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自癒 - Mind Over Medicine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本書作者 Lissa Rankin 是一位美國內科醫師、作家、演講者,擁有西方醫學訓練背景,卻勇於挑戰傳統醫療體系。她原先在臨床工作多年,後來因為對病患療癒經驗與壓力影響健康的觀察,轉而研究心理與身體之間的連結。Rankin 主張「身心整合醫學」,她在 TEDx 的演講廣為流傳,也創立了 Whole Health Medicine Institute,致力推動以病患為中心、結合心理與靈性照護的療癒方法。

「Mind Over Medicine」提出一個大膽又深具啟發性的觀點:我們的信念、情緒與生活環境能顯著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啟動自我療癒機制。 Rankin 引用大量科學研究與病患案例,證明壓力、不滿足的關係、職場壓力與情緒壓抑,會損害免疫系統,增加疾病風險。她也指出,透過愛、希望、冥想、正念、支持性社群與生活意義的重建,能激活人體的自癒力。這本書鼓勵讀者扮演自己健康的主導者,透過創造身心和諧的生活方式,實現真正的「養生」與療癒。

以下摘錄書中重點與您分享:

"But more often than not, when I asked, “What do you think might lie at the root of your illness?” my patients said things like these: “I give until I’m depleted.” “I’m miserable in my marriage.” “I absolutely hate my job.” “I need more ‘me’ time.” “I’m so lonely I cry myself to sleep every night.” “I’m out of touch with my life purpose.” “I don’t feel God anymore.” “I hate myself so much I can’t look at myself in the mirror.” “I’m avoiding facing the truth.” “I can’t forgive myself for what I’ve done.” “I’m living a lie and I feel like a total fraud.”"
raw-image

但更多的時候,當我問「您認為您的病因是什麼? 」時,我的病人說了這些話:「我付出直到耗盡精力。」「我在婚姻中很痛苦。」「我絕對討厭我的工作。」「我需要更多的『自我』時間。」「我太孤單了,每晚哭著睡著。」「我失去了人生的目標。」「我再也感覺不到上帝的存在。」「我非常討厭自己,甚至不敢照鏡子。」「我在逃避面對真相。」「我無法原諒自己所做的事情。」「我活在謊言中,感覺自己是個徹底的騙子。」

新的健康觀念指出許多病人認為疾病根源在於心理、情感及生活失衡,例如疲憊、不幸福的關係、討厭的工作等,而非僅是生理因素。這強調了身心連結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性。

"An individual surrounded by a supportive community, however, relaxes. This kind of relaxation translates into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body’s physiology, leading to disease prevention and, sometimes, disease remission."
raw-image

然而,如果一個人周圍有互助的社群,他就會放鬆。這種放鬆會轉化為對身體生理的正面影響,從而預防疾病,有時甚至會使疾病減輕。

孤獨對健康的危害,並強調支持性社群的重要性。身處互助社群能引發放鬆反應,對身體生理產生正面影響,有助於疾病的預防與緩解。




"In fact, failing to use accrued vacation time is linked to early death."
raw-image

事實上,不休年假與提早死亡有關。

工作壓力與過勞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即使在不同文化中也是如此。研究顯示,長時間工作和未充分休息,例如不休年假,與早逝風險增加有關,突顯了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要性。








"When you make efforts to increase your happiness, the health of the body tends to follow."
raw-image

當您努力增加快樂時,身體的健康也會隨之而來。

主張快樂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預防醫學。研究表明,積極提升幸福感能對身體健康產生顯著益處,甚至可能延長壽命,這是一個被傳統醫學忽視的健康面向。







"Just as meditation can turn off the stress response and calm the body, so too can creative expression, sexual release, spending time with those you love, spending time with your spiritual community, doing work that feeds your soul, and other relaxing activities like laughing, playing with pets, journaling, praying, napping, yoga, massage, reading, singing, playing music, gardening, cooking, tai chi, walking, taking hot baths, and enjoying Mother Nature also potentially activate your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nd allow the body to return to a state of rest so it can go about the business of self-repair."
raw-image

