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
事情已經很苦了,卻連一句「我好累」都說不出口?你不是沒努力,而是你太習慣扛住一切,連抱怨都變成了一種奢侈。
當情緒成了不能說的秘密
Bob是一位績效穩定、總是加班不喊累的年輕人。
他從不請假、不遲到,任務交辦必回報,彷彿是個「理想員工」。
但有一天,他出了一個低級錯誤,主管David找他談話時,他只是低頭說:「對不起,我會改進。」語氣平靜。
那一刻,David感覺到的,不是倔強,而是一種壓抑的疲憊。
再後來,透過一次1-1面談,David才慢慢拼湊出他的過往——
原來,他從小就學會「忍」,因為家裡沒有人願意聽他說。
「我媽只會喝酒說給自己聽,我爸最後連家都不回了……」
於是,他學會了一件事:情緒,是不能說的;說了,也沒人聽。
這樣的人,在團隊裡最容易被誤解為「冷漠」、「不合群」,卻可能正是那些最需要支持的人。
David才真正意識到:有些沉默不是穩定,是絕望的習慣。
為何我們害怕抱怨?
心理學上,「抱怨」常被誤認為是負面情緒的表現,但其實,它是情緒調節的一種出口。
當一個人無法抱怨、不敢示弱,往往背後藏著這三個信念:
- 說了也沒人聽(無效感)
- 說了會被嫌煩、被看不起(羞恥感)
- 說了就等於我不夠堅強(自我價值綁架)
這樣的心理防禦機制,讓很多職場人習慣了「無聲的痛苦」。
主管與同事能怎麼做?
1. 建立「你可以說」的氛圍,而非「你應該堅強」
身為主管,不是要員工變得更無堅不摧,而是要讓他們知道——他可以有情緒,而這並不會被扣分。
✅ 日常的關懷語句比制度更重要,例如:「最近有點累嗎?」、「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可以說喔。」
✅ 刻意安排非績效導向的1對1對話,鼓勵員工分享壓力來源與支持需求。
2. 用「情緒回饋」取代「行為糾正」
當團隊成員出現情緒低落、頻繁出錯、沉默不語等情況,主管第一反應不是:「你最近怎麼都這樣?」而是:
「我觀察到你最近好像比較沉默,是不是哪裡卡住了?我在這裡,你可以說。」
行為背後都有情緒,先接住情緒,行為才會鬆動。
3. 不裝懂,不急著修復,而是陪著他「走過去」
有時候,我們太急著說:「別想太多」、「這沒什麼」,反而讓對方覺得情緒被否定。其實最有力的支持是:
- 「我不確定我懂你的感受,但我會陪著你慢慢釐清。」
- 「如果你需要沉澱,我會在這裡,不會催你、也不會走開。」
這不是放任情緒,而是容許人在崩潰前,有個喘口氣的地方。
你可以慢慢來,這世界在等你張開手
你不是懦弱,也不是太敏感。你只是曾經太常被忽略、太早學會自己扛。
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出口,讓壓力能被聽見,讓脆弱不再是錯。
當那個出口被封住,人在職場裡只會越來越麻木、越來越孤獨。
情緒不是職場的負擔,而是人與人之間最深層的信任連結。
作為主管,我們無法承諾能解決每一個問題,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他一個人撐下去。
請相信:你願意傾聽一次,就可能成為別人重新相信世界的那個起點。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