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本《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閱讀心得裡,談到不少內容是關於妹妹來自工作、婚姻等帶來的無法抗拒的慢性壓力,對於外在壓力有時我們是避無可避,不知該如何去應對這些源源不斷的負面情緖,這種感覺就好像是該做點什麼去改變但又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壓力帶來的無能力應付情緒、扭曲負面的自我信念等會不斷的循環,然後在我們大腦形成一個迴圈,難以改變現況。
在讀完《你那麼努力》後,接著挑選了由妮可.維諾拉《神經可塑性》來閱讀,花了一些時間讀完後我覺得挺不可思議的,應該說很剛好的書中內容讓我對這段時間的困擾有所解惑,那就是我們的習慣、行為、對各項事物的了解、智力、分析能力、創造力、感受力或學習方式等,都是可以透過大腦神經的可塑性,改變重塑自己對這一切的思考及行動力。這麼說可能有點玄乎,但就以下簡單的例子可以明白如果我們想要學習一樣新事物,可以重覆+注意力+刻意的練習的方式來將我們的不行變成可行。
有看過阿甘正傳的朋友們應當知道劇中主角福雷斯特·甘,他在小時候及被診斷為智力較低下,屬於有限智能的孩子,雖然對於複雜性較高的人事物難以理解,但他卻因此可以專注力在一件事情上,再經過不斷地練習,達到的尋常人難以達到的成就,比如對於跑步及打乒乓球這兩件事,他便發揮到極致,這就是所謂的神經可塑性,因為我們重覆的向大腦輸入同一個訊息,所以傳達的路徑就會愈強,進而將原本的羊腸小徑變成柏油大路。另外像動漫-灌藍高手裡的櫻木花道,他從原本的籃球小白變成搶籃板高手,甚至最後他可以投出另所有人跌破眼鏡的三分球,那也是他在短時間內努力練投2萬球,以高強力度不斷重覆的刻意練習,極快地重塑他的腦神經及身體肌肉的習慣性,達到讓所有人驚掉下巴的成果。
「習慣成自然」是我們一個刻版的印象,因為我們沒有去想到它的原理,所以不知道其實這些動作模式(神經的可塑性)不只可以運用在運動或是行動上,還可以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來面對壓力、負面情緖還有失去與悲傷的應對。
搞陰謀對付我的不是這個世界,而是我自己。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喻成一台手機或是電腦的話,可以想像一下假設我們同時開了許APP或是應用程式,那麼它的核心處理就會愈來愈慢;大腦也是,如果我們給予它的慢性壓力或負面情緖愈來愈重,那麼生存機制就會將我們的大腦切換至「安全模式」也可以說是「低電量模式」,大腦會選擇我們較常做的事,像是輕鬆的不費腦力或是行動力的方向來保障我們不會因崩潰而無法生存。比如像開頭提到我妹妹的部份,她目前就是呈現一個安全模式在生活著,她想要做些改變,但因為她並沒有方向,無法先釋放目前所承受的壓力,所以也沒有其他空間可以集中注意力的堅持去扭轉自己的思維與行動,讓神經習慣如果遇到類似的困難可以如何去應對,所以只要相同的問題襲來,大腦就會依平常的生活軌跡幫助她躲在自以為的安全區域,像是酗酒、追劇、滑手機等可以暫時性遺忘的空間裡。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lies our freedom and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freedom.
