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妹妹有酗酒的行為大約是近一年來才開始的,我平常因為上班時間的因素,較少針對這部份與她對話或是深入了解,我的想法是成年人喝點小酒沒有關係,也因為她都是在家小酌,如果喝多了也只是話癆些,沒有造成家裡太大的影響,所以我並沒有對於她的行為太過在意;直到前些日子我休假在家,老母親也剛好外出家裡沒大人,她又買了一支紅酒,我一邊滑著手機一邊跟她聊天(基本是聽她在說),然後看著她大約花一個小時初頭的時間就將紅酒喝的精光,伴隨著是哭紅的雙眼。
圖片來源:維基-畢卡索 哭泣的女人
年輕時的妹妹是個很外向的女生,也很愛出門遊玩,結婚後她先生覺得妹妹個性較傻白甜,擔心她在外面會被欺騙或是遭花花世界迷了眼,所以婚後沒多久就沒讓她去上班,並且每天會在上班前將她載回娘家,下班後再接她回家;這樣的日子維持到現在有七年了,很多人會覺得羡慕,覺得她老公對她很好,沒有經濟問題,一切的生活開支都由老公負擔,也不要求她待在家裡伺候公公婆婆,而是讓她回到更自在的娘家,就連我有時下班累的跟狗一樣時,看到癱在沙發上玩手機的妹妹,都會忍不住覺得上天真是不公平;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妹妹一年比一年沉默,也一年比一年更不愛出門,平常在家我跟媽媽找她一起出門逛街或是吃飯她都不去,除非是重大的日子她才願意挪動她的雙腳。
那天她哭到哽咽,她說不知道該怎麼辦,她其實壓力很大也很焦慮,雖然我們常跟她說空閒時間可以去打工或是上些課,但因為長期被圈養,她對於與外界建立連繫這件事感到恐懼,也不知道該如何克服自己與外界接觸溝通;她說在剛開始一兩年時她也是想出去工作的,但她老公總是說她沒有特別的工作專長,不可能找到好工作擁有較高的薪資,又說她在外面工作會讓他更擔心,進而導致他上班沒辦法專心,所以只要她乖乖待在家就好,賺錢的事交給他。長期的被否定,讓她覺得自己的能力真的很差勁,也讓她逐漸將被認同感及得到成就感的需求藏在心底,加上她不與人傾訴,只是不斷地累積焦慮、無助等情緖,無法釋放的負面能量讓她開始酗酒。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每天看她好像無所謂沈溺安逸的樣子,其實底子裡她早已被慢性壓力逐漸侵蝕掉她的心靈。
慢性壓力是一種警訊。因為我們曾經試著改變,但卻改變不了現況,於是我們不再嘗試改變,開始慢慢適應壓力。但這樣一來,反而任由壓力磨掉我們的生命力,讓我們活得像行屍走肉、槁木死灰,我覺得妹妹生病了,心理生病了。我聽她說了許久,包含工作方面還有與婆家相處的問題,我給了她一些比較軟性的建議與安慰,也讓她可以試著與他老公好好溝通,看看是否能在兩人的婚姻關係中做些改變,又或是她願意的話可以做些心理諮詢,也許能為自己的壓力找到出路。
在她那一個多小時的傾訴過程中,她也提到關於她在婆家的生存方式,她與婆婆的相處中,因為生小孩的問題一直有些隔閡,因為她老公是不生主義,即便婆婆早已知道,但卻會在私下暗諷暗喻的將壓力轉移到她身上,她也只能默默的忍受不予爭論;對於此事我反問她:「妳為何要忍受?不該是妳的鍋不需要妳揹,這不是妳的個性!」但她卻跟說了讓我有些驚訝,又或者說是驚嚇的事,她回:「可是妳不在家時,媽媽都會一直跟我說在婆家就是要跟公婆好好相處,要乖一點,勤快一點,巴結好他們我在婆家的日子才會好過!」我瞬間失語,不知道原來這些年間媽媽在私底下都是這樣在教育妹妹。
那些以愛之名的嘲諷、羞辱、貶低、控制,都是創傷。對於媽媽的話我不能說她錯了,因為她的出發點是「為了她好」,為了讓妹妹能在婆家得到好的照顧,但也許是不當的表達方式以及對妹妹情緒上疏忽,在長期的灌輸下讓她遺失了原本的性格,讓妹妹感覺也許抗爭不會受到支持、而她的感受也早已被忽略,於是她產生「我很糟」、會這樣「是因為我不夠好」,種種因素的累加,她失去了自我價值,所以才會後有後續這些問題產生。
圖片來源:iStock
There is something you must always remember. You are braver than you believe, stronger than you seem, and smarter than you think.––《小熊維尼》