不只是冥想可以關閉壓力反應和讓身體平靜下來。正如我們所學到的,創意的表達、性的釋放、與您愛的人在一起、花時間與您的靈性社群在一起、做能餵養您靈魂的工作,以及其他放鬆的活動,例如大笑、與寵物玩耍、寫日記、祈禱、打盹、瑜珈、按摩、閱讀、唱歌、彈奏樂器、園藝、烹飪、打太極、散步、泡熱水澡堂,以及享受大自然,也可能會啟動您的副交感神經系統,讓身體回到休息狀態,以便進行自我修復。

提供對抗壓力反應的具體方法。除了冥想,透過創意、社交、靈性連結、滋養心靈的工作及其他放鬆活動,都能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使身體進入休息與自我修復狀態,這對預防和治療疾病至關重要。

"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curing and this kind of healing. You can be cured without being healed, and you can be healed without being cured."
raw-image

Cure 和 Heal 是不同的。你可以被 Cure 而不會 Heal,你也可以被 Heal 而不會被 Cure。

引入激進的自我照顧概念,並區分 "curing",指去除疾病或症狀與 "healing",指回歸身心完整性。強調即便身體疾病未完全根除,透過自我照顧達到整體完整性仍是重要目標。






結語


「養生」不僅是調養飲食與運動,更需關照內心與生活的和諧平衡。許多病人面對疾病時,真正困擾的根源來自婚姻不幸福、職場壓力、孤單、無法原諒自己等心理困境。這些情緒長期壓抑會導致身體進入持續壓力狀態,削弱免疫功能,引發各類慢性病與早逝風險。若能正視內在需求、勇敢修補人際與自我關係,不但能緩解壓力,也為長壽創造心理基礎。真正的長壽之道,是身心同步養生、心靈不被忽視的生活方式。

