更拘束」的不像。
有了更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做出的東西,卻更爛?
「問題到底出在哪?」
最後,公司要轉型,工作內容變得和應徵時,落差太大。我想不是誰的問題,而是公司對設計師的理解,跟我不一樣。最後我決定離職,因為這樣的環境不適合我。
回到接案:在公司卡住的,都消失不見了
離職後,我開始正式自由接案。
我建立自己的流程、整理行政文件、設計報價模板,把自己當一人公司經營。雖然接案可以很簡單就開始,但我選擇複雜一點,因為希望可以走得長久。
神奇的是,在前公司裡的問題,在與其他客戶合作中,都不再存在。
延伸閱讀:從零開始設計接案:準備四步驟一次看
所以,畢業後適合直接接案嗎?
我會說:這不是「能不能」,而是「你要什麼」。
若你需要學習和團隊合作、在制度中生存,想累積職場經驗——那就先去上班。但若你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也有基本能力接案——那不妨提早開始。
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適不適合你現在的狀態。
延伸閱讀:為什麼「自由」從來不屬於你?
結語
我繞了一圈,才開始接案,也藉由每一段經驗,才知道下一個要什麼。
回到大四「畢業設計」選題時,老師問:「你想成為什麼設計師?」簡短的問題,但我想了好久,我當時回答的是:「還不確定,但目前能知道不想要什麼」。
現在來看,「知道不想要什麼」也是一種開始。
繞路不可惜,盲走才可怕。還是得問自己:你的理想是什麼?你還需要什麼?
如果這篇有給你一點點靈感,別忘了給我個愛心,分享給你的朋友,或「請我喝一瓶人蔘飲($60/單月)」,支持我在創作之路狂奔!
最後,謝謝你看到這裡!
/
我是島上人蔘 Island Ginseng,自由接案設計師,專注於設計思考和自我成長的分享。想了解更多內容,歡迎加入「島上蔘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