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有一段空間。在這空間裡,我們有自由、力量,去選擇我們要做出的反應。在我們的反應裡,我們得以成長、得到自由一奧地利精神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
我們如果生活在持續的緊繃的狀態,即意謂著大腦不會建立新的路徑,將我們正在改變中的行為列入優先事項,因為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充滿壓力荷爾蒙,便代表需要先處理壓力,然後我們才能察看軟體(情緖方面問題)。想要恰當地應對壓力,需要著力於讓大腦解壓恢復正常運作,如此才能處理我們的思想、信念和情感的軟體。就像當我們處於「低電量模式」時,大腦會優先致力維待基本功能的運作,而不是嘗試改變習慣和行為,所以當我們對壓力適應不良時,會很難做出任何發自可塑性的改變,若我們想要決定自己的感受,那麼就可以透過了解我們的大腦結構來做出相關的改變,重新掌握主控權。
作者妮可在書中有提出對付慢性壓力好辦法,其中提到一點睡眠是緩解壓力的最佳重置按鈕,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恢復正常。我有時在晚上會感到莫名焦慮,可能是對於工作或是對於未來,這些並不是可以在短期或是快速可以解決的問題,但總是會在某一個時刻突然發作,引起我頭皮發癢、心跳加速、腦內像是有氣球塞住般不斷膨脹引起想吐等身體不適反應,但如果我能夠盡快讓自己睡著,在隔天起床後我就會覺得前一天到底發生什麼事,生活好像也沒那麼糟,我怎麼又發起瘋來!那是因為我們在進入睡眠後會進入「快速動眼睡眠」,這時期的睡眠大腦會調節我們的情緖,它有助於消除創傷經驗與侵入性意念相關的情緖負擔;一個正常成年人一個晚至少要睡滿八個小時經歷四次快速動眼睡眠,才有辦法調節認知功能,維持我們的學習與記憶力。而我妹妹則因整日無所事事只會玩手機,反而打壞了她的睡眠品質,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睡覺總是驚醒中斷,精神狀態與記憶力日益漸差。
“除了睡眠另外包含運動、冥想、生理性嘆氣等,都是很好的解壓方式。“
再來則是,大腦大部份都是在我們的潛意識層面行動,就像玩遊戲開了掛機模式一樣,不會有意識的去思考。比如肚子餓了就會去覓食,拿起手機會自然做出解鎖動作,開車或騎車時知道何時該去踩油門或是按煞車,這些都是我們從小到大作了無數次的行為,所以不需要去想肚子餓了該怎麼辦,拿起手機該怎麼解鎖;同樣的如果我們如果會在潛意識裡習慣對自己不斷傾倒負面情緖,那麼這些內在情緖將會顯示在外在的日常行為中;例如我覺得我不夠好,身材不夠好,長相不夠好,個性不夠好,只要別人背著我低聲交談就是在批評我,這樣的負面自敘會讓我們外在行為有兩個走向,一種是自卑畏縮,一種則是自大張揚。所以我們也可以透過重組我們的潛意識改變一些思考與行為。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放下我們的手機。
美國心理學會統計,有四成五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因為在社群媒體看到別人的生活而焦慮,就像是我的老母親,因為一直看到別人幸福優沃的生活而對自己產生不良的情緖;另有近七成美國人表示在睡前使用電子設備讓他們睡眠品質不佳,這也像是我妹妹,長時間不論白天黑夜總是不斷接受3C電子產品的刺激,睡眠斷續的嚴重;所以大量使用社群媒體與曾加憂鬱、焦慮、孤獨、自殘甚至自殺念頭習習相關。那麼該如何正確使用3C產品與社群媒體呢?除了睡前1~2個小時不要滑手機,讓大腦不要再受到光線及資訊的刺激,慢慢進入準備睡眠的狀態,一起床也建議可以改做些晨起運動替換使用手機的習慣,延長我們的放鬆情緖,然後取消追蹤一些會讓我們進行比較、助長負面思考的帳號,若有需要可以追蹤一些強化自己正面信念的帳號。

“如果人在最不堪的絕望時刻都能擁有喜悅的權利,等於否決了痛苦都來自外在這樣的想法;亦即,人可以決定自己的感受。(陳德中老師)“《神經可塑性》這部作品我覺得並不是那麼的好閱讀,可能是裡面有許多關於大腦結構的專有名詞,也可能因為是翻譯的關係,但即使如此,它對於改變我們的慣性思維卻是一本好的建議書,因我們對大腦的了解太少,也因對於自身常有的負面情緖、壓力、焦慮等來源不得而知,所以不知如何面對與解決;慣性讓一切變得太過自然,悄悄展開的常態也讓我們找不到突破的切入點,所以有興趣想要改變我們的習慣、行為、思維等的格友們,可以試著翻閱書本好好了解書中內容或是聽聽本集聊樂KEY的Podcast哦。
Keyman介紹:陳柏蒼 教練。個人優勢發展教練,國際教練聯盟ICF認證ACC專業教練。
本集YOUTUBE收聽連結 👇 👇 👇 👇 👇
【閱讀聊樂KEY】 Podcasts 頻道
解放你的知識焦慮,重拾閱讀自由
翻開書,本來就該是件輕鬆自在的事情,閱讀沒有低消,想讀多少就讀多少。 書本闔上後,還記得住的便是對你最重要的KEY!
節目主持人: 小翔 & Silvia
聯絡我們: chatkeyout@gmail.com
Podcast 收聽平台: Apple podcasts l Spotify l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