副交感神經系統在「自我修復」中有著關鍵的作用:當人感到放鬆、快樂、被支持,身體就能回到休息狀態,啟動自然的療癒力。無論是冥想、園藝、寫日記,還是與親友共處、感受大自然,這些日常活動都能強化我們的自癒系統,延緩老化、增進健康。這種身心整合的養生觀念,不只是預防疾病的工具,更是邁向真正長壽的關鍵修煉。我們應該將「快樂」與「連結」視為最實用也最自然的保健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伊桑的書摘
14會員
269內容數
歡迎來到伊桑的書摘!我是Ethan,一位熱愛讀書的人,致力於每年閱讀一百本好書,並將從中汲取的智慧分享給志同道合的朋友。這裡的內容專為那些追求長壽與智慧朋友而設計,涵蓋最新的科學研究、健康觀點,並以歐美醫藥哲學的角度探討疾病預防與養生之道。
伊桑的書摘的其他內容
2025/05/19
Lori Gottlieb 是一位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作家與專欄作家,擁有史丹佛大學與耶魯大學的學歷背景。她的職涯橫跨新聞、電視劇本寫作與心理諮商,獨特的跨界經歷讓她擅於用故事與親切語氣解釋複雜的人性與心理。她長期在「The Atlantic」擔任專欄作家。
Thumbnail
2025/05/19
Lori Gottlieb 是一位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作家與專欄作家,擁有史丹佛大學與耶魯大學的學歷背景。她的職涯橫跨新聞、電視劇本寫作與心理諮商,獨特的跨界經歷讓她擅於用故事與親切語氣解釋複雜的人性與心理。她長期在「The Atlantic」擔任專欄作家。
Thumbnail
2025/05/16
「Grain Brai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at, Carbs, and Sugar – Your Brain’s Silent Killers」是神經科學家暨功能醫學醫師David Perlmutter博士於2013年出版的暢銷著作。
Thumbnail
2025/05/16
「Grain Brai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at, Carbs, and Sugar – Your Brain’s Silent Killers」是神經科學家暨功能醫學醫師David Perlmutter博士於2013年出版的暢銷著作。
Thumbnail
2025/05/12
「如何贏得朋友並影響他人」是人際關係領域的經典著作,自1936年出版以來,歷經時代考驗,至今仍廣受歡迎。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和具體的方法,闡述如何透過真誠的關心、讚賞、理解與激勵,贏得他人信任與合作。卡耐基主張,影響力並非來自壓制或爭辯,而是從理解對方的觀點、激發內心願望開始。
Thumbnail
2025/05/12
「如何贏得朋友並影響他人」是人際關係領域的經典著作,自1936年出版以來,歷經時代考驗,至今仍廣受歡迎。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和具體的方法,闡述如何透過真誠的關心、讚賞、理解與激勵,贏得他人信任與合作。卡耐基主張,影響力並非來自壓制或爭辯,而是從理解對方的觀點、激發內心願望開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他娓娓道出,由於創造金錢的導向,使整個醫療系統走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態,仰賴手術、創造醫療表面上的需求,而不去幫助病人根本解決的問題,相反的,真正能療癒的「飲食、運動和壓力管理」等生活因子對於患者的康復遠比手術更有效,這些因與果構成不好的循環。
Thumbnail
他娓娓道出,由於創造金錢的導向,使整個醫療系統走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態,仰賴手術、創造醫療表面上的需求,而不去幫助病人根本解決的問題,相反的,真正能療癒的「飲食、運動和壓力管理」等生活因子對於患者的康復遠比手術更有效,這些因與果構成不好的循環。
Thumbnail
#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心自療法) #羅倫斯李山博士 #王季慶 #許添盛 #梁瑞安 #賽斯 書中提到:大多數的人,在癌症出現之前,都有「失去希望」的經驗,不相信自己能過令人滿足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讓我們清晨歡喜起床、夜晚歡喜入眠、熱情期待每一天以及未來的那種意義。[無望感]
Thumbnail
#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心自療法) #羅倫斯李山博士 #王季慶 #許添盛 #梁瑞安 #賽斯 書中提到:大多數的人,在癌症出現之前,都有「失去希望」的經驗,不相信自己能過令人滿足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讓我們清晨歡喜起床、夜晚歡喜入眠、熱情期待每一天以及未來的那種意義。[無望感]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平光源,選些書中內容和我的心得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平光源,選些書中內容和我的心得
Thumbnail
幾年前因身體不適去求醫,在醫院各科輾轉到最後由精神科醫生向我說明病情,得知自己患上了解離症。 經過一番糾結及掙扎,我接受醫生安排的心理治療,再次好好地認識自己,希望透過一篇篇記錄文章,讓自己邁向更健康更自由的生活 ,也讓不了解解離症的親友們能更加認識不同面向但都真實的我。
Thumbnail
幾年前因身體不適去求醫,在醫院各科輾轉到最後由精神科醫生向我說明病情,得知自己患上了解離症。 經過一番糾結及掙扎,我接受醫生安排的心理治療,再次好好地認識自己,希望透過一篇篇記錄文章,讓自己邁向更健康更自由的生活 ,也讓不了解解離症的親友們能更加認識不同面向但都真實的我。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今天《人生善敗學》邀請到擔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總醫師的林群,跟聽眾朋友們聊聊關於「成癮」這件事。近年來,衛生福利部越來越重視精神科與心理健康這一塊,而成癮防治也算其中的一環。藉由在各醫院成立專責單位,適時提供醫療協助,以營造更好的身心健康環境。
Thumbnail
今天《人生善敗學》邀請到擔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總醫師的林群,跟聽眾朋友們聊聊關於「成癮」這件事。近年來,衛生福利部越來越重視精神科與心理健康這一塊,而成癮防治也算其中的一環。藉由在各醫院成立專責單位,適時提供醫療協助,以營造更好的身心健康環境。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Thumbnail
《醫療心空間》2024年重新復刊,新的嘗試,新的挑戰,新的文章。
Thumbnail
《醫療心空間》2024年重新復刊,新的嘗試,新的挑戰,新的文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