這件事你一定要永遠記得:你比你自認得更勇敢,比你自已看起來得更堅強,比你自己想像得更聰明。
「不夠好」這三個字我想是很多人藏在內心深處的惡夢。其實妹妹的問題在蔡宜芳老師所著作的《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裡,有提到相當多例子與建議。我們總是深陷在自己「不夠好」的泥沼,那是因為我們早已都受了傷,所以容易陷入焦慮、嫉妒、自責、憤怒、憂鬱等反覆循環的折磨裡,然後用自以為是的方式紓壓或逃避,比如睡覺、暴飲暴食、瘋狂購物或是像我妹一樣長時間的追劇、滑手機或是喝酒等,在獲得短暫的快樂後,迎來的是滿滿的後悔及罪惡感,如此不斷地重覆自我內耗。
不夠好與內耗這是兩種會伴隨相生並且不斷循環的自我傷害。現代人多少都有些網路成癮症,上個月我跟朋友出去吃飯,她提到成功或是人生贏家這件事,似乎在社群網路上是一件常態的現象,對此我深深有感;過年前後我一直看到社群媒體總是有人在分享刮刮樂中獎金額,5萬、10萬甚至百萬都有不少,大量的PO文讓我誤以為今年的刮刮樂是不是真的很好中獎,因此跟風買了不少,結果當然可想而知的讓人鼻酸。
另外我媽媽也總是看著FB,談論別人家的小孩有多優秀,稱讚別人家的小孩有多孝順,羨慕別人家的媽媽有多幸福,雖然我也會開導她,表示:「正常人只會把最光鮮亮麗的樣子展現給大家欣賞,就像沒有人會將兒女不孝的一面,或是悲慘的生活攤在陽光下給眾人審視。如果妳想要,妳也可以將我們出門遊玩吃美食的照片發上FB,那麼一樣會有人覺得妳是幸福的。」即使我會這樣說服媽媽,也知道她是在情緒勒索,我不用放在心上,但長時間下來心裡還是難免委屈也會不自覺地埋怨自己,覺得是自己不夠好能力不足,無法提供給媽媽想要的理想幸福生活。這些負面情緖累積到一個臨界點時,當媽媽又一次提及類似的事件,就開始轉變為憤怒或不耐煩去回應,但我清楚的了解其實內心真正的感受可能是羞愧或內疚,但我永遠不會在她面前承認。
在讀完《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及PODCAST後,其實內心有許多感受;小時候我們總是覺得「本來就要」的事,其實許多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比如我們本來就要聽話懂事,本來就要努力上進,但實際上這些都是父母、老師等長輩及環境給予我們框線,我們必須在這界線內規矩的生活著才不算出格,但當我們越界了,周遭的人便會勸說或是指責我們,因此我們漸漸地會開始焦慮、憂鬱、易怒,甚至產生恐慌等情緖,沒有達成本來就要的這件事,也會轉變成是因為我不夠好的這種自我懷疑、厭棄心態,即使最後逃離了那令人窒息的環境,在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亦可能導致自己會不自覺的指責自己,若這些負面情緒找不到宣洩的出口,到最後有可能會轉變為自我傷害。
這次在看到妹妹邊哭邊訴說著她的委屈及壓力,我可以感受到她深深的無力感,這是來自生活環境給她的,也是她自己給的,她覺得她努力過了,但是這一切卻沒有任何的改變,站在姊姊的立場,我能給她的幫助是陪伴、傾聽與建議,並期望自己可以在她需要時能承接住她的情緒,建立彼此的信任感,若是哪天她願意接受專業的協助我亦會陪同。《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此番真誠地推薦給每個人,也許現在的你不需要,但若是在某一天身邊的親朋好友有情緖失控的跡象時,可以因為你曾了解過,所以你能有機會好好的承接住對方的求救,避免造成遺憾。
Keyman介紹:作者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國家高考諮商心理師
本集YOUTUBE收聽連結 👇 👇 👇 👇 👇
【閱讀聊樂KEY】 Podcasts 頻道
解放你的知識焦慮,重拾閱讀自由
翻開書,本來就該是件輕鬆自在的事情,閱讀沒有低消,想讀多少就讀多少。 書本闔上後,還記得住的便是對你最重要的KEY!
節目主持人: 小翔 & Silvia
聯絡我們: chatkeyout@gmail.com
Podcast 收聽平台: Apple podcasts l Spotify l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