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從文化落差到設計共感,台日韓工作坊如何跨越語言協作?
在設計教育中,我們經常練習「如何溝通」,卻鮮少真實處於「無法溝通」的狀態。而在這場 ADA ISDW 台日韓國際設計工作坊(日本篇) 中,我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當語言不再是最可靠的媒介時,「設計」本身成為了我們彼此理解的共同語言。
這篇文章會談到什麼?
- 參與 ISDW 工作坊之前,我該對這場「跨國共創」知道什麼?
- 從「祭典」出發,我們怎麼展開設計行動?
- 當每個人對「好設計」的理解都不同時,怎麼凝聚方向?
如果你對這場設計行動中的即興協作、文化解讀與方法探索有興趣,或是想看看當語言失靈時的設計發揮,那你就來對地方了!🫡✨
🔥參與 ISDW 工作坊之前,我該對這場「跨國共創」知道什麼?
首先,就是要來介紹我們的大家長--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Chinese Industrial Design Association, 以下簡稱CIDA (於2025之第57屆會員大會暨第26屆理監事改選中,將英文名稱變更為Taiwan Industrial Design Association)
CIDA成立於1967年12月12日、是台灣第一個以【工業設計】的設計師為核心所成立的社團法人組織;而對於我們學生來說,CIDA 所舉辦的設計講座與工作坊,是能與國際設計接軌的大好時機!!每年也有許多與學校合作的實踐型活動,像是畢業展合作、暑期實習、展覽贊助等,讓設計系學生能在校園階段就有與業界對話與曝光的機會。
不論是透過創作發表、與評審對話,或是與跨校學生共同參與設計挑戰,CIDA 建構出一個讓學生能「先試試看、先撞撞看」的舞台與網絡。
並且,CIDA也與日本工業設計協會(JIDA)和韓國工業設計協會(KAID)於2001年正式共同成立「亞洲設計聯盟ADA」(Asia Designers Assembly)、也於同年起由台、日、韓三國輪流舉辦「臺日韓國際學生設計研習營」(International Student Design Workshop, ISDW)共同面對主辦城市的真實議題,進行設計調研、概念發展與快速原型製作;除了讓學生能透過設計語言與不同背景的夥伴協作,也透過「在地走訪」貼近現實、理解設計在不同文化脈絡中的作用。
簡單來說,ISDW 的價值不只在於「做出設計」,更在於「用設計建立對彼此文化與生活方式的理解」。
🔥從「祭典」出發,我們怎麼展開設計行動?
而2024年的 ISDW 工作坊主題是「MATSURI — Summer Festival (Bon Odori)」,在官方介紹中,這樣寫道:
“We aim to redefine what festivals should represent in this new era, and propose a design tailored for the local community.”
乍看之下,這是一道極具自由度的命題,但對於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我們來說,這樣的自由,也意味著要先處理「我們對祭典的理解不盡相同」。例如對來自臺灣的我而言,「台灣廟會」與「日本祭典」雖同是在地文化記憶的載體,卻在參與方式、氣氛與社會角色上完全不同。
日本傳統祭典示意圖(來源:Unsplash)
臺灣傳統廟會示意圖(來源:Unsplash)
也讓我在初期思考「祭典可以怎麼被設計」時感受到一種陌生與遲疑:設計的對象究竟是地方居民的文化想像?還是我們設計者自身對「節慶」的理解?
這也成為我在前期觀察與團隊溝通中的核心切角——我們不只是「發想一個好玩的祭典活動」,而是試圖在一個多元且共融的社會結構中,找出設計能介入的空隙與角色。

S.S.FB法的第一步(來源:團隊用Miro)
這次的工作坊採用村田智明老師所提出的 S.S.FB 法作為調查與分析的核心方法。這個方法的細節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再進一步說明,這篇會集中在我們是怎麼透過它進行「祭典」這個主題的前期理解與對焦。
1. About Place:為什麼選擇觀察淺草?
在各種可能的觀察場域中,我們選擇「淺草(Asakusa)」作為團隊的主要考察對象。這裡不僅是東京的文化地標,也是一個祭典仍具可見性、但觀光化程度極高的代表性場域。傳統儀式與現代觀光、宗教性與娛樂性、在地居民與國際旅客共存於此,形成了祭典文化的張力現場。
透過場域觀察與文獻資料,我們嘗試辨識:「當一個地方長期以祭典維繫社群、傳承文化,但同時成為被包裝與輸出的觀光產品時,設計能介入的位置是什麼?」
2. About Stakeholder:誰在參與?誰被排除?
我們運用 S.S.FB 法進行利害關係人的初步分類,辨識出不同使用者類型,包括:當地居民、外國旅客、高齡者、親子族群、學生群體等。這些角色在參與動機與祭典理解上存在高度差異,有人將祭典視為社區凝聚的核心,有人則僅視為一段短暫的文化體驗。
在實地調查與線上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些人其實並不清楚如何「進入」祭典,無論是語言障礙、流程資訊不足或文化門檻,都造成某些人實質上被排除在參與之外。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如果祭典的目的是凝聚,那為什麼有些人會在形式上參與,卻在文化上感到隔閡?
