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是提醒更多,而是讓對的事情變簡單。」——阿祥 Sean

讓流程變簡單,行為自然發生。
這句話,是我在一次把自己設定成習慣養成教練,深深體會到的。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朋友在科技業擔任基層主管,部門每月需要向高層報告月報📊,照理說這應該是個熟悉不過的流程。
但隨著專案越來越忙🏃♂️,團隊準備月報的時間只剩下會前會的半天。
這期間,大家不只要對焦內容,還得更新自己上期的待辦進度,把事情理清楚。
朋友很努力維持這個節奏,每週在群組裡提醒大家記得更新會議紀錄🔄, 到了會前會當天🔄、週五下班前🔄,他甚至再三叮囑🔄。 但每次到了周日晚上,打開文件,總是看到超過一半的進度欄位是空白的。
「提醒了這麼多次,為什麼還是不做?」
這是朋友心裡的疑問,也可能是很多主管在類似情境下的無奈。
最後,只好靠週一一早的最後通牒⏰,讓大家在正式報告前手忙腳亂補齊,勉強避免了開天窗。
但這樣的做法,讓團隊消耗了不必要的心力,朋友自己也感到挫敗。
問題不在於提醒,而在於行為設計🧠
朋友跑來找我聊這件事,問我:「你不是最近在研究習慣養成嗎?幫我想個辦法。」
身為一個半路出家的習慣教練,我發現身邊有這類困擾的朋友不少。但當我聽到他一週提醒三次,還是在週日晚上發現紀錄沒更新時,我便問了他一句:🤔
「你覺得,是他們不想做,還是做起來太麻煩?」
這讓他愣了一下💭。「應該不是不想做,大家都不想讓月報出問題吧。」
這時,我就把那個經典的行為模型搬出來了:
B(行為) = M(動機) × A(能力) × P(提示)
—— 來自行為科學家 B.J. Fogg
我跟他分析:
你的提醒已經夠多,提示不缺。 動機應該也在,因為大家不想被點名。 那麼,問題應該出在「能力」。但這裡的能力,不是會不會填,而是🧩——填寫進度這件事,對他們來說「太麻煩」了。
降低行為門檻🚪:先從「能力」著手
這裡,我開始扮演習慣教練的角色,一起拆解他的流程:
「如果填寫進度太麻煩,那要不要試試,讓這件事更簡單一點?」
於是我們一起討論,決定改變兩個地方🛠️:
- 在提醒訊息裡直接附上會議紀錄的超連結🔗
減少搜尋文件、打開頁面、定位位置的摩擦感。 - 把進度更新納入會前會流程
讓「更新進度」變成會議的一部分,進行討論前,先完成填寫。
透過這樣的調整,填寫行為從「需要動機推動」變成「流程的一環」。
🤖自動化流程:把提示變成系統自動完成
但我也知道,流程如果只靠主管自己記得去提醒,很容易又回到老問題。
所以,我提議:「這個你可以讓工具幫忙,做個自動提醒。」
我們一起設計了一套Power Automate 流程,搭配 ChatGPT 幫忙釐清邏輯:
- 會前會前一天,系統自動發送提醒訊息,附上會議紀錄連結
- 會前會時,再提醒主管與會時檢查大家是否更新完成
ChatGPT 協助設計出整個流程,包括連接 Outlook 行事曆📅、判斷正確的時間點、並將訊息發送到指定群組。
朋友經過幾次測試,終於讓這套流程穩定運作🔄,從此不再需要自己記得每次都去敲提醒。
🤝行為之外,還有信任:一分鐘檢討的力量
但事情到這裡,還沒結束。
朋友問我:「這樣設計好流程,夠了嗎?」
「流程能解決行為,但信任還是要用對話💭去建立。」
我建議他,可以用《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裡的「絕對責任」概念,帶團隊檢討這件事,並且扮演《一分鐘經理》的角色運用一分鐘檢討。📝
延伸閱讀: 誰說領導不能學?從戰場到職場,這本書教我放下自尊、搞定任務
他在會議上,先承認自己在管理設計上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再邀請團隊一起討論,看看怎麼讓流程變得更順暢。
這樣的開場,讓團隊放下了防備,專注在流程本身的改善上。
最終,團隊不只認同這套自動化提醒,還讓其中一位成員負責未來的維運, 從被動執行,變成主動參與流程設計的一環。
習慣的背後🌱,是設計,而非意志力
這次陪朋友一起設計流程的經驗,讓我再次體會到:
- 行為模型提醒我們:行為不發生,未必是動機不足,而是行動門檻太高。
- 自動化工具讓流程成為系統的一部分,降低主管負擔。
- 管理心法讓團隊從「被要求」到「一起參與設計」,建立起信任感。
這些環節缺一不可。🎯
如果你也在推動類似的團隊流程,或在習慣養成的路上遇到卡關,不妨試試從降低行動門檻,設計一條好走的路開始。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經驗,或聊聊你是怎麼讓好習慣自然發生的。

改變不是孤軍奮戰,而是一起走出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