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設計是解決問題」,這句話聽過太多遍了,甚至聽到有點膩。有人說太老派、太理想,也有人說侷限了創意。
但我覺得,有些話會被講很多次,是因為真的重要。設計的價值,不只是「做出什麼」,還是是否「達到目標、滿足需求」。
「解決問題」還是一個值得記住的目標。因為當別人以主觀感受質疑你的設計時,這就是你可以站得住腳的依據,也是最基本的判斷標準。設計要解決什麼問題?又如何判斷有沒有用?
本篇,會用四個常見情境,來說明「解決問題」,在實際設計工作中,有哪些好處:
客戶沒說清楚,你要怎麼做?
有些案子一開始就很模糊。客戶丟來一堆素材,說要「設計一份公司簡報」,但一問細節,只說:「弄得好看一點就好。」
如果你這時候就直接打開設計軟體開始做,通常後面會很容易踩雷。
因為「好看」是基本,不是方向。你真正需要先搞懂的是:這份簡報是對誰講?目的是要提案,還是內部報告?重點是什麼?什麼情境下會使用?
若一開始沒問對問題,設計方向就很容易跑偏,客戶也很難被說服。
設計從來不是只做圖,而是從「搞清楚狀況」開始。
推薦閱讀:設計思考第一步:你要解決什麼問題?
有人說不好看,你要怎麼回?
「我覺得不好看」這句話設計師應該都聽過。有時,會覺得對方只是審美不同,但其實,「不好看」很多時候只是對方找不到更好的說法。
或許只是覺得資訊太亂、畫面太擠、不好理解,但不知道怎麼表達出來。
這時,若你能回到設計的目的,說明「我這樣排,是因為要先吸引注意力,再讓人快速抓到重點……」,對話就變得有理有據,不是感覺對感覺。
你不需要討好每個人的審美,但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設計。
推薦書籍:提案溝通學:5大設計溝通法+31個設計提案過程,第一次提案就抓住客戶需求!
只是變好看,到底夠不夠?
很多人以為設計的目的,就是「變好看」。但若只要好看,任何人用模板就能搞定,根本不需要設計師。
真正的設計,是為了回應需求、解決問題、達到目標。
比如,一張海報,不只是畫得好看,而是要讓人看得懂,也要考量製作方式、使用情境、互動方法等。一個活動視覺,也不只是有風格,而是要吸引對的人停下來、看進去。
若設計能幫助理解和行動,就是不可取代的價值。
怎麼判斷設計,是不是有用?
設計師都希望設計有影響力,但「有用」誰說了算?很多時候,做出來的東西自己覺得不錯,結果別人看不懂,客戶反應冷淡。
這時,要問的不是「這設計好不好」,而是:「有沒有達成預期的效果?有沒有搞定要解決的問題?有沒有衍生更多麻煩?」
真正有用的設計,是達到了設計目標,滿足了設計需求,讓對方能理解、能使用、能反應。
當你能回答「這樣做,對什麼有幫助」,設計就更難被質疑。
推薦閱讀:IVE專欄|美麗的信任—— 設計師的提案與溝通
結語
很多人不再談「解決問題」,因為不夠新穎、不夠自由,看起來像是對創意的限制。但我反而覺得,這是一個最低標準。
當你能說出「為什麼這樣設計」,或「這樣做,對什麼會更好」,你的設計就開始有了重心。這不是限制創意,只是讓你的創意更能落地。
你的設計,就不再只是你的作品,也不再怕主觀的評斷。
如果這篇有給你一點點靈感,別忘了給我個愛心,分享給你的朋友,或「請我喝一瓶人蔘飲($60/單月)」,支持我在創作之路狂奔!
最後,謝謝你看到這裡!
/
我是島上人蔘 Island Ginseng,自由接案設計師,專注於設計思考和自我成長的分享。想了解更多內容,歡迎加入「島上蔘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