3. About Scene:參與祭典會經歷哪些行為與場景?
在行為層面上,我們將整體參與流程拆解為幾個典型階段:資訊取得 → 前往現場 → 活動參與 → 離開與回憶延續。並透過團隊共同在 Miro 上使用 S.S.FB 模板,試著從每一階段中找出參與者可能遭遇的「Bug」。
例如,在資訊取得階段,許多非日語使用者表示難以理解官方網站或活動流程;在現場參與中,找不到清楚的動線指引或休息區,也是不少人共通的困擾。這些觀察點,逐漸讓我們聚焦於祭典參與中「看似正常卻令人卡住」的環節,也成為後續設計的潛在切入角度。
我們將不同角色在參與過程中遭遇的困難,歸納為三個主要問題脈絡。這些問題不只是針對使用者體驗的障礙,更是牽涉到文化意義、資訊可及性與空間公平性的核心挑戰。
- 文化價值的流失與象徵弱化
祭典從傳統社群的情感凝聚儀式,逐漸轉化為被觀看、被消費的對象,使得年輕世代或非在地居民難以建立文化認同或參與意願。 - 語言與資訊的溝通斷層
非主流語言使用者、短期旅客與第一次參與者在活動前中後的資訊獲取上皆遭遇挑戰,從報名、流程理解到現場操作,缺乏統一、友善的說明架構。 - 空間規劃與使用者平權的落差
祭典場域的休息設施、動線指引與服務設計常未顧及高齡者、兒童與身心不便者的需求,使得「參與權」在空間層次上出現結構性落差。
這三項問題成為我們後續設計發展的主軸,也回應到最初對「祭典在當代社會中,還能扮演什麼角色?」的提問。
🔥當每個人對「好設計」的理解都不同時,怎麼凝聚方向?
在我們確認了問題方向後,開始針對可能的設計介入點展開更具體的討論。當時,我們的設計聚焦在「中繼點」—也就是祭典流程中提供人們暫時休憩、整理與轉換節奏的空間。這個概念對台灣與韓國成員來說非常自然,畢竟我們習慣在公共活動中找到一個「坐下來喘口氣」的角落,即使是地板,也不以為意。
但這樣的提案卻在討論中遭遇了來自日本成員的質疑:認為在穿著和服參加祭典時,若現場環境髒亂、無法妥善維護,很容易影響衣物整潔與儀式感,而「直接在活動空間設置休憩點」甚至會讓整體視覺觀感變得凌亂、不合乎日本對祭典秩序性的期待。
這場討論一度趨於緊張,也凸顯出我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時,對於「公共空間該如何被使用」的認知落差。而這不只是設計細節,而是設計價值觀的碰撞。
這時我意識到,設計的重點不只是對問題的洞察是否正確,還要能回應彼此文化中潛在但強烈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放下既有的慣性思維,重新檢視:「這樣的設計,對於『我們』是有意義的嗎?但對於『他們』是否造成困擾或違和?」
於是我們調整了原先提案,把「席地而坐、機動型」的空間概念轉化為一個可管理、可控制的實體休息站(rest station)。這個站點位於活動邊緣而非核心,使用者需透過購買食物後獲得代幣(消費券)才能進入,既保留了祭典的秩序與清潔要求,也解決了「買完食物卻無處可坐」的使用情境痛點。
這樣的轉化,也恰好呼應我們一開始所歸納的三項問題:
- 文化價值的流失與象徵弱化 ——我們選擇保留祭典整體的儀式性與視覺秩序,回應了當地文化對整潔與禮節的期待。
- 語言與資訊的溝通斷層 ——設計中也強調設立清楚標示與多語說明,協助外國人理解流程與規則。
- 空間規劃與使用者平權的落差 ——休息站設計兼顧遮蔭、座椅配置與使用條件限制,照顧到高齡、親子族群的需求。
這個過程也重新呼應到活動核心:ISDW 的價值從來不只是「做出設計」,而是透過設計與他者產生對話,建立對不同文化與生活方式的理解。當設計不再只是單向提出「我們怎麼做」,而是轉向「我們為什麼這樣做」,那麼設計就真的成為了跨文化理解的共通語言。
✦ 那是一種帶有攻擊性的浪漫,未知、陌生、疑惑,藉由設計來使「心」共感
時至今日,依舊覺得那七天六夜的日本大亂鬥著實歡笑中帶有著瘋狂的火焰(X,有時是我的固執、有時是組員的游移、有時是課程的遞進,終究推動著共同說著【設計】語言的我們訴說問題核心與未來可能。
在我獲得團隊個人獎的時候也不禁詢問負責導師:是不是因為我是組長才選我呢? 而當時老師的回覆我仍舊作為自身勉勵的基石——
是因為你的不放棄,不放棄與組員的溝通、不放棄去理解彼此;在這樣的同時也推進自己與他人的步伐,不是因為你是甚麼職責才選擇你。
也許是在人人拚搏的時代中,努力儼然成為基礎、我本無覺察這樣的特質;老師這句話也讓我知曉【不放棄】【彈性】甚至【熱情】都能成為關鍵資源,從而讓自己能夠在不同的環境與情境中仍舊發揮全然的我。
這裡沒有所謂標準答案,也不需要你一開始就很厲害。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願意用設計作為語言,在衝突中傾聽,在卡住時調整,在每一次討論裡,更看清自己與他人的差距與可能。這不只是做設計,更是一次用設計去理解不同文化、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
你不需要完美,只要願意開始對話,設計就會帶你走得更遠。
致謝(為保個人資訊、故不條列人員):
⛵ADA ISDW協辦國之團隊(CIDA、JIDA、KAID)
🦄CIDA台灣方帶隊老師群
🎄Team D 成員以及指導老師
👾2024其他參與夥伴
希冀將文字化作原點、劃破時間洪流,讓過去、現在、未來都